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408|回复: 0

[转贴] 特别报道:伦敦缘何无惧大银行总部移师海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3 08: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路透伦敦4月8日电---"我在这里明确表示,"巴克莱(BARC.L: 行情)明星投资银行家暨新任执行长Bob Diamond曾在1月份对英国议会的议员们说道,"我们将留在英国,这是我们想要获取成功的地方."

这可能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後,银行家仍在竭力博取人们的信任.不过这次没人相信Diamond的话,随後,有关巴克莱及其最大的对手汇丰控股(0005.HK: 行情)准备将总部搬至香港或纽约的传言散播开来.

在英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Independent Commission on Banking)4月11日公布有关英国金融服务业前景的中期报告前,这种猜测愈演愈烈.银行担心该委员会将建议其实施代价不菲的改革.Diamond上周公开表示"有责任代表股东"考虑其他税收环境,一些市政高层人士也反复强调银行高调迁离伦敦可能招致的後果,外界认为这显然是在企图影响独立委员会的判断.

不过路透研究显示,该委员会应该会以强硬姿态面对此类威胁,因任何大型银行的搬离,对其经济、政府财政以及伦敦金融中心地位的影响都极其有限.在全球金融的关键年份,随着监管版图发生巨变,该委员会可能更有勇气采取大刀阔斧的行动.或许如此能帮助保守党领导的政府在严格监管这个因行为过度而惹怒公众的行业,同时又抚慰这个身为保守党最大资助人之一的行业之间寻得平衡.

国会财政委员会的保守党成员Andrea Leadsom称,不论如何,银行要撤出英国的威胁可能是夸大了,他说:"我认为任何一家银行撤往海外的可能性不高,甚至不超过50%,若银行真的撤离,对税收的影响要看涉及的银行而定,但影响可能相当有限."

Leadsom表示,银行业高层经常告诉她,政府快把它们逼走了,但她并不以为意.Leadsom曾担任巴克莱的高层主管,且曾在1月的听证上严厉质询美国籍的Diamond.

"我并不赞成监管愈严愈好,"Leadsom向路透表示."我们需要的是聪明的监管.但我认为并非嚷嚷'如果再继续烦我们,我们就要走了'这麽简单,这根本是胡乱吵闹."

就算真的有银行走了,Leadsom问道,那又怎样?"可能会有一两家银行因为税务因素而迁移总部,但就算他们真的走了,我们可能也根本不会注意到.劳工不会因此而大量外流,伦敦金融城也不会因此变成鬼城."

包括英国央行几名官员在内的一些支持改革人士,甚至更进一步暗示,以单单汇控一家的2.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规模就大过英国整体经济来看,银行业出走可能不是坏事.尽管汇控大致上安然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但仍然绝对属于"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若发生危机,势必需要给予援助,而这点可能会鼓励他们肆无忌惮地承担风险.

参看银行和经济规模比较图表,请点选(r.reuters.com/cun88r)



**避税天堂?**

长久以来银行一直是英国的重要财源.不过,这些财富大多来自银行派发的股息、提供的就业以及银行员工支付的所得税,而不是源于公司税.

这让银行业者对政府的怨言变得比较苍白无力.


瑞银集团执行长格鲁贝尔上个月对英国政府大加抨击,指责政府怠慢银行.他指出,单单瑞银就在伦敦雇用了约7,000人,"政府对(金融城)是这麽缄默,"格鲁贝对《金融时报》表示,"只有在私底下他们才会口头上说说希望保住金融城.如果有一天政府不管了,那就愿上帝保佑你吧."

但瑞银2010年年报显示,英国的赋税优惠,对于瑞银和其他遭受巨额亏损的银行而言,是留在英国的一大既得利益.与美国和瑞士不同,在英国,银行可以无限期地以亏损扣抵税项,而瑞士的税损结转年限通常为七年,美国则为20年.

瑞银英文版年报的一些细节,说明了瑞银希望未来几年如何在全球范围用高达510亿瑞郎(约560亿美元)的应计亏损抵税.虽然没有详细指明有多少要由英国纳税者消化,但表格确实显示,约110亿瑞郎的应计亏损列入由英国提供的"无限期"明细,另有370亿瑞郎亏损将在未来11-20年冲抵完毕,这超出瑞士的限制,但与美国允许的扣抵期限相符.

得以抵销旧有亏损的能力,对任何企业都有巨大好处.瑞银去年用旧有亏损扣抵公司税项还绰绰有余,这意味着整个瑞银集团的净利润税项收益高达3.81亿瑞郎.不寻常的是,瑞银录得的净利也高于税前营业利润.从这种规模来看,这笔税项扣抵开始让英国政府对银行徵收的新税看起来像是区区零钱.此前英国宣布课征银行税,引来金融城的诘难,瑞银称每年将因此增加7,500万至1亿瑞郎的成本.

瑞银一位发言人就该行在2010年是否向英国支付公司税以及未来几年是否缴纳的问题,回应称瑞银没有披露在具体国家的纳税信息.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将公司税率从28%下调至26%,并计划到2014年时进一步降低到23%(七国集团中最低税率),来提高企业落户伦敦的吸引力.政府亦着手消除有关企业海外获利可能丧失免税待遇的担忧.

"英国降低公司税率和(对国外获利)免税的举措,应提高英国作为总部基地的魅力,"英国财政研究所(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资深研究分析师Helen Miller称,"美国的公司税率更高,且对全球获利征税,这在表面上就较不具吸引力,尽管企业可能选择落户美国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使然."

一些因素让美国维持竞争力,例如企业若不将获利汇回国内,就可以避开一些全球获利税项.



**公司,还是员工?**

全球赋税系统的复杂性,是另一个让银行业者不想大举迁移的原因,英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ICB)在其建议中将考虑这一点.另一个ICB考虑的重要元素:按相对价值计算,银行目前直接缴纳给国库的税款占比有多小;以及银行出走所造成的税收影响有多小.

与其他对手不同,汇控财报公布税项明细,包括具体数字.汇控去年在英国缴了7.5亿美元的公司税,远高于许多同业,但与其60亿美元的派息相比仍是九牛一毛.

这相当于英国政府本年度估计税收的0.08%,或去年汇控缴税总额的13%.而去年仅汇丰控股280名收入最高的员工就获得价值4.72亿美元现金及股票.

不过更重要的是,不论汇控总部搬到哪里,都将继续为旗下英国业务缴纳公司税.香港或许抢不到汇控总部所在地的荣耀,但去年香港向汇控课税入帐9.62亿美元,比汇控向英国缴纳的公司税几乎多了30%.

以上并不是要证明银行系统对英国经济不重要.英国银行业者协会估计,其会员银行每年向英国经济贡献约500亿英镑,而巴克莱在其2010年年报中则宣称,银行业在英国拥有近50万名雇员.

单就税金而言,2月英国财政部商务大臣、前银行家James Sassoon对英国上议院议员表示,2010-11税年大型银行集团料贡献约200亿英镑(300亿美元)税收.

不过,关键在于,这一数字涵盖了银行员工缴纳所得税等间接贡献.Sassoon表示,在他的200亿英镑税收估计数字中,其中个人所得税及其他社会贡献所占比例为80%,而公司税占20%.

于是,可以由此主张,在英国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已是,或者应该是不可或缺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管理大约2.9万个金融公司,这些公司拥有的员工数超过百万.

"当看到伦敦金融区贡献了多少税收的数字时,他们把银行以及一大堆其他公司并在一起算.银行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在谈到银行出走的时候,不会出现收入严重流失,"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研究员Lydia Prieg称,他此前曾在高盛交易部门工作.

即便一家银行离开,它也不太可能带走所有员工.汇控在英国的雇员多于其他任何单一市场--几乎相当于香港和美国雇员数总和.不论银行总部座落何处,大量工作岗位可望继续留下来.


这就是世界最大广告代理商WPP的经历,2008年该集团将公司注册地迁到爱尔兰的都柏林.但在全球13.8万名员工中,WPP只将少数人调至爱尔兰,而上个月,受到最新赋税变化影响,WPP又决定迁回伦敦.

另外也有股东的问题.例如在汇控前五大股东中,四家都是重量级的英国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汇控2010年将派发的60亿美元股利中,大约40%将流向英国养老基金及股东手中.光是汇控前八大股东的股息金额总和,就高出英国公司税的税金收入.不论其总部位于哪里,这些股息都将持续流入.

其他银行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巴克莱拒绝提供2010年在英国缴纳公司税金额细节,但其年报显示全球范围税金支出为15亿英镑,还不到人事成本120亿英镑的13%.

巴克莱2月在回答英国国会财政委员会质询时称,2009年向英国缴纳1.13亿英镑的企业税,占巴克莱当年全球税前获利的1%,与2010年巴克莱高层领到的5.04亿英镑的薪酬和递延奖金相比,还不到四分之一.

尽管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巴克莱投资银行规模目前超过了其英国零售业务,但2010年英国业务仍占其总收入的40%,相比之下,美国业务比重只占25%.虽然巴克莱积极笼络海外人才和投资者,但它仍然是英国的代表性企业,就像夏季观赏温布顿网球赛必吃草莓加鲜奶油一样极富英国风格.巴克莱的贷款差不多一半都是在英国承办,147,500位员工中约有60,000人在英国工作.去年巴克莱增加的2,000个新职位中有80%也是在英国,看不出有即将大举出走的迹象.

总部设于伦敦的大型银行中,英国色彩最淡的当属渣打银行,渣打多数业务都在亚洲和非洲.其2010年160亿美元营业收入中只有9%源自英国、欧洲和美国.但这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例证,说明金融机构倾向把大部分的公司税缴给他们赚到钱的地方.

渣打2010年名目税额为8.71亿美元,但其中约6.97亿美元以防止双重课税的形式得到补偿.最後渣打的英国企业税为1.74亿美元,占其外国税款支出的13%,或其全球税费的10%,大致符合其在英国的收入比例.即便渣打变更总部驻地,这种情况也不大可能改变.



**非常英式的关系**

当然,这些都无法保证一家银行绝不会搬离伦敦.但当关于英国政府可能逼走银行业的报导炒得沸沸扬扬时,倒是值得玩味一下.

"有许多大型企业移往海外的媒体报导,但其实没那麽多.并没有出现大举出逃,"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的Miller说.

英国财政部财政官员David Gauke上月对议会表示,税务官员的研究调查显示,过去四年有22家公司为了赋税原因离开英国.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伦敦自身的魅力.上月公布的最新Z/Yen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伦敦仍是金融服务专业人士的首选,不过纽约和香港紧追在後.伦敦自2007年开展此项调查以来一直高居榜首.英国议员Leadsom说,对于银行业人士来说,伦敦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即便所得税提高影响到高收入者.伦敦的优势包括使用英语,时区位于亚洲和美洲之间,而且拥有优质学校、豪宅和世界级餐厅.

今年稍早在国会作证时,巴克莱执行长Diamond试图解释,为什麽至少在目前,英国是最佳选择."过去以来,在有利于或支持对外贸易及企业资金流进和流出方面,没有一个城市比伦敦做得更好.因此,伦敦已被视为是企业和人才的绝佳之选,"他称,"人们喜欢在这里居住,但企业的感受更深,他们认为这里是做生意、融资和吸引人才的好地方."



**银行的游说努力**

那麽,又为何有对伦敦监管力度加强的抱怨呢?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银行都在努力四处游说,以期限制新监管规则.威胁迁离只是他们的手段之一,即使公司总部不太可能进行任何调整,但此类不确定性仍起作用.

经常浏览德国商业报刊的读者会发现,德意志银行总威胁要迁往伦敦.美国的投资银行也抱怨道,与其欧洲同业相比,他们处于竞争劣势.部分银行表示,沃克尔法规对其业务的影响,甚至可能大于欧洲限薪措施的影响.沃克尔法规迫使美国银行业者退出用自身资金开展的高风险交易.


摩根大通老板迪蒙(Jamie Dimon)上月向美国商会表示,为保护银行免于垮台而提高资本要求,将"大为削弱成长",且有"大为打击美国大型银行"的风险.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FED)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近期在金融时报中写道,华尔街依据多德-弗兰克法案进行改革,可能导致美国出现自1971年实施薪资及价格控管以来最严重的、因监管而引发的市场扭曲.

渣打集团首席行政总裁冼伯德(Peter Sands)在评估该行2010年表现时写道,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可预测性."非但未见全球在法规上增强合作及协调性,反倒看到更多的分裂及单边行动."巴克莱2010年的账目表明,"监管相关成本升高"为行政费用上扬的主要原因,但这也显示该行在迁移总部以前,得审慎权衡其他地方的监管风险.



巴克莱去年支付2.98亿美元,以解决该行违反美国贸易制裁的诉讼--为英国政府对该行课徵的50%奖金红利税9,600万英镑的一倍.

英国央行主管金融稳定事务的执行董事Andy Haldane于2009年底主张,鲜有迹象显示银行业机构是越大越好.当时他注意到了银行业者的公关技巧,他们进行游说以限制过度监管带来的损害.

"虽然金融业在游说方面所作的努力确实不容小觑,"他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但同样,可藉由逻辑及证据来予以反击.



**值得付出的代价?**

话虽如此,普华永道奖励部门主管Jon Terry警告称,知名银行撤离可能损及伦敦的声誉,且长期而言会带来税务和监管政策改变的间接影响.这反映出了伦敦金融服务界的忧虑.

"我最担心的是这对前景和稳定性造成的影响,"Terry说,"我们已经见到数家大型银行组织,尤其是在英国拥有大规模业务的海外银行业者,说'我们不会再扩张英国的业务--这些资源会转移至他处'."

Mediobanca的银行业分析师Chris Wheeler表示,银行撤出伦敦虽然丢脸,但眼前的影响可能很小,不过风险在于其後续影响会升高.

"他们留下来的机率可能比较高,但还有待观察...或许情况会变得非常严峻,让他们难以生存,"他说,"如果巴克莱或汇丰撤离,将会严重影响声誉,造成税收损失,也会失去所有的附加服务."

没有迹象显示主要投资者在积极煽动银行移师海外,但他们正在密切关注.

"投资人希望的是大家都遵守同样的规范.但若英国做得太过,就会造成问题,"汇控10大股东之一说,该股东不愿具名,指出汇丰、巴克莱和渣打是最有可能迁移总部的银行."这些银行大多希望留下来,他们都不想离开,但若其估值在另一辖区会明显不同,他们就会离开.不需要有太多理由."

非伦敦金融城的人士认为,如果能让纳税人感到银行体系更加安全,监管者在提高要求上不该迟疑.若能摆脱数兆英镑的银行负债,损失数亿英镑的税收只是轻微的代价.

"只要继续存在规模太大可能拖垮整体经济的机构,就会有纳税人提供的隐性补贴,而这些银行也可以用比高度竞争市场低许多的利率来借贷,"New Economics Foundation的Prieg说.

英国民众已展现出援助大型金融机构的能力(但或许并不热衷此事).不过,鉴于汇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仅次于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任何接纳其落脚的新市场,都要有随时得担任最终纾困者角色的心理准备.

英国央行的Haldane指出,摆脱这类银行业巨兽的内在风险,英国或许会过得不错."照顾庞大金融体系的一些坏处现在变得显而易见,"他向英国广播公司(BBC)表示."如果有些大银行迁移至海外,虽然很可惜,但从维护金融体系的成本来看,或许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6-18 02:15 , Processed in 0.0120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