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921|回复: 0

美苏金融:这里的“战争”静悄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6 16: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苏金融:这里的“战争”静悄悄■ 江晓美 

  一个超级大国消失了;一个曾经在1980年还达到美国国力55%的超级大国,在10年后,消失了;一个有着上万件核武器、武装到牙齿的庞大军队的超级大国,消失了;一个1980年每4个家庭就有1辆汽车的工业化强国,GDP一度还少于中国广东省;一个现代化国家的男子人均寿命只有四十几岁,整个国家的重要产业、资源全都掌握在拥有外国护照的“经济寡头”代理人手中。 

  一个超级大国被人用金融战争的手段打得出卖了所有的“家底”,而这些钱却是这个超级大国政府和人民自己的钱,这个可笑的金融战役是如何巧妙操作的?一个智慧的俄罗斯(原苏联),一群爱国者,如何在一场金融战役中把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送上绞架?为什么俄罗斯(原苏联)会眼睁睁地看着金融战役的发起人“合理、合法”把所有的数目庞大到惊人的工厂、矿山、企业作为战利品拿走? 

  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一切都是一个伟大的、精妙到极点的金融战役学的典范! 

  编者按:前苏联是如何解体的?俄罗斯(原苏联)的国力是如何衰落的?本版今日刊发的这篇文章,从金融战争的角度,对这段特殊历史作了自己的解读。作为一家之言,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迪 

  美苏金融战争 

  简单解说 

  1.通过美元滥发和美元高利率制造美国虚假繁荣和苏联相对萧条的“事实”,制造金融战打击的战略气候。 

  2.利用金融专家给苏联政府提供“五百天改革计划”,其重点在于:把不能流动的资产(国有企业)变为可流通资产(私有化债券)分给人民(其本质在于依托美元世界的绝对金融控制权,打着“企业无国界”的“你有等同于我有”的、荒谬的“伪私有化”进程用数字美元换取苏联的经济,然后是政治的控制权,使之沦为非工业化原材料、初级产品、廉价劳动力的经济殖民地),为金融战役的长期实施做条件上的准备。 

  3.利用苏联老百姓对国有银行的信任,开办私人银行大量骗取卢布存储。然后用这些卢布在债券市场上“高价收购”全部私有化债券。 

  4.这时苏联老百姓手里突然就有了相当于整个苏联所有资产的卢布,热钱卢布达到了惊人的数量,必然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紧接着就是恶性的货币贬值。 

  5.“独立的私人银行”和美国能影响俄罗斯(原苏联)金融政策的官员及“独立的媒体”联手大幅进行“币制改革”的前奏,制造了针对美元72800倍的恶性贬值。此时,购买了私有债券的外国私人资本,再用美元购买卢布归还老百姓存在私人银行的存储并支付利息。
 阶段一 

  战略准备——对美式繁荣的崇拜 

  (1978年8月~1985年5月11日) 

  里根总统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利用美元体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在大肆发行美元的同时提高利率(市场利率一度高达20%,被称作沃尔克冲击)制造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打压了原本高涨的石油、原材料价格,让欣欣向荣的苏联——这个原材料大国突然陷入了出口却赚不到钱的窘迫境地,间接导致进口出现支付困难,也就等于对外贸易陷入了要么减少、要么高息借贷来维持的两难境地。苏联前期选择的是前者,波兰和苏联后期选择的是后者,其结果必然都是悲剧性的,只不过前者会让国民经济立刻陷入大萧条,后者会落入美国的高利贷陷阱(也就是一方面制造了苏联的大萧条,另一方面却极大地降低了美国采购世界实体商品的成本)。与此同时,里根政府表面上对外宣传,“苏联由于军备竞赛陷入了经济泥潭”,用来增加“经济陷入危机的苏联在西方世界的筹款成本”,但这个说词本身就是整个金融战役的一个有趣的组成部分(因为此时,苏联需要的不是限制重工业,而是扩大生产,结果却是实施了经济紧缩政策,后果可想而知)。他用相信美元高息造成的坚挺假象的国家生产的商品充斥了美国的市场和家庭,然后,又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把这种空前繁荣的信息传到苏联。这时全体苏联人从上到下瞬时被这种透支了明天的空前繁荣所震颤,丧失了信心和辨别道路的能力。 

  事实上,里根恰到好处地在与苏联领导人会谈时提出了一种善意的恐吓:“我能拿出比现在多得多的钱与你们进行军备竞赛,你们受不了的!”以后整个苏联上下都弥散着一种对“美国繁荣的崇拜”和对“美国繁荣的反思”。由于这种信心的丧失是从真实的美国市场、美国家庭富有的生活和整个国际金融力量对比中体会而来的,所以是“真实的”、“理智的”和“经得起反思的”。这就决定了这场金融战役的大背景和整个战役的胜负。 

  阶段二 

  全面开战——两个战场形成 

  (1985年5月11日~1990年10月) 

  美国作为金融战役的发起者,一边用友好与和解(这就是中央情报局制定的接触与遏制策略)来掩盖自己发动金融战役的战略意图,一边用透支信用制造美国空前繁荣的“事实”,让苏联领导人和人民相信了自由市场、金融开放、“自由”选举、取消政府监管才是美国繁荣的基石。这时苏联领导人开始放弃统一领导,对热钱和外国情报机关打开了国门,甚至主动解散苏联。这个过程如果把责任完全推在“一小撮卖国者和变节者”的身上是极其不公正的,恰恰是苏联人民相信自己走上了一条能够最终实现“美国式的繁荣”的金钱大道而自发自觉地作出这一切的。 

  单纯从金融战争金融战役学的主攻击点来说,对苏联决定性的战役打击来自美国版的“五百天改革计划”,其辅助战役是有计划地控制本已小范围存在的卢布黑市,把一个只为购买点“西方奢侈品”而存在的小规模黑市,变成了一个有能力打压和操控苏联当时国有货币卢布(指旧卢布)的事实上的灰色金融市场。 

  这个美国版“五百天计划”的核心就是以私有化为目标的国企改制,把苏联国有企业折价为有价债券分发给苏联人民,组建股票交易市场,使这些原始股进入流通,准备让苏联一举进入市场阶段(也就是一举进入透支信用表现出来的“美国梦”)。这个“五百天计划”的特点是:“公平”、“合法”、“自由交易”、“市场化”,所以,人们毫无疑问地、欢欣鼓舞地接受了那些有价证券。大约是每人1万到1.5万卢布不等,约合1万到4万美元(这和不同时期的汇率和分到手的有价证券具体数量有关)。这对于每个苏联人来说无疑是一笔外财,因为他们普遍认为,原来国营企业也不是自己的,可现在自己既成为了“企业的主人”,又凭空得到了一笔不小的、可以在新兴债券市场(股市)上出售的、价值不菲的有价证券。这一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值得任何当事人感到欢欣鼓舞的。 

  问题是:这些有价证券不过是整个打垮苏联的金融战役的一个漂亮工具而已。
阶段三 

  决战——“金融监管”被指“复辟” 

  (1990年10月~1992年3月) 

  在发动这个金融决战之前,美国的金融战役指挥者已经迅速通过独资(正规军)、合资(雇佣军)在苏联的境内设立了大量“独立核算”的皮包银行,并且利用苏联老百姓对苏联银行和“现代私人银行”的模糊认识而带来的盲目信任感,开始了决定性的总攻击。 

  这时,在苏联“金融监管”被媒体称作“复辟”和“集权”(尤其是《真理报》等苏联老百姓相信的大报本身也暗地里被“外资私人购买”,成了这场金融战役的“号手”)的情况下,不了解“现代私人银行家”厉害而忙于“新式自由选举”的官员们不敢、也不想去进行干预。 

  这些“不用排队”、“微笑待客”、“独立核算的现代私人银行”如同雨后春笋般遍布了苏联的每一个城市。他们免费的咖啡、和蔼的微笑,无疑给苏联人民带来了一种感觉:这家“银行”(私人银行)比那家银行(苏联国有银行)强多了。在此背景下,这些“独立核算的私人银行和私人金融机构”通过各种灰色手段以相对高一点的利息和一杯免费的咖啡吸收了大量苏联民间和企业的卢布储蓄。同时,它们利用灰色手段向苏联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和金融机构大肆套取、借贷卢布款项。接着,一场唱衰私有化债券的媒体宣传战和市场上悄悄的私有化债券收购行动同时展开。由于那些债券是“没有什么分红能力的国有企业”的债券,与其留着无用,不如抛出换到现钱——这是个可以想象和现实的好买卖。不久,整个苏联的全部私有化债券被收购,然后迅速地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作了二次分配。这时,苏联的国有企业(苏联是没有私人企业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说整个国家,已经完全地在“新兴的债券市场”上被苏联人民自己卖掉了。 

  阶段四 

  收尾——一箭三雕 

  (1992年3月~1998年1月1日) 

  俄罗斯(原苏联)私有化债券的出售,本来也还不一定就会带来国家经济立刻崩溃的惨痛结果。如果此时俄罗斯(原苏联)政府监管部门坚决采取有关常规性金融监管方案,就会导致俄罗斯金融市场卢布通货紧缩,那么,这些“私人银行”就只能用天文数字的美元,也就是每年用至少10万亿美元的金额,向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支付利息。这样,垮掉的就一定不是苏联,而是美国了。 

  但历史却恰恰相反。“经过私人银行按照古老原则进行斡旋后”,一部分掌握实权的官员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摆在了民族利益之上,这可以说是这场战役最可悲也是最令人深思的一幕:战役总指挥美国友好金融专家小组,提出了出自“友好目的”的建议:进一步放宽对卢布和美元自由汇兑的监管来“对抗”黑市交易。 

  为什么不采取上面所说的那些能够避免出现灾难性金融危机的合理的金融策略,却去采纳明显会导致金融危机出现的“美国金融专家”的建议呢?答案既深刻又简单:因为美国和俄罗斯(原苏联)的“金融专家”及“独立的媒体”反复对“行政金融监管手段”肆意嘲弄,把正常的央行对金融的监管权力和做法都说成是“集权式的行为”。当时俄罗斯(原苏联)政界,当然也包括央行的官员都陷入了对“美国式民主选举的兴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小事”。 

  而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金融“屠杀”了。由于实际上放开了私人金融机构和黑市自由兑换卢布及美元,也没有任何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因此,卢布只能任由“那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私人银行外面排队兑换美元的场面出现了。此时,脸上焦急的俄罗斯人没有注意到这些“服务良好、不需排队的私人银行”,再也不提供免费咖啡了,微笑也变成了冷笑:因为此时,他们在私人银行眼里,不再是高贵的客户,而是乞丐。 

  这场金融战役最重要的收尾战役的第一个丰硕战果是这场金融战役最精彩的部分,也随着兑换市场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很快到来了——卢布从1卢布兑换2.8个美元,迅速崩盘,突破了100卢布兑1美元,这带来了3个有趣的战役结果,可谓“一箭三雕”: 

  结果一:俄罗斯人在债券市场上出售私有化债券拿到的那些卢布贬值了280倍,只值几十美元了。这相当于异常廉价地出卖了他们和他们父辈甚至爷爷辈的辛苦,并且丝毫不能埋怨他人。他们有过“自由的决定权”——这就是现代金融战役必须要坚持“自由交易权力”的原因。 

  结果二:俄罗斯(原苏联)的所有金融体制全盘崩溃,社会市场价格体系崩溃,所有人的终生积蓄贬值280倍。这极大地打击了俄罗斯(原苏联)的国力,制造了一系列深刻、复杂的社会动荡,最终又反过来为发动进一步的金融收尾清缴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果三:对于那些“独立核算的私有、合资银行”来说,那些通过“高息”揽储得到的民间卢布储蓄和“高息”从俄罗斯(原苏联)中央银行合法借来的卢布的债务归还问题,变得微不足道了。此时可以说:在这场战役中,作为失败一方的俄罗斯(原苏联)央行已经没有任何牌可打了。 

阶段五 

  最后一战——疯狂贬值 

  (1998年1月1日~1998年11月1日) 

  然而,战役并未结束,金融战役的发起者决定继续进行围剿。因为尽管卢布此时贬值了280倍,但考虑到有高息揽储和“灰色代价”的成本存在,原来将近10万亿卢布的私有化债券购买资金如果按照诚实的市场化方式归还,依然要付出上千亿美元的实际款项才行。 

  金融战役指挥者利用俄罗斯(原苏联)金融监管处于空白的有利时间窗口,在主战场“汇率兑换市场”和辅战场“金融黑市”两个方面同时操作,通过媒体对恐慌性的渲染,俄罗斯人纷纷抛出每一张卢布,买进美元。甚至在和平空间站里面的宇航员都焦急地动用秘密军事波段向在地面的朋友求助兑换自己在银行的卢布。 

  卢布市场很快崩溃了。这时“美国金融专家”“及时”提出了“新的友好建议”:货币改革。用1000旧卢布更换1新卢布,然后汇率在5新卢布兑1美元的基础上进行浮动。在这个“有效制止金融动荡”的措施执行后,旧卢布实际贬值1.4万倍。至此,“独立核算的私人银行和金融机构”购买整个苏联的价格大约是3亿美元(整个苏联的私有化债券规模是有争议的,本文用10万亿卢布的规模,实际却仅在1.2万亿~3万亿,其原因在于当时苏联和俄罗斯前期已陷入一片混乱,私有化过程其实是一个贪污、盗窃国有资产的过程,许多账目被湮没,大量国有资产被故意压低价格、故意制造破产。此处的购买代价3亿美元,是按实际流通的私有化债券规模1.5万亿旧卢布来计算的)。这些就是后来普京总统打击经济寡头的原始大背景。 

  阶段六 

  尾声——游击战 

  (1998年11月1日为止) 

  这个史无前例的伟大金融战役,令人难以置信地取得了成功。但金融歼灭战余波还没有结束。金融战役的指挥者为了巩固胜利果实,紧接着利用各种私人风险对冲基金对俄罗斯发动了一系列的金融打击。但这时,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开始了真正的金融监管。所以这些后续战役成效不大,新卢布最多时曾经跌破40新卢布兑1美元,但很快止跌回稳。截至2007年6月17日,新卢布对美元比价为26∶1,也就是扣除利息因素,这场金融战役的发起者用1/72800的代价,以超低价格“买”到了当时已经低标价格的、总共不到10万亿旧卢布私有化债券涉及的整个苏联的一切,花费5700多万美元(若按旧卢布兑美元贬值最严重时期的汇率计算,则仅花费3700多万美元),完美地结束了苏联国企改制进程,彻底控制和拥有了俄罗斯(原苏联)一切产业的所有权。 

  (作者系自由职业者,此文系其正在撰写中的书稿《货币长城·金融战役学》中的部分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11 20:00 , Processed in 0.01201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