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306|回复: 2

银行信贷“失踪”术:9月份信贷规模增长被低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4 1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银行信贷“失踪”术:9月份信贷规模增长被低估
时间:2009年10月14日 07:05:36  
  上半年汹涌的信贷潮,注定了三季度的信贷管控和结构调整的不期而至。
  随着内部资本束缚和外部政策等信贷约束条件的增多,商业银行开始着手两项主要工作:一是调整信贷结构,二是对信贷资产进行部分转让。

  9月份以来,随着内外部约束条件变得更加严格,商业银行开始选择后者,加速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据了解,这种转让主要包括两种手段:一是转向信托贷款类理财;二是同业之间的信贷资产转让,包括买断和回购两种。
  由于具体的信贷资产转让数据并不透明,业内人士估算,仅四大行的信贷资产转让规模就达到数百亿元。
  信贷资产转让路径
  "信贷资产转让三季度明显增多了!"10月13日,邮储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需求非常强烈。"
  在邮储的办公室,无论是大型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都纷至沓来,成为信贷资产转让的主力。

  某国有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但是诉求不尽相同。国有银行更多是受到信贷规模控制约束,为了符合规模控制而进行资产转让,而中小银行则更多受压于资本充足率等资本约束。
  相较于上半年忙于放贷,当前如何控制信贷规模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艰巨任务。
  某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上半年没有规模限制的情况下,"大家都不舍得把资产拿出来转让",资产转让主要是满足结构调整需求,比如期限、行业调整等,而下半年则更多侧重规模约束。
  从受让方来说,受让信贷资产的主要是中小地方性金融机构,以及邮储、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资金富余机构。
  某农信社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的信贷以大型投资项目为主,且项目落地并不均匀,一些地区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贷存比相对较低,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它们就成为信贷资产的主要受让方。而通过受让资产,可以达到既调整资产结构,又增加盈利的目的。
  就目前市场而言,资产转让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买断,回购,和"双买断"。
  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即指信贷资产的转让双方进行资产转让后,借款人向受让方承担还本付息义务,与此同时,风险亦全部转嫁给受让方,债权人则由信贷资产的出让方变为受让方。这种转让完成的是一笔信贷资产的"真实出售",即受让方享有完全的追索权。
  而回购型则不同。转让双方会根据协议约定在某一日期,以约定的价格转让信贷资产的同时,也会约定在未来的时间点无条件购回该笔信贷资产。相较于买断型,这种信贷资产转让不办理贷款档案和法律文件的移交,即信贷资产不会移到出让方的资产负债表外。
  由于回购的信贷资产并没有移出表外,因此,当前更多的资产转让业务采取的是"双买断"型。
  邮储银行人士透露,"双买断"型资产转让即签订两个条约,一个是当期的"买断"合同,另一个是远期的"回购"合同。它实质上是一笔回购合同,但通过这样一种安排,在会计账务上的体现却截然不同。对于转让方,因之持有"买断"合同而可以堂而皇之将该笔信贷资产转出资产项下,而受让方则因持有"回购"合同,而同样不放在资产项下。
  这样,一笔真实的信贷就"失踪"于央行的信贷统计之中。
  "失踪"的贷款
  正是有了信贷资产转让业务,贷款的"离奇失踪"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按照9月份的银行间同业数据,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分别约为300多亿、300多亿、35亿元、405亿元,共计约1100多亿元。
  据此,不少券商认为9月份的信贷将低于此前预期,信贷迅猛增长之势业已结束。但也许,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如果仅看这个数据,肯定被误导了。9月份的实际新增贷款是不错的。"某大型国有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以其中一家大行为例,该行9月份的非贴现类贷款新增为624亿元,而票据贴现约为负590亿元,以此轧差后新增贷款只有区区几十亿元。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9月末,为了达到信贷规模要求,各家银行基本都压缩了信贷规模。压缩的方式,有的是通过票据资产转到资产池理财产品,有的是通过关闭信贷系统减少新增贷款,有的是通过贷款转让完成,这部分转让的贷款一部分进入了理财领域,另一部分则转给了同业。
  另一个大型银行人士告诉记者:"该行最后两天的票据减少了390多亿元,一部分是自然到期,另一部分就转到了理财的资金池里。"
  之所以转向理财,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9月末票据"卖盘"大幅增长,买方价格极为苛刻,转贴年利率达到了3.5%左右,已经"只亏不赚",在此情景下,转理财资产池成为最盈利和最便捷的选择。

  由于信贷资产转让是背对背私下协商完成,对于大行1100亿元统计范围之外到底转让了多少信贷资产很难计算,但业内人士估算,单家银行转让百亿之上不在话下。而转让之后的这部分信贷绝大部分都"失踪"于信贷统计之外。
  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信贷资产转让究竟"失踪"了多少贷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难以估算。但从另外一个信贷资产转让途径--信托贷款类理财的增长对比来看,规模颇为不菲。
  根据普益财富统计,前7个月,商业银行发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约1000多款,但从8月份,尤其是9月份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8月份共发售210多款,而9月份迄今的统计已经超过300款,创下今年新高。
  普益财富研究员张星告诉记者,贷款规模控制成为9月份银行借助信托理财进行信贷资产转让的主要原因。
  其转让较多的银行包括,工行、招行、建行、光大等。据不完全统计,建行1-7月份发售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约为180款,光大约为220款,招行接近140款,交行110多款,中信约90款,工行约50多款。
  张星认为,与前8个月不同,进入9月份以来,单一信贷资产类信托理财产品开始变得更多。比如,招商银行前8个月基本以资产池理财为主,即在连续发售的"贷里淘金"系列产品中,包含了债券、票据、信贷、股票等多种资产组合。而从9月份开始,招行开始启动单一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这样做的不同之处在于,"贷里淘金"由于是资产池理财,由总行全权设计和管理,而单一信贷产品则可以将产品设计和发售权下移到分行,满足各分行的信贷结构和信贷规模调整需求。
  监管难题
  信贷资产转让,这一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其大量增长,已经成为对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执行的一个新挑战。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信贷资产转让该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具有"三大特性",即融资工具、资产负债管理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
  但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有了更多"异化"的味道,主要成为商业银行规避信贷规模控制的渠道之一。
  商业银行人士透露,尤其是对于带有远期回购条款的资产转让,对这方面的会计处理并不清晰,亦难以监管,这种做法在让商业银行逃离于"信贷规模控制"之外的同时,也让央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面临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 .杜.艳)
发表于 2009-10-14 15: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15: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贷理财产品出现小井喷  
                        发布时间: 2009年10月14日  作者: 付秋实

    “十一”长假归来,投资者的理财生活又回归正常,在经历了8天超长假期后,银行理财方面依然是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天下。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本周仅28款理财产品在售,而且信贷类理财产品占绝大多数。

    节后主打产品

    节后,收益稳健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依然受到青睐,这类产品也成了银行主推的理财产品。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本周仅有28款理财产品在售,与节前动辄几百只理财产品在售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当然,或许是各家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工作仍未进入正轨。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显示,本周在售28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21款产品属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占在售产品总数的75%。这一占比在节前也是很少见的。业内理财师分析,尽管债券类理财产品和信贷类理财产品都属于稳健型理财,但前者平均收益水平明显不及后者,从风险角度看,尽管信贷类理财产品不保本也不保收益,但大多数稳健型投资者主要选择信贷类理财产品投资。

    信贷类理财产品风头强劲,在节前已有显现。在“十一”前一周,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收益水平均有不俗表现。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节前一周发行数超过80款,较之前增加30余款,市场占比也创出新高,达到51.9%。其中,中信银行信托理财产品94天收益率超过3%,半年3.6%、一年4.4%、636天4.3%,相对此前半年3.1%高出不少,而深发展尊贵理财计划更是高达5.6%~5.8%,大大高于近期同类产品。另外,在到期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中,基本上都实现了预期收益。特别是人民币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优势明显,多款该类理财产品取得了高于6.00%的实际年收益率。

    需求来自双方

    信贷类理财产品为何在最近受到银行的热捧呢?业内普遍认为,受监管层收缩信贷和银行下半年的授信指标大幅萎缩两个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受到大幅制约,为了解决该问题,商业银行也逐渐加大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募集资金规模也逐渐加大,并且此类理财产品将出现规模膨胀,从而发挥替代银行贷款的功能,为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变相融资。对此,西南财大理财与信托研究所研究员张星也发表相同了看法。他认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量增大的趋势将不会改变,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这一数额还将保持在一定程度以上,募集资金规模也会逐渐加大。

    迫于资本充足要求的约束,在股权融资尚未成行前,信贷理财产品正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一箭双雕”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的路径。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信贷额度的控制,商业银行更多是通过信贷理财产品,向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以满足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不过,相比2008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这一操作的目的已有本质区别,目前,通过募集资金“置换”银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更多是满足银行自身的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银行原本已经对发放的贷款计提了拨备,而在表内的风险资产被置换后,相当于风险资产总量下降,而这部分拨备也可得到释放。一方面不会再继续扣减银行本已不多的资本金,另一方面,随着风险资产总规模下降,原有的拨备覆盖率随之也提高了。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3月至9月初,招行、建行、中信、交行、光大、工行和浦发等7家银行发行的该类产品合计占据全部发行款数的80%。上述这些热衷于发行此类产品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资本充足率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银行信贷理财产品购买的贷款项目中,甚至还有一些起息日是在今年7月。这意味着可能银行在发放一笔贷款两个月后,即开始寻求置换。

    风险不可忽视

    在信托贷款型产品发行量出现小井喷的同时,专家指出,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增加,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但获担保的产品仍然不多。对于无担保的产品,投资者应当关注产品的信用风险。对于有担保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担保不仅是一种降低产品风险的手段,同时,也说明了该产品原本的风险可能更高,投资者不能因产品获得了担保就完全放心。

    目前,在售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主要由建行、光大、中信和浦发银行推出,绝大多数为非混合型信贷类产品,而工行、招行和南京银行推出的产品,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信贷资产转让项目和新增贷款项目及企业信托融资项目。分析人士表示,两类信贷类理财产品各有利弊,适合不同风格的投资者。混合型信贷理财产品由于有债券、票据参与,可相对降低这类产品的风险,但预期收益肯定受到影响;而非混合型信贷类产品的资金,基本上是投向单纯某个信贷项目,因此,风险比较集中,但预期收益也相对较高。

    据记者了解,在银监会发布《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之后,银行对于信托贷款类产品不再被允许回购,所以,之前的银行信用风险就转变为了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而从近期发行的产品结构来看,大部分产品都是银行评级为优质信贷资产后打包而成,即使是新设贷款也必须是能划分为“正常类”的资产。“银行对此把关较为严格,现在到期的产品中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的都是因为利率的下调或者提前终止。因为借款企业信用风险而达不到预期收益的至今尚未出现。”张星告诉记者,“但是,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仍应对产品的借款方信用做出严格的审核,至少做到心中有数。毕竟现在几乎所有银行都有这类产品,而且收益差别不大,投资者认为借款企业信用级别不高的话完全可以守住自己的口袋。”

    通常,信贷型理财产品可以从三个地方去判别它的风险:首先,可以调查贷款对象企业的信用度,投资者可以通过网上搜索贷款对象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知名度,虽然这个方法无法获得百分之百的保障,但是也可以进行一个初步的筛选。其次,可以查看一下该信贷产品是否有担保措施,对于无担保的产品,投资者应当关注产品的信用风险。最后,可以从银行层面来选择,比如工商银行对于信贷产品的审核标准就相对来说比较高,而其他中小银行则可能较低,也可以通过查看往期产品的收益率达成情况来加以选择。投资者应当关注产品的投资风险,如何在众多同类型产品中选择投资风险较小的产品,需要投资者进行判断。


附件:  来源: 金融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2 21:17 , Processed in 0.0135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