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3809|回复: 12

钱币知识专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0 14: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钱币简史

来源:中国金币网 2013年04月25日

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海贝便是其中之一。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海贝就已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

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遍使用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侯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农具铲,称之为布币;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金,称之为金钣,也有人称之为印子金。西方的秦也曾仿制过金钣,中原地区也有过金贝、银贝,还发现过银币。

战国中期以后,秦国的主要货币是“半两”方孔圆钱。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秦始皇把他的货币制度推广到全国,于是货币也得到了统一。统一秦的金币形制,犹如晒干了的柿子饼,称之为柿子金,和战国时一样,也可以切割使用。

因为“钱重难行”,西汉早期,铜钱也曾几度减重,到西汉武帝的时候,最终确立了法定铜钱重五铢的制度,并且第一次推行中央集权的政策,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钱。王莽篡汉位以后,打出复古的旗号,实际是推行大钱制度,聚敛钱财,于是在中国货币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当千、当五千的大钱,并且恢复了布币、刀币等钱制。但它只是昙花一现,汉光武帝重建东汉政权以后,很快便恢复了五铢钱制。从此,五铢钱一直沿用到隋末唐初。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用黄金最多的时期,主要是用于帝王的赏赐。金币的器形仿照马蹄形状,故称之为马蹄金和麟趾金。

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行的开元通宝钱,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宝货制时期,从此铸币不再以重量铭名,彻底摆脱了称量货币的影响。

用年号作为钱铭,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出现于十六国时期的 “汉兴”钱,即成汉李寿汉兴年间(338-343年)铸行的钱币。但年号钱真正盛行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到北宋淳化(990-994年)以后,一般情况下,每更换一次年号,便会改铸新钱。

两宋(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铸币的巅峰时期,不仅铸币的数量最多、品种复杂,而且铸钱工艺技术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中国的书法艺术,在宋钱上有很好的反映,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在宋钱的钱文上都有应用。而且一种年号钱的钱文往往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书体,称之为“对钱”,形成了风气,使宋钱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南宋孝淳熙年间对币制有过一次变革,从淳熙七年起,铜钱的钱文统一改为宋体字,并且在钱背开始纪年。

元朝以后,中国铜铸币的制作趋向简单,钱文的书法一般都采用真书体,而且钱币的名称也多以“通宝”铭名。明朝中期以后,大约从嘉靖年间起,铜钱逐渐改为黄铜铸币,从此结束了青铜币的历史。由于纸币和白银货币的使用,也在铜钱上有所反映,无朝惠宗至正年间曾有过权钞钱,而明末清初又出现了权银钱。

中国的古钱一直采取浇铸工艺,方孔圆钱的形制则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初年,到民国三年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受西方货币文化的影响,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广东首先制造了新式的机制铜元,一时间,各地纷纷仿效,大量发行。新式铜元开始是作为机制银元的一种辅币出现的,但在流通过程中,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方孔圆钱。机制铜元只有短短三十几年历史。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以后,也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铜元的种类却极其繁杂。

中国在唐朝以前,白银的使用是很有限的,而且多数用于对外贸易。白银的使用从两宋以后渐渐多起来,就遗存的实物看,宋、元的银铤已经很多。但白银真正取得价值尺度的地位,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长期作为一种称量货币,到清道光以后,才有了自铸的地方银元。光绪十五年广东试铸光绪元宝大龙图案的机制银元以后,各省才竞相仿制,广为流通。而银元作为真正统一的国币,是民国三年发行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以后,到民国二十四年实行法币政策为止,只有20多年的时间。

中国的纸币产生于北宋时期,先是由四川地区的一些富商发起,在民间流通使用,称之为交子。在民间流通使用,称之为私交子,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并于第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以取代私交子,这便是由政府发行的最早的纸币。早期的纸币,名目繁杂,制度也不规范,经过宋、金时期的实践之后,到元朝(1279-1368年),纸币成为中国的主要通货,这对西方也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到明朝(1368-1644年)纸币名称统一为"大明能行宝钞"。清朝曾一度禁行纸币,到咸丰三年,因财政拮据,才又重新发行"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对于这些古代的纸币,钱币界统称之为古钞。中国的新式纸币,出现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即由北洋铁轨官路总局和台湾先后发行的银元票。光绪二十三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最早的银行,从此中国才有了银行发行的兑换券。

中国货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走过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创造了一种极具个性特色的货币文化,还影响到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且开始发行人民币,中国的货币又重新统一发行。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的序幕。经过24年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共累计发售10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的贵金属纪念币,材质包括金、银、铂等贵金属或其合金。作为人民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寓意、新颖的设计、细腻的雕刻、精良的铸造,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加丰富了人民币的内容,并享誉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金银币

作者:戴志强 沈逸林

来源:《中国金币》杂志 2013年01月16日

几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文明古国,在其货币材料发展过程中都使用过金、银。在中国,金、银作为货币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中,曾经发现过金箔,说明在殷商时代已经有了黄金。因为只是孤例,尚不能确定它的性质。


                                        春秋战国·郢爰(称)金版

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楚国大量铸行金版,金版的形状多数为龟甲状,正面有排列有序的方形戳印,戳印铭文多为“郢(旧释郢爰)”两字。也有圆形的金版,正面打有圆形的戳记。金版可根据需要,任意切割,称量使用。战国晚期,秦也仿制过金版。

金版使用的下限应是西汉,西汉时期不仅沿用战国楚金版,而且还继续浇铸新的金版,目前所见最大的两块金版,即江苏盱眙出土的54印版(重610克)、35印版(重466.3克),或许便是西汉时浇铸的。其器形、铭文书法和戳记的排列均不同于战国的楚金版。


                                          春秋战国·银布

1974年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18枚银布,应是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遗物。布身呈长方形,今所见银布的布身长度不一,可分为长短三等;首部呈圆形,多数为实首,只有一枚为空首。


                                         战国·金贝(正面、背面)

在春秋战国墓葬中,时有包金贝、鎏金贝出土。它们是财富的象征,但它们是否作为货币流通,如何折价使用,尚不清楚,或许是专为殉葬用的冥币。


                                              战国·银贝(正面、背面)

在河北灵寿、平山的战国中山国墓中,分别出土了金贝和银贝,金贝模仿小孔式海贝、银贝则是模仿背磨式海贝,显然它们是仿制的贝化(货)。此外,在青海土著卡约文化的墓葬中也曾经出土过金贝,但这种金贝是由金箔打制成的贝状物,其形状和战国中山墓出土的金贝不同。

战国秦的黄金货币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各种渠道吸引并使用楚国金版。二是咸阳地区产金,利用本地的黄金仿制楚金版。三是战国秦自己浇铸并发行金饼,形如干柿状,俗称柿子金。因为它一直沿用到汉代,故前人将其断为汉时之物,其实它们应该始铸于战国晚期的秦。


                                      秦·金饼(正面、背面)


                 西汉·马蹄金

西汉除继续使用前朝柿子金饼、楚金版外,还仿铸金饼、金版,并新铸麟趾金和马蹄金。麟趾金和马蹄金是西汉武帝太始以后新铸的汉金饼,正面光滑,或呈圆形,或呈椭圆形,背面空心,周围隆起呈水波纹。麟趾金和马蹄金的区别说法不一,呈圆形者或为麟趾金,呈椭圆形者则是马蹄金,其形状与马蹄相仿。其重量和直径与金饼相类同。


               唐·银铤(正面、背面)

唐代金、银铤的器形尚无统一的规定,见有笏形的、长条形的、长方平板形的、束腰船形的,还有圆饼形的,制作规格亦不统一。铭文的书写有凿刻的,有墨书的。内容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涉及铸造部门、主管官员的职务姓名、工匠姓名、重量、时间、来源、用途等。

唐代用金银,除了大量作为财富,用于储藏之外,也用于支付和流通,包括赋税、赏赐、军政开支、进奉、捐献、贿赂、谢礼等。特别是白银在支付上逐渐重要起来,所以遗存的金银铤、饼也比前朝要多。

宋代金银已经被视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和宝藏手段,有时甚至作为价值尺度,但还没有一般的购买手段。两宋已经有专门从事金银买卖的金银铺,政府征税、支付军费、赈灾、赏赐,甚至是官吏的薪俸等,也采用金银,因此金银称量货币自然会流入民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使用金银。


                              北宋·银锭


                            南宋·金锭


                             南宋·金叶子

宋代金银的形制各种各样,最常见的是“铤”,宋以后称为“锭”,大的银锭重五十两,以下依次有重二十五两的、重十二两半的,小的银锭没有一定的等级规定。近些年发现黄金也有大锭,但遗存至今的数量极少。宋代的金银也有饼、条、牌等不同的形态,饼是前朝的形制,至宋已经用得不多。牌是长方形的,比较小。还有马蹄金、瓜子金等散碎的金银。近年还发现了金叶子和金箔等其他的形制。

金代银锭的形制和南宋银锭相似,有官炉铸造的,也有民间铸造的。官铸的铭文比较复杂,记有重量、用途,并有工匠和保铺、引领、校验者的姓名。民铸的铭文比较简单,记有重量以及行人、称子(行人、称子:行是指古代城镇中普遍存在的各种行业,这些同业或相关组织联合成立的组织叫行会,行会的领导人叫行头,即“行人”。“称子”是掌管秤盘、收支官物的官府差役)的名字。金代银锭上往往会有民族文字和画押戳记,重量会精确到“钱”,和宋代的银锭有所区别。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发行的承安宝货银锭,被认为已经具有白银铸币的某些特征。《金史·食货志三》记载:“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两贯。”目前,仅发现一两、一两半的两种。


                元·银锭(正面、背面)

元代主要的法定货币是纸币,白银则是纸币的保证金,所以白银在元代国库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在元代的银锭中,发现有银锭背面铸有“元宝”两字,人们把银锭称为“元宝”,或是起于元代,“元宝”,也可以理解为“元代的宝货”。现在所见元代的银锭几乎都是五十两的大锭。


                          明·金锭(五十两)

明代早期金锭存世不多,仅见山西出土有洪武五十两金锭,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有永乐五十两金锭。明后期,在万历及其皇后墓中曾出土103件十两金锭,多是云南布政司上供之物。

白银履行赋税由来已久,但是正式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用银纳税,是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从此白银才真正货币化。明英宗正统元年下令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凡不通舟楫的地方,米麦可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明金花银锭有五十两、二十两、十两不同等级。金花银不记年,只有“金花银”、“王公惠”等戳记于银锭正面中间两侧。


                              明·银锭

明中期金花银遗存甚少,银锭的束腰比较深,上下两头呈圆弧状,且略微上翘。明中期以后,银锭的器形有明显变化,各地所铸不尽相同,成为向清代银锭的过渡阶段。


                        清·银锭

清代是金银锭的繁荣时期,因为清政府对于金银的铸造采取放任政策,各地都铸造,没有统一标准,所以成色和器形都不一样。清政府只规定“纹银”为标准成色(935.374‰),政府会计用银两计算。

清代金银锭有官铸、私铸两种。官铸由官府设立的官银匠和官设的银炉铸造,它们附设在市政府藩库、盐库、官银钱局、海关、厘金局等处。将各地收缴的不同成色的银两统一熔铸,上解国库,锭面上铸有官银匠或官银号的名称,以及地名和纪年。私铸的则分别由银炉主持,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

清代、民国金锭有:长方形、长条形、束腰形、马蹄形等不同形制的国库金锭,民间商用的一两至十两金锭,以及作为喜庆赠礼用的吉语吉祥金锭等。银锭根据大小轻重,大致可以分为四等:一为大锭,重五十两;二为中锭,重十两;三为小锭,也叫锞子,重一两至五两;四为散银,即一两以下的散碎银两。

就性质而言,有朝廷官方或中央造币厂的库存金银;有民间银号、钱庄铸造的商业用金银;以及金银器、首饰等的原材料。各地上交的税银中,又有地丁银(地赋和丁赋的税收银)、津贴银(按粮津贴和临时加派的田赋税收银)、捐输银(弥补军事财政不足而追补的税银)、盐税银、关税银、厘金银(一种商业税收银)等不同的名目。


                               民国·银锭

此外,清、民国时期的民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喜庆吉语的金银锭,如“福”、“禄”、“寿”、“喜”等,由银楼打造,作为礼物馈赠亲友,这类金银锭大小不等,器形不同,有圆形、方形、马蹄形等,可随意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币诞生记

作者:许树信

来源:金融时报 2013年04月03日

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祖国还处于炮火连天的灾难之中,在战火连绵、枪炮轰鸣、经济衰退、民不聊生的环境下,为什么要发行人民币呢?在当时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人民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向各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作战,取得了初步胜利。到当年冬季,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和山东的渤海地区、西北的河东地区已基本连成一片。解放区内,居民安居乐业,地区之间人民经济往来、市场物资交流日益频繁。但是,各个解放区的钞票不能相互通用流通,不同解放区货币的比价也不一致,货币问题成了影响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一大障碍。为此人们纷纷向领导机关反映,希望组织上尽快采取措施成立各解放区统一的银行,发行能够通行各地的货币。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解放区不断扩大,这种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

这之前,革命根据地货币一直是实行“统一领导,分散发行”的方针,各个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以及货币金融工作都是相互分散独立的,各自为政。要想发行统一的货币,就意味着解放区财政经济方针政策必须进行重大改革。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于1946年12月30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中央召开华北经济工作会议,以研究华北各个解放区“统一对付国民党”和解决“货币不统一”等问题。中共中央对这一建议极为支持,指出“此提议甚好”,并规定了会议议程。1947年3月,华北财经会议在河北邯郸召开,也就是著名的“邯郸会议”。会议作出了“打算尽快于1947年年底前统一货币发行”的决定。

1947年5月,董必武到达邯郸,对统一货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家一致认为,统一财经、统一货币非常必要,但不应着急,在各解放区货币的购买力差别很大的情况下,不能像国民党币制改革那样用“一刀切”的办法使老百姓吃亏,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947年7月,华北财办在中共中央工委领导下正式成立,董必武为主任,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其中明确“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为华北财办八条任务之一。8月16日,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个规程,并指示各中央局各区财经办事处施行。

在华北财办,关于中央银行的名称问题,董必武曾和大家商量,他说,“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的称谓,都有一定局限性,我们的中央银行是长远的、是全中国的,取“人民”两字似乎好些,可表明它的性质是人民的银行、大众的银行,不是官僚资本家的或金融寡头的银行,同时也说明了这个银行的规模、范围、格局和作用。现在各解放区政府都称作人民政府,将来新中国也势将称为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就是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大家都同意这一看法,于是董必武经刘少奇同意,于1947年10月2日致电中共中央,建议成立全解放区的银行,并提出“银行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据有的书籍记载,关于人民银行的名称,中央在复电时是经过再三斟酌、反复修改后才定下来的。人民币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简称,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接到中央复电后,南汉宸就请董必武为新币票券题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等字。董必武经过再三考虑才答应题写行名,他说:“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千金的重要,我要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沐浴更衣,静心恭写。”当晚他坐在书案前闭目构思良久,才恭恭敬敬地写出许多张行名和面额的条幅。第二天早上又精心挑选出最满意的条幅,拿了出来。

进入1948年,国民党军节节失利,解放区迅速连片发展扩大,获得解放的城市一个又一个,取得全国的胜利已现曙光。形势逼人,如何迅速整理分散独立的地方性各解放区货币,为发行全国统一货币创造条件,已成迫切问题。

1948年3月,华北“五大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主要研究讨论了创设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整理地方货币问题。会议期间,周恩来在河北西柏坡听取会议汇报后说:“不能再搞联合政府了,要搞统一政府,决定改华北财经办事处为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

1948年6月中央财政经济部成立,董必武任部长,华北财办撤销。7月22日,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南汉宸任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划归华北银行总行领导。10月初,华北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董必武为主任。10月2日,华北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决定:“(1)中国人民银行币(人民币)定于明年1月1日起发行,并确定了人民币分别与三个解放区货币的比价,还要求以今年3个月为准备阶段印好新币,新币印刷力求精美,防止造假。(2)华北、华东、西北三解放区货币比价已接近邯郸会议既定标准,应尽快实行以固定比价相互流通方式统一区际货币市场。(3)责成南汉宸起草关于发行人民币的指示,说明新币的发行是统一货币、整理旧币,不是币制改革,号召人民群众予以支持,各级党政注意市场物价稳定。”

1948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制新币问题》的电报,指示:“决定由华北财经委员会指导,人民银行负责计划,委托华北、华东印刷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之新币,尽可能于年前完成五十亿元。”

关于新币的印制,早在1947年10月中央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后,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即对人民币的面额和票版设计、印制设备和人员安排、纸张材料购置与供应等,向各解放区印钞机构进行了调研、计划和具体安排部署。晋察冀边区印刷局于1947年11月即已完成了几种版别的票样设计稿。上报送审过程中,董必武得知毛泽东不同意在票券上印他的像后,就对新币票版设计提出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的图景,正面和背面,除必要的阿拉伯字码外,一律用中文,不用英文”的要求。

各解放区相关印钞机构,除票版设计外,都积极检修设备,安排人员,组织纸张材料供应。如晋察冀边区政府还派专人从冀中、山东调运了大批印钞用的模造纸、道林纸,以及各种油墨等印钞材料,为人民币开印做好准备。

当1948年10月3日中央关于印制新币的指示发出后,各个印钞机构立即开始了紧张的人民币印制工作。

这时战争形势发展很快,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正在激烈进行,平津两市解放在即,而经济上各解放区钞票不统一造成的种种混乱和困难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当时在平津等大城市周围流通的钞票,有冀南币、北海币、热河币、长城币、东北币、新蒙币、西农币以及晋察冀边币和其他的冀热辽地名券等八九种以上地方货币。设想如果让这些钞票一齐涌入平津等大城市和各解放区的接合部地区,势必造成市场混乱,既不利于新解放区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有碍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为此,中共中央决定,把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和开始发行人民币的时间,从原订的1949年1月1日提前为1948年12月1日。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金字第四号布告,宣布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从即日起发行新币(人民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币在市场统一流通。第一批人民币首先在石家庄分行和河北平山县银行发行。从此,人民币深入到千家万户以及经济社会各个角落,发挥着新中国唯一法定本位币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西方世界硬币的起源和制造

作者:傅惟慈

来源:《中国金币》杂志 2012年12月18日

几年前,我的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去土耳其拍片。她深知我热衷于收集世界各国的硬币,行前问我可为我购买哪些钱币?我只求她为我寻找一枚币——1983年土耳其发行的500里拉面值的纪念币。这枚币只发行了3542枚,我渴求多年未得。友人果然不负所托,去伊斯坦布尔逗留期间,靠一位当地人的帮助,居然在一家冷僻的邮币小店购得,真叫我喜出望外!

这是一枚什么币呢?根据钱币学家考证,在世界古代硬币“四大体系”中,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钱币,就是在公元前7世纪产生于今天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古国,土耳其这枚硬币就是为纪念“西方最早的硬币”而发行的。纪念币正面是土耳其文和英文两行文字:“世界第一枚硬币;安纳托利亚·吕底亚“公元前640年”。钱币正中是一枚狮头和牛头相对的古币缩影,这就是西方最古老的“吕底亚”币了。吕底亚人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曾经称霸于古安纳托利亚一带,直到它的末代皇帝克罗伊斯(?~公元前546年)为波斯人击败被擒。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吕底亚人善于经商,是世界上最早的小店铺经营者。由于商业需要,也由于流经这一带的河流中盛产一种金银合金(Electrum,也称“琥珀金”),西方最早的金属硬币——有固定形状、图案和重量的金属块,在这个地区产生了。克罗伊斯富甲天下,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币制作者。吕底亚古国建都于萨迪斯,据说那里曾建立过造币厂。在吕底亚被波斯人征服后,吕底亚人和移民到这一带的希腊人仍然继续制造金币和银币,并流传到爱琴海和希腊等地。

吕底亚古币制造粗糙,只一面有图像——狮头或相对的狮头与牛头;另一面只是几个方形戳记或者划纹。但在造币技术传入希腊后,文明程度更高的希腊人却大大改进了这一技术。希腊钱币不只正反两面都有图案,而且图像精美。当时希腊是城邦制国家,3个最富强的城邦——埃伊纳、科林斯和雅典都铸造了有代表性图案的银币。埃伊纳是离雅典不远的一个岛屿,居民从事海上贸易,它的硬币以海龟为图案流通于地中海一带。科林斯的居民也从事海上贸易,他们向四周发展,远至西西里岛和非洲北岸。科林斯的钱币以宙斯大神的坐骑珀伽索斯飞马为主,背面最初只是方形戳印,后来也出现了女神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的头像。最强大的城邦雅典生产的银币是古代最著名的猫头鹰币,因为猫头鹰是雅典娜女神(“雅典”一词即来自这位智能女神)的象征。雅典银币一面是女神——戴盔的雅典娜,另一面即以猫头鹰为币图。雅典人并不擅长贸易,但该地盛产白银,他们制作了大量银币交换其他地区生产的货物。希腊其他城邦有很多也制造钱币,且各有特点,如奥林匹亚、锡拉丘兹、纳克索斯(在西西里),希腊中部地区的底比斯等。希腊银币的图像以动物和希腊诸神为主,各城邦都有手艺精湛的刻模师。用这些大师制作的印模(模上有时镌有大师的名字)打制的银币堪称高浮雕的艺术品,为后世留下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物,至今一直是集币家们刻意寻求的对象。古希腊被罗马征服后,罗马皇帝带回大量的希腊银币,不仅自己收藏,而且用以赏赐自己的臣民。

古罗马钱币大约始于公元前300年。意大利产铜,罗马币以铜币为主,但也制造了大量小银币与少数金币。罗马人虽然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造币技术,但从艺术角度来看,罗马钱币远不如希腊钱币精美。罗马人对硬币的改革是以人物替换了神祗的图像。严格地说,第一次出现在西方钱币上的人物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手下的一员大将李西马卡斯为纪念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帝,首先把他的头像锤印到钱币上。但是李西马卡斯担心这一革新亵渎了神灵,所以他叫人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上加上公羊角,使之以半人半神的形象出现。罗马人登上历史舞台后,率领军队南征北战的将军们被赋予制造钱币的权力,用来发给手下士兵。他们也往往把自己的头像或自己祖先的头像用做钱币图案,以宣扬自己的荣耀,从此奠定了西方硬币以人物——统治者头像作为图案的基调,历经两千余年而不变。古罗马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利用货币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布鲁图斯刺杀了恺撒后制造的一枚币——正面是他个人的头像,背面是两把匕首,中间一顶“自由帽” (拉丁文:Libertas Pileus,获得自由的奴隶被给予这样一顶帽子),说明他用匕首刺杀恺撒是为了使罗马人获得自由。罗马钱币的背面图案,常见的是战车、奴隶船、宏伟建筑。这些都是在宣扬战功和国力。相比之下,神话中的人物已退居到次要地位,神权已让位于君权了。在罗马帝国强盛时期,版图一直扩张到海峡彼岸的英国,罗马钱币也到处流通。有些罗马币是在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制造的。

中古时代欧洲出现了长达几百年的黑暗时期,西方钱币在这一时期也出现倒退。制作粗糙,图纹繁琐,人物形象格式化,毫无灵气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进步思潮打破了宗教对世人思想的束缚,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重新得到尊重,不少学者致力于古典钱币艺术的分析和研究。也就是从这一时期起,欧洲各地逐渐产生了对钱币收藏的兴趣。1438年,拜占廷皇帝约翰八世到意大利寻求罗马教廷帮助,以抵御土耳其人入侵。他的政治使命虽未成功,但却做了一件影响钱币艺术的大事。当时有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铜章雕刻家住在维洛纳,名皮萨内洛(1395~1455年)。约翰皇帝请他为自己刻制一枚像章。皮萨内洛大师制作的铜章精妙绝伦,不只形像真实,而且皇帝的神态平和自然,这同中古时代币图上那些呆板僵化的头像有着天壤之别。皮萨内洛的头像雕刻风格后来对欧洲各国雕刻师有着很大影响。

自公元15世纪末开始,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促使欧洲一些大国向海外寻求发展,开通了东西两条航路,一向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商业贸易逐渐扩展到大西洋和远东。繁荣的贸易反过来又促进了货币经济,银币需求量大增。幸运的是,这一时期欧洲萨克逊和波希米亚地区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西班牙势力扩展到美洲后,又从墨西哥和秘鲁等地源源不断地运来大量白银,使得制造银币的原料有了保证。大型银币——塔勒、克朗和斯库多的出现使得一些技术高超的雕刻师有了用武之地,他们在面积较充裕的币面上精雕细刻,制造出复杂(有时甚至过于繁琐)的图案来。但另一方面,沿袭一千余年的手工锤制硬币技术又制约了硬币的大量制造,不少人这时开始设计用机械代替人工制造艺术珍品宝库。不论收藏者兴趣在哪个方面——研究历史,或是欣赏艺术等等,这部历史巨卷都等待你去浏览,这扇文化宝藏的大门会随时为你开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4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钱币的内涵

作者:戴志强

来源:《中国钱币》杂志 2012年12月18日

中国钱币的内涵是什么?它所包涵的内容涉及的范围该作如何界定,对于钱币学来说是一个基本概念,似乎不难解释,但事实上,我们的钱币爱好者、收藏者未必都清楚,即使是专业人员、专门的研究人员说法也未必一致,而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钱币学,必须对它有一个完整的诠释。

有人说,钱币是指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的,因为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钱币应该是货币和货币文化衍生物的总称,即“币”和“章”的合称。既然冠名是“中国钱币”,自然应该包括中国所有的“钱币”,那么从大的概念来看,它应该包括两大块:一是历史上的钱币,一是当代的钱币,它们的交接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钱币,可以统称之谓历史上的钱币,它们被视为文物,是我国文物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钱币,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中有的已正在进入历史的行列,成为文物的一部分。

一、历史上的钱币

历史上的钱币,就目前博物馆收藏和私人收藏的情况,可以分为四类,即:古钱、元宝、机制币(章)和纸币。

1.古钱

古钱是指古代金属的铸币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古钱包括先秦时期的各类铸币和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实物货币,譬如夏商时代的海贝,以及仿制的贝化(货);金属称量货币,譬如西周时代的青铜块等等,也都包括在古钱的范畴之内。

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谓正用品,即是在历史上曾经正式发行和使用过的货币,其中包括因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正式发行或流通的钱币。所谓非正用品,我们也可以统称之谓压胜钱(亦称厌胜钱、押胜钱),包括吉语钱、镇库钱、信钱、花钱、打马格钱、宫中行乐钱、瘗钱等等,它们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

古钱还包括了生产铸造过程中的一些遗存物,譬如:样钱、祖钱(雕母钱)、母钱,以及早期浇铸钱币使用的各类钱范。

中国古代正式发行的铸币是以铜、铁等低值金属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类古钱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就材质而言,除了大量的铜、铁钱之外,也有金、银、锡、铅等其它金属铸造的,还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种不同材料制造的。

2.元宝

“元宝”科学的名称应是“金银锭”。金银作为称量货币,在中国出现比较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此后各时期的金银称量货币形制不断变化,早期有版形的、饼形的,后来逐步演变成笏形、长条形、船形、束腰锭形,黄金还有金块、金叶等等。“元宝”一词的正式使用是在元朝的银锭上,开始是指元朝宝货的意思,后来才把金银锭俗称为“元宝”。现在人们印象中的马蹄形的“元宝”,则是明以后才出现的器形。各时期各地区的金银锭,不仅是器形不一、铸造工艺不一,并且留下了不同的铭文,记录着它们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重量和铸造部门及有关人员的姓名。

金银锭因重量不同,分成不同的等级,一般大锭重五十两,中锭重二十五两、或二十两、或十两,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五两以下为小锭。因为它们的称量单位以“两”为主,所以白银称量货币也被简称为“银两”。

金银取得货币地位以后,其文化意义上的衍生物亦就应运而生,各种喜庆活动、亲友问的馈赠礼品,会有各种定制的小元宝,定制的金银小饰件等等,它们是元宝文化的发展,它们更强调制作的艺术性。

3.机制币(章)

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人,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

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人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推行法币政策,机制的银、铜元便逐步退出流通。

在近代机制币中,真正发行流通的金币,品种很少,数量也不多,从遗存的实物看,多数是金质的样币和纪念币(章)。

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铸造发行的,但实际上成了取代制钱的主要流通货币,铜元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种繁杂、数量众多。在收藏界中,铜元爱好者、收藏者往往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和金银币爱好者、收藏者并不属于一个圈子。

近代机制币诞生以后,作为机制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也相伴而生,它们是古代压胜钱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用于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喜庆活动的馈赠礼品,包括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和工艺技术的纪念章,它们多数出自各地银楼,其中国家造币厂打制的纪念章,设计精良,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4.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十世纪末叶,即北宋太宗淳化年间以后,四川民问的“交子”已经在行使部分货币职能,后来便发展成“私交子”。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政府在益州(今成都)设交子务,翌年正式发行官交子,成为正式法定货币。

纸币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古钞时期,主要特点是:一、纸张采用传统的手工抄纸,木质纤维粗糙;二、票幅比较大;三、竖式单面印刷为主,明以前纸币背面印有小型的面值、图纹及印章,清以后背面一般只有印章和流通过程中的手书记录;四、版面图纹以黑色或蓝色印刷为主,配以殊红印章。第二阶段是银行兑换券,新式纸币时期,其特点是:一、纸张采用西式道林纸,或专制的印钞纸;二、票幅明显缩小;三、一般为横式双面彩印;四、近代纸币多数在国外印刷,所以票面上除了中文,还会出现外文字母。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并发行银元兑换券,可以作为两个阶段的分水线。近代中国的纸币非常混乱,有中央银行发行的,有地方银行发行的,有商业银行发行的,有外资银行和合资银行发行的,还有不少地方性临时政权发行的军用票等等。

二、当代钱币

当代钱币是历史的继续和发展,而且逐步和国际接轨,形成了品类齐全的钱币体系,就币材来分,有纸币、硬币和电子货币(银行卡),以及它们各自文化的衍生物。就性质来分,有:

1.普通流通币。普通流通币即“人民币”,包括主币和辅币,主币以纸币为主,辅币有纸币、也有金属机制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即开始发行人民币,所以人民币的诞生要早于新中国的成立,第一套人民币还带有战时货币的某些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2.普通纪念币(钞)。普通纪念币开始发行于1984年,至2006年底,已发行了81种。1999年9月20日,发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钞一种,2000年11月28日,发行“迎接新世纪”塑料纪念钞一种。普通纪念币(钞)可以按面值和普通流通币等值使用。

3.贵金属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以金、银纪念币为主,也有钯、铂等其它金属的纪念币。1979年10月10日发行第一套纪念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金币。1982年开始发行以熊猫为主要图案的系列普制金币,1997年开始发行彩色图案的金银纪念币,截止2006年底,共发行了贵金属纪念币十大系列,287个项目,1538个品种。

4.金银条、块、元宝等投资性制品。这是传统元宝系列的继续,它们中除了国库储存的金、银锭之外,多以金、银工艺品的形式出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运用了新的工艺技术,并出现了彩色金银条块。

5.纪念章。包括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各类纪念章,其中有国家造币厂设计制作的,有中国金币总公司发行销售的,采用了和金银纪念币几乎一样的工艺技术,由于发行的数量少,时间的限制相对比较宽松,设计思想比较开放,技术动作的空间也比较大,所以其艺术性反映得更为强烈,先进技术的应用更为充分。

6.银行卡。银行卡是新型的信用货币的一种载体,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开始发行中银卡,一年后,中国银行北京、广东、天津、青岛、上海等分行也相继发行,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总行发行了长城卡,作为中国银行系统统一发行的银行卡。随即,各类信用卡、工资卡很快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中国钱币跨入了电子化的新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初年金属货币本位制度探讨

作者:叶世昌

来源:中国金币网 2013年04月01日

关于金属本位制度的讨论(本文不涉及有关非金属本位制的主张),总的目标是想实行金本位制。在黄金不足的情况下则先实行金汇兑(虚金)本位制, 梁启超、康有为、汪大燮等都是金汇兑本位的主张者。而作为第一步则是实行银本位制。对于银本位制,又有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之争。宣统二年(1910)《币制则例》的公布,标志着两元之争的结束,但币制的讨论仍在继续。

第一个币制委员会

第一个币制委员会成立于1912年,由财政部次长章宗元任会长,王  芳任副会长。同年11月,委员会聘荷兰人、前爪哇银行总裁卫斯林(G.Vissering)为名誉顾问。     卫斯林在宣统三年即已受清政府聘请为顾问。他于1912年7月写了《中国币制改革刍议》一书。受聘为名誉顾问后,卫斯林来北京和币制委员会讨论了币制改革问题。 卫斯林建议中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并暂时并用金汇兑本位及银本位两制。方法是先定一新金单位,含纯金0.3644883克,并发行一种代表新金单位的兑换券,可在国外兑取外国金币,以五万单位起兑。东方的汇兑事务在上海办理,西方的汇兑总机关设在荷兰的阿姆斯达丹,由一两位荷兰人任经理,若干中国人任襄理。原银、铜币及生银仍照习惯使用。等到数年后有禁止伪造货币的能力时,再定金银比价为一比二十一,铸造代表金单位的银币,实行纯粹的金汇兑本位制。银币含纯银7.6542543克。新银币通行后,再铸造十倍或二十倍金单位的金币。     币制委员会经过二十多次讨论,最后一致同意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年底币制委员会解散,解散前提出了一个《币制报告书》。《报告书》在分析各种本位制利弊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有关问题。它指出实行金汇兑本位有八利:一、国际汇兑巩固。二、国际贸易发达。三、可以消灭以多货易少货的损失。四、外资输入踊跃。五、随时可改为金本位制。六,国内仍用银币。七、国内银价不致骤跌。八、不必多储金款造成利息损失。困难有二:一、维持金银比价困难。二、开始推行困难。认为比起金、银本位制来,金汇兑本位制利多弊少,故“我国改良币制,似以金汇兑本位为最合宜”。

第二个币制委员会

1913年春,新的币制委员会成立,由财政总长周学熙主持。委员分法定委员、专任委员、兼任委员三种。在专任委员中,陶德琨主张金汇兑本位制,徐荣光主张银本位制,刘冕执主张金银并行本位制,相持不下。周学熙则早在1912年就主兑本位制。 刘冕执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时,即曾著文主张实行跛行本位制或并行本位制,1913年继续提出实行金银并行(后又称“合行”)本位制。他认为:“吾国币制,不能不用金,却不能用金单本位制;不能不用银,却不能用银单本位制;金银并用,又不能用金汇兑本位制。”关于金汇兑本位制,他分析有八大困难:一、金银法定比价难定。“盖银法价低于市价时,则有流出及熔解之弊,银法价高于市价时,则有伪造之弊。”二、无母国保障,准备基金常陷于恐慌境地。“必欲仰鼻息于他国之维持,始能完满活动,似不足为独立国家之币制也……如中国今尚称为独立国者,乃断不宜适用,以自趋于附属国之地位也。”三、准备金款及改革费用至少需借款五千万镑。四、准备金款放置外国有极大危险。五、管理汇兑机关难得其人。六、现金准备较他种本位制为多。七,妨害中央银行制度(因正币存于国外)。八、有损国体。 金银并行本位制的主要内容如下:金圜含纯金0.5克,暂缓铸造,或铸造百圜的金圜。银圜含纯银18克。另有银、镍、铜辅币。金圜、银圆同为无限法偿,兑换时用缴纳或返还换币费来进行调节,换币费随时由国币监督酌定。等到金银市价为一比三十六(金银币含金银量之比)时,收回银圜,改行金本位制。 刘冕执认为实行这一币制有十条利益,主要有外资输入便利;金货逐渐增加,银货逐渐减少,改行金本位制时可避免经济急剧变动,金、银币都无熔化、流出及易造伪之弊;可免镑亏损失和国内金货成为商品输出;可逐渐培养人民用金习惯,推行便利等。缺点是金银无法定比价,商人的盈亏不确定,但比起其他本位制来仍是利大弊小。

第三个币制委员会

1913年9月,新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熊希龄解散了第二个币制委员会,另在国务院组织币制会议,会员有司法总长梁启超、造币厂监督吴鼎昌等。币制会议决定实行银本位制,于1914年2月8日颁布了《国币条例》。 1915年1月,财政部再设币制委员会,以章宗元为委员长。孔祥贤同志所见的《中国币制改革商榷书》即是这个币制委员会所写的文件。其中关于银本位制有三派主张:一派主张照现行《国币条例》办理。一派主张加铸金币,从内容看即刘冕执的金银合行本位制。一派主张缩小银币单位,理由是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具体重量又有三分之一两,五钱、五钱五分或五钱三分六厘(20克),三钱六分三种。第三说是将原来的半元改为一元,定名为“正圆”,实行起来有方便之处,故《商榷书》倾向于实行这一说。 《国币条例》颁布后,刘冕执“愤而著一《银本位制亡国论》,列举银本位在国际间所必受之损失”。1915年他著《金银合行:本位制办法大纲》,其中的具体方案题为《拟修订国币条例草案》,对自己原来的主张稍作修改,作为对《国币条例》提出的修正。《草案》的主要内容为:金币一元含纯金库平一分六厘零二丝即0.59756202克,只铸十元、二十元两种。银币有一元、五十分(或作“中元”)、二十分(或作二角)、十分(或作一角)四种。一元银币含纯银六钱四分八毫,成色89%,总重七钱二分。金银币以后逐步用纸币收回。将来选择金银市价近一比四十时,宣布改用金本位制。 1915年8月,币制委员会拟订了《修正国币条例草案》,基本上采纳了刘冕执的《草案》,有些文字亦照录后者。银元成色按袁头币的既成事实改为89%。1917年2月财政部又有《国币法草案》的拟订,内容也大同小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代贵金属币(章)的铸造与发行

来源:中国金币网 2013年04月25日

中国贵金属币的铸行,始于先秦,兴于宋、明,尤以晚清及民国前期为最盛。在该历史时期中,以机制白银铸币(包括中国自铸机制银圆及外国银圆)等为代表的贵金属币取代了传统外圆内方铜质制钱在市场中广泛应用,成为流通货币的主流。旧时的银两币制日趋没落,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币制——银元本位币制得以产生、确立,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近代中国社会发展风云变幻,动荡难安。在该时期中,中国社会制度由封建制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制转化,并相继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贵金属铸币之行用正处其时,因而不可避免具备极其鲜明之时代特色。成为探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金融、交通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化状况之珍贵宝物资料,亦系中国货币发展史研究之重要课题。

公元15世纪,东方新航路开辟,中西海上交通渐趋发达,外国银元开始流人中国。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海禁渐开,外贸日益繁盛。贵金属铸币形式简单划一,名称单纯,计算、携带及收受方便,成色、重量标准,遂成商品交易急需。中国旧有银两币制因存在形式、种类名称过于复杂,成色高下不齐,平砝大小不一,称量、评色及计算极为烦难等弊端,不适应用,难以为继。而包括墨西哥、荷兰、葡萄牙、美国、日本等国家或地区银币在内之大量外国银圆,得以乘虚进入中国市场,且种类增多,流通范围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迄止1910年,在华行用之外国银圆已逾15种,数量达11亿元之巨。外商大量输入重七钱二分、成色约百分之九十之银圆,与重一两、成色为百分之九十三点五之中国纹银等量交换,套取大量银锭出门。尤以鸦片贸易剧增,致使中国对外贸易出超严重,巨额白银外流,银价暴涨,危及国计民生。中国币制及货币流通极度混乱。显而易见,银圆已成西方列强控制其时中国政治经济与财政金融之重要工具。是故中国朝野有识之士莫不忧心如焚,纷纷提出改革动议,力主中央政府统一铸造银圆,藉以“维主权,存正朔,收利权,塞漏邑”,限制洋银流通,阻截白银外流,挽救国家经济。

近代中国官铸银币之尝试,始于清乾隆统治时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廷行令西藏地方政府,命由中央政府驻藏大臣监督,设炉鼓铸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之廓尔喀(尼泊尔)劣质银币。次年,清廷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专立“钱法”一章,明令设“铸钱局(宝藏局)”于西藏,就地铸造统一官钱,且详列新铸官钱式样、成色、折算比价及由驻藏大臣亲自监督等项,确保此举顺利实施。“乾隆宝藏”银币乃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权明文统一规定,严格督造并广泛行用之银质流通铸币,既开中国近代官铸仿外银圆先河,亦系中国中央政府长期在西藏拥有并全面行使神圣不可侵犯主权之象征。

中国内地之银圆铸造,源于民间仿铸。由晚清名臣林则徐所奏“苏省并无洋银出洋折”所述可知,嘉庆、道光年间,民间已有仿铸银圆,而黄爵滋更于《纹银洋银应并禁出洋疏》中明确指出:“自洋银流入中国,市民喜其汁枚核值,便于应用,又价与纹银争昂,而成色可以稍低,遂有奸民射利,摹造洋板,销化洋银,仿铸洋钱,其铸于广东者曰广板;铸于福建者曰福板;铸于杭州者曰杭板;铸于江苏者曰苏板、曰吴板、曰锡板;铸于江西者曰土板。种种名目,均系内地仿铸”,中国早期自铸银币中,颇负盛名者有如清道光年间台湾省自铸寿星像府库军饷银饼(俗称老公银、老公饼)、如意银饼、笔宝银饼,福建省所铸漳州军饷银饼等。清咸丰六年(1856年),上海外商擅自以墨西哥鹰洋(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所铸银币)代替本洋为记账货币,并厘定二者比价。上海道慑于外商压力,被迫同意鹰洋在当地流通,并指定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商号兑换鹰洋。同时,仿效外国银圆形制,铸有重一两及五钱双面文字银饼一批共6种,史称“上海银饼”。同治初年,上海工部局又向香港造币厂定制上海壹两、上海贰钱银币,均未正式流通。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国自铸机制银币在历经近半个世纪反复论争、酝酿之后,始由吉林机器官局铸成。史载其时吉林将军希元曾奏请清廷,言及该省欠缺制钱,私商钱铺所发钱票流通于市,造成银价增昂,物价上涨,故由军饷中提取白银5000两,铸行币值分别为一两、七钱、五钱(半两)、三钱、一钱之五种银币。因满州语中“吉林”意即“船厂”,当地银衡习用厂平,故该套银币即称“吉林厂平”。因其原本用作军饷,所定等值不合民间使用习惯,市面未及盛行旋被废止,传世极罕。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广州筹创“广东钱局”,全套造币机械系从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订购,升延聘外籍技师。光绪十五年(1889年)该局投产,初铸共有五等币值之“光绪元宝七钱三分银币系列”与“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即史称“七三番版”与“七二番版”者),成为中国近代官铸机制银圆之滥觞。惟因币铭“光绪元宝”被英文围绕,遭致清廷驳回,未正式发行。光绪十六年(1890年)四月,该局铸行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计分5种:“一号库平七钱二分,配纯银九成;二号三钱六分,配纯银八六;三号一钱四分四厘;四号七分二厘;五号三分六厘,均配纯银八二成”。正面镌刻汉、满文“光绪元宝”字样,并镌“广东省造”及记值文字,背面中央均为蟠龙图案,环以英文币铭。“市面行用,商民称便”。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终成晚清中国自铸银圆典型规范。

此后,各省群起效尤,竞相设厂鼓铸。其时,舆论认为自铸银圆可免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银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部分清廷官员亦以其为解决财政困难之救急良策。大利所在,故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即已迅速在全国展开。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天津、广东、湖北、北洋、江南、新疆、安徽、湖南、奉天、吉林、黑龙江、福建、云南等十余个省区设厂铸币,并在不断增设中。由于各省各自为政,钱法混乱,导致所铸银币成色重量不一,且镌以省名,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面对全国竞铸银圆热潮,清廷力图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遂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造币厂全部裁撤,遭到地方势力强烈反对。同年,在北京筹办“京局”(即中央造币厂),拟铸“庚子京局制造光绪元宝银币”。该厂次年毁于八国联军入侵。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建天津户部造币总厂,并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颁布“整顿圆法酌定章程”,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通行天下,以求统一货币铸行权,未果。后曾酌留江南、北洋、湖北、广东四处分厂,并令各省造币厂停止扩充,统一更名为某省户部造币分厂,所用币模均由总厂提供,亦不能如愿。与此同时,清廷内部围绕银圆以“两”为单位抑或以“元”为单位展开激烈论争,坚持“两单位”者依托慈禧太后为首之后党,赞同“元单位”者以拥护光绪帝变法维新为号召,由是,“元、两之争”遂成封建保守势力与新兴维新变法势力间权力斗争之一方面,两派针锋相对,论争愈演愈烈。此即史载之“两、元之争”。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年始,湖北、广东率先试铸重库平一两银币,天津户部造币总厂亦相继试铸“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两”,“丙牛‘中字’字大清银币一两”等,均不能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又令户部造币总厂收铸重库平七钱二分银币,遂有“丁未大清银币”,为大清银行发行纸币筹备兑换基金所铸之“造币总厂光绪元宝”等面世。

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赞同“元单位”一派终占上风。是年四月,清廷公布“币制则例”,规定“中国国币单位,着即定名曰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分、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厘四种铜币为铺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造币总厂按此条例先后铸行“宣统年造大清银币”及“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等。未久,辛亥革命爆发,所有银币成品均提交军饷,流通市面。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覆亡,中国延续两千余年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亦告终结。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民国政府将原江南造币厂接收为财政部管理,开始铸行镌有孙中山先生侧面肖像,面值分别为一圆、贰角、壹角之“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后武昌造币厂亦铸黎元洪像“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民国初年,中国市场银圆流通状况更趋混乱,既有墨西哥、日本等国银币,又有清季所铸各种龙洋,种类繁多,成色不一,加之市价时高时低,民众受害非浅。1914年2月,民国政府着手改革币制,公布“国币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求整顿并统一银币铸行。规定以壹圆银圆为本位币(即“国币”),分为壹元、半元、二角、一角四等币值。壹元重七钱二分,银九铜一;半元重二钱六分,二角重一钱四分四厘,一角重七分二厘,均为银七铜三,重量公差不逾千分之三等。并进一步规定凡在中国境内以国币授受者,无论何种款项,概不可拒绝。其后,为利于收兑各种龙洋改铸新币,又将壹圆币成色改为八九。“币制条例”之颁行,令中国近代币制暂时在形式上达到统一。1914年12月,财政部天津造币总厂首铸新版银币,其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镌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头币”,计有壹圆、中圆、贰角、壹角、五分共五等币值。因新币币型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很快风行各地,在1914年至1921年间,曾多方鼓铸,为数甚巨,并逐渐排斥各种外国银币,成为其时中国流通银币中最重要币种。

1927年,北伐战争胜局基本奠定,北洋军阀统治集团遭受沉重打击,国民党政府复都南京。因国民厌恶袁世凯窥国称帝丑行,政府有关部门为顺应民意,停铸“袁头币”,以民国元年版孙中山先生像开国纪念币旧模,略改英文币铭等,由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币厂鼓铸,暂为替代。后因国内政令渐趋统一,各省造币厂陆续停办,银币滥铸现象获得一定程度控制,整顿币制良机初步形成。财政部开始于上海筹建中央造币厂,并着手拟定新版银本位币设计方案,委托奥地利、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五国代刻孙像民国十八年(1929年)帆船图案银币币模,交杭州造币厂试铸之。

在银圆渐成近代中国本位货币之同时,曾沿用数百年之银两制度影响依然存在。自清季而至民国前期,中国国际收支,有如关税、监税、偿付外债本息等,因受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束缚,仍按银两折合,上海、汉口、天津等地仍然行用银两制度,国内大宗商业往来等亦以银两计算,从而形成两、元并用之双重币制。

此外,由于西方各国在19世纪末均已先后改行金本位币制,至1926年印度完全放弃银本位币制后,中国遂成全球唯一以银为币国家,各国藏银大量涌入,严重干扰中国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清末以来,中国仅在因偿还国际债务而用白银折合金镑方面,即已蒙受巨额“镑亏”损失。民国前期,每年由于“镑亏”所致额外损失竟达1000万规元以上。因而国内“废两改元”呼声日甚一日。为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种种难题,国民党政府于1929年聘甘末尔等十余位美国财政专家来华,组成“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研究设计中国币制。1930年,该会提出“中国逐渐采用金本位币制草案”(简称“甘末尔计划”)。次年,国民党政府拟用此法,向美国费城造币厂定制金本位币币模,计有一圆、半圆、贰毫、壹毫、半毫、贰仙六等币值。其中半毫、贰仙为镍质,余者皆为银币。1932年,由新竣工之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但因“甘末尔计划”不合中国国情,遭到社会各界强烈反对,终未施行。

1933年3月,在几经反复,长期论争之后,国民党政府正式下令施行“废两改元”。规定“所有征收税款,自用银两交纳者,一律改用银本位币,或旧有一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交纳;自用关金交纳,照旧交纳关金,但须以银本位币,或旧有一元银币之合原定重量成色者折合。各关一切开支,亦均收用银币”。此举之实施,先由其时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开始,1933年4月6日起通令全国执行。至此,银两货币制度终告消亡,银本位币制得以确立。同年,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开铸币值为壹圆之新版银本位币。其币面镌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背面镌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币值。中国民间习称此币为“船洋”,曾大量发行流通。

1933年至1934年间,美国为操纵国际白银市场,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争夺对使用银本位币制国家,尤其是中国之货币控制权,减轻银价下跌对国内银矿主压力等,实行包括“银购入法”、“购银法案”、“白银国有令”等在内之一系列白银管理政策,采取禁止白银出口及将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令世界银价暴涨,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仅1934年7月至10月中旬,白银流出即达2亿元以上。“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百业不振……,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种种不良状况纷然并起。……当时不采有效措施,则国内现银存底,必有外流罄尽之虑,……”币制改革刻不容缓。为此,国民党政府先于1934年10月颁布“白银出口增税宝施令”,又于1935年11月决定“自本月4日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所发钞券为国家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注:次年中国农民银行券亦成法币之—种)。至此,旧有银本位制度被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所替代,白银在法律上已不再作为流通货币,银币、厂条、生银、银锭、银块及其他银类开始退出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在法币政策实施期间,美国政府多次干预,要求中国扩大白银用途,在美国铸造新版银圆,并增加中国货币准备金中之白银比重,放宽工艺用银限制。1936年,国民党政府被迫同意在美国象征性铸造银圆五百万元,即孙像民国二十五年帆船图案银币与孙像民国二十五年古布图案银币,其由旧金山造币厂铸造,币值分为壹圆、中圆两等。运抵中国后未经行用。次年,复铸孙像民国二十六年古布图案银币,传此币在运往中国途中,适逢抗日战争爆发,海口阻塞,运至香港后,不得不折返美国销毁,仅存少量样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违背人民意愿发动内战,不仅在军事上连遭失利,且国统区通货膨胀亦空前严重,金圆券币值暴跌,经济崩溃迫在眉睫,1949年6月25日,国民党政府规定银圆一元等于金元券五亿元,黑市比价更高达25亿元,许多地区出现拒用金圆券风潮。7月1日,国民党行政院通过《银圆及银圆兑换券发行办法》,规定:“货币单位定名为银圆,净重26.6971克,成色88%,含纯银23.493448克;银圆及辅币由中央造币厂铸造,中央银行发行,同时以十足准备发行银圆券,准备之中60%为黄金、白银及外汇,银圆不足时兑换黄金,银圆、银圆券等不得伪造、变造,违者依妨疑国币惩治条例治罪”。企图通过恢复银本位制,挽救千疮百孔,陷于瘫痪之国统区经济。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甘肃、绥远等省后开始铸造银圆,但终究大势已去,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之颓败,已非改革币制可以挽救。

在探研近代中国银质铸币有关问题时,银质辅币之铸行不容忽略,银辅币以其铸额巨大,流通广泛,皆在壹圆型银质主币之上。所谓辅币,系指币值分别为库平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及五钱、四钱、三钱、二钱、一钱、中圆、半圆、伍角、贰角、壹角、贰毫、壹毫等币值之银币。中国民间称之为“小洋”、“银角”、“毫洋”等。

近代中国银质辅币之铸行,当以新疆地区为先,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当地已普遍行用各种不同名目之小天罡银币。至于内地省区,则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广东所铸“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三钱六分、库平一钱四分四厘、库平七分二厘、库平三分六厘”。此四等辅币之币值、重量及自径等,皆成其后各地铸造银质辅币所循规范。在各种不同币值之银质辅币中,以库平重一钱四分四厘及库平重七分二厘者(即贰角型与壹角型银币)大小适中、交易方便而为民众乐于使用,流通最广,为数最巨,民间习称其“双毫”、“单毫”。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各地货币流通领域中,银质辅币所占比重远大于银质主币之现象十分普遍。尤以广东、福建、广西等地绝少铸造银质主币,所行皆系贰角型及壹角型银币。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前期,广东以“毫洋”(即贰角型银币)为货币单位,“物价之标准,契约之缔结,以及租税之征收,均以毫洋计算”。可称“不通用大洋(即银质主币)之省份”。

造成近代中国银质辅币发行数额巨大之根本原因在于其成色较低,铸造盈利远大于银圆,因而各省竞相仿铸,漫无限制,至清代末期,即已失控。以致数量泛滥,种类纷繁,成色低劣,无法平价兑换银圆。对此,清廷曾多次立例制止,均未奏效。民国前期,政府亦于《国币条例》中明确厘定银质辅币重量、成色,且令天津造币厂于1916年开铸统一辅币。但各省仍以滥铸辅币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之重要来源,不仅毫无罢手之意,更变本加厉,铸币品种、数量较之清季更甚,成色、重量愈为降低,流通状况日趋混乱。大量劣币充斥于市,导致贬值严重,民众深受其害。及至30年代,银质辅币才渐由银行发行之辅币券所替代,退出近代中国货币流通领域。

此外,民国初期,天津、武昌、南京、云南等造币厂又曾先后铸造多种镌有其时政要人物肖像之银质纪念币章,此类币章或系政府方面授意铸造,或系各地政要自行鼓铸,或系某些造币厂员工戏作,品种名目甚多,竟成一时风气,亦形成中国货币文化发展进程上贵金属纪念币章铸造高潮之—。较为突出者,有如黎元洪像民国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像民国共和纪念币;唐继尧像拥护共和纪念币;徐世昌像“仁寿同登”纪念币、章;曹锟像宪法成立纪念章;段祺瑞像民国执政纪念币;张作霖像纪念币、章;陆荣廷像及倪嗣冲像纪念章等等。其中除极个别币种会行用于市外,绝大部分系满足军、政要员盎惑人心,沽名钓誉及馈赠等所需,不曾参与货币流通。然此类币章风格各异,独具特色,铸工较为精湛,具有一定艺术与观赏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时中国铸币工艺之水准,不失为该时期银币铸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反,近代中国金质铸币为数甚稀,在流通货币中仅扮演配角。众所周知,黄金作为珍罕难得之贵金属,自古被中国民众视为贮藏保值之重要手段。虽中国古籍中不乏历代用金为币之记载,亦见有相关实物资料存世。但此类铸币之用途多限于赏赐、祭祀、进奉、布施、馈赠及殉葬等。鲜有大量鼓铸,以其充当流通货币者。此种状况,清代及民国时期亦未改观。

在近代中国,由中央政府令铸法定流通金币之例仅见于清代末年。其时清廷曾酿进行币制改革,设想在中国确立金本位币制,并欲铸“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等,以求藉此统—通货。为此,天津造币厂奉命试铸“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丁未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两种金币。然是项计划终因国库空虚,存金无多而告夭折。“大清金币”亦未行用,仅有少量样币传世。

概而论之,中国近代金质铸币中之绝大多数,乃属非流通之金质样币,银币金样,试铸币及纪念币、章之列。此中较具盛名者,除“大清金币”而外,由有“户部光绪元宝银币金样”、“四川省造卢比金质样币”、“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壹圆(长须龙)银币金样”、“孙像民国开国纪念币壹圆银币金样”及贰角型金币,“袁像民国共和纪念币壹圆银币金样”、“袁像民国八年造贰拾圆、拾圆金币”等等。近年来,又陆续见有“光绪辛丑吉林银圆局造金圆流通”、“福建官局造光绪元宝银币金样”、“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像伍拾圆金币”、“赵恒惕像湖南省成立纪念银币金样”等珍品面世。

尽管如此,在其时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金币仍于当地货币流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清同治年间,新疆南部已有中亚浩罕国入侵者阿古柏建守之伪政权铸行“铁拉”金币流通。1907年,新疆藩司王树楠建迪化银圆局,利用当地产金甚丰之有利条件,铸有“饷金二钱”、“饷金壹钱”两种流通金币。民国前期,云南省曾陆续铸行币值不同之“唐像拥护共和纪念金币”、“滇字金币”等。西藏亦于1918年至1920年间铸造币值为二十两之“色章果木”金币,此类金币之铸行,多系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应付军、政开支短缺或弥补市面通货不足等所为。后因金价不断上扬,金币多被民间兑换收藏,无以为继等而相继停铸,流通时间甚短。

此外,1949年前后,由于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空前严重,经济濒临崩溃,被迫恢复银本位币值,复铸银币。此间,川省曾拟铸金币投入流通,面值分别为伍钱、贰钱五分、贰拾元,当银圆拾元等,均仅见铜样存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贵金属纪念币历史渊源初探

作者:邵军志 王东阳

来源:《中国金币》杂志 2012年12月18日

黄金和白银是金属中天生丽质的贵族。人类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比铜、铁等金属要早得多。在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北部的高拉遗址出土的墓葬(约公元前4000年)即有大量黄金装饰品。古地中海人(活动区域大致在今西亚、埃及和希腊半岛)近乎偏执地将黄金视为至高无上太阳神的化身,黄金在其文字中的意思就是“可以触摸的太阳”。公元前3000年之前,人类就开始在安纳托利亚(今土耳其)开采白银,为小亚细亚地区的工匠提供原料。公元前2500年起,占星家使用“灰吹法”从铅银矿中提取出白银,开始了成熟的银矿石加工。

由于黄金本身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稀有性,因此人们将黄金视为宝贵的财富予以储备。又由于黄金具有特殊的自然属性,因而被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赋予了社会属性,即货币功能。当人类逐渐远离自给自足,迈向商品经济的时代,便开始需要一种物质作为交易的媒介,以使买卖进行得更加简便。此时,黄金自然成为了最优的选择。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到:“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然就是货币。”

现代贵金属纪念币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贵金属币。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以一定重量与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货币,18世纪到19世纪初,货币进入金银复本位时代,1816年金本位时代开始。1978年,牙买加协议正式生效,黄金迈进非货币时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金银币迈进了现代意义上的贵金属纪念币时期,金银币承担的功能由流通和交易媒介转向收藏与投资。

上古时期的贵金属币

上古时期是贵金属币的起源时期,经过吕底亚古币的发展,贵金属币的工艺在传入希腊之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图案精美、工艺精良。其后,罗马对贵金属币进行了改革,其流通范围随着版图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一)吕底亚金币

第一枚贵金属币诞生于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的一个西部古国——吕底亚(今土耳其西部)。这枚货币由在帕克托拉斯河两岸广泛分布的金银合金制成,重量为0.2克到17.2克不等,最大直径13毫米,厚度4毫米,由55%的黄金、43%的白银和2%的铜及其他物质组成。正面图案为狮头和牛头,背面图案为方形戳记。此前所有贵金属块币都需要通过称重来使用,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采用标准重量和成色的块金为币,开创了金银币制造使用的新时代,极大地便利了商业交易活动。

(二)古希腊金银币

伴随着希腊王朝的崛起,希腊货币第一次出现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古希腊钱币的历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古风时期(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80年波斯战争开始)、古典时期(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323年)和泛希腊时期(公元前323年之后到公元前30年)。古希腊金银币的图像丰富多彩,包括神祗、英雄、君王以及动植物、用具等,多采用浮雕技法,图像制作精美,以打压法为主,也有少量铸币。

在古风时期,较早生产的金银币几乎都是刻有简单几何图形或者城市象征的豆状金银块,质地非常粗糙。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金银币开始有了较为标准的大小、尺寸和图案,像猫头鹰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图案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公元前510年,希腊出现了一种高纯度的银币——4德拉克马银币。该币正面为雅典女神头像,背面为其护鸟猫头鹰图案,该币不仅在整个希腊领土内进行流通,还广泛地在地中海周边地区流通。

在古典时期,希腊钱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希腊金银币成为了一种成熟的钱币艺术。一些大的城市开始生产一系列的高品质金银币,这种钱币正面图案通常为守护神或者传奇英雄的肖像,另一面则为城市的象征。公元前478年,诞生了历史上第一枚纪念币——10德拉克马银币。该系列币是为纪念希腊在波斯战争中获得胜利并向外界传递这个消息而专门铸造的。银币的正面刻有一只口衔橄榄叶、展翅面对大众的雅典猫头鹰,它传递的含义是雅典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爱好和平和拥有爱的国度。

在泛希腊时期,希腊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在罗马占领了大部分希腊国土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古希腊钱币仍然在生产和流通。埃及、叙利亚、伊朗以及其他一些远东地区相继成为了希腊语系的国家,希腊的商人也把希腊钱币和铸币工艺带到了这些地方。随后,这些国家开始生产自己的金银币。这一时期由于融入了更多的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金银币的设计与技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在泛希腊时期,西西里岛首先开始使用活着的人的肖像,尤其是国王的头像作为金银币的图案。埃及托勒密国王和叙利亚塞琉古王朝时期,开始将国王的头像和名字刻在币上。自此,这一设计开始较为普遍地流传开来,并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钱币铸造使用的固定模式。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银币是色雷斯王利西马科斯4德拉马克银币。该币突破了以往币面只有神祗和英雄的限制而采用了人像,以亚历山大大帝头像为主,在其上方增加了一对公羊角以表示他是阿蒙之子。该币是当时地中海地区通用货币,为多家造币场(此时造币机构为作坊式,不同于如今造币厂)生产。

(三)罗马金银币

罗马金银币主要是从学习希腊而来,包括古罗马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和罗马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到公元476年)。从艺术角度而言,罗马金银币远不如希腊金银币精美,普遍缺乏艺术技巧。但与希腊金银币以神话传说为内容不同,古罗马金银币以其丰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兴衰为依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被人们誉为“金属铸造的历史”,记录着古罗马时代500年间的人和事。古罗马早期的金银币面值沿用希腊德拉克马,图像沿用希腊神话。公元前2世纪末,古罗马银币图像逐步采用拟人像,然后又进一步过渡到采用帝王像。罗马帝国时代的金银币艺术价值进一步降低,但依然有明显的独特风格体系,即以帝王为中心、以政权为纽带的特色。

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制造了他们的第一枚贵金属币。这种硬币与其他硬币类似,采用大量的银和少量的铜。公元前269~266年,罗马铸造了2德拉克马银币,并广泛流通。到了公元前44年,罗马帝国开始大量使用黄金,而奥里斯(一种古罗马和罗马帝国时期的金制货币单位,重约7.3克,45奥里斯等于1磅)也成为了最重要的支付手段。

从公元200年到400年,罗马人制造了数以百万计的金币,并且使它们在整个欧洲流通。也正是由于统一了货币制度,罗马帝国才不可思议地统一了整个西欧大陆。

公元400年,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它的货币——一种4.4克重的小型金币苏勒德斯(Solidus)仍然是地中海地区主要的货币。位于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王国仍然生产苏勒德斯(Solidus),并将其作为流通的钱币,称之为拜占庭金币。

中世纪时期的贵金属币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的贸易迅速跌入低谷。从公元5世纪到7世纪,除了一些小国,如位于意大利的部族伦巴第生产金币外,大部分的黄金被控制在了国王或者贵族的手中,鲜有在市场中流通的情况发生。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金银币艺术与其他各方面的艺术形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退,除了个别精品和具有历史意义的金银币之外,大部分均制作粗糙,人物形象格式化,毫无灵气可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再次得到尊重,金银币的收藏热潮才开始再度燃起。

(一)拜占庭金银币

拜占庭金银币起源于古希腊罗马币,其内容和工艺不如希腊丰富精美,制式不如罗马统一,但由于其延续千年的时间,是欧洲钱币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篇章,因而在世界古代钱币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拜占庭金银币币文上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混用,记数以希腊字母计数法和罗马计数法共存,以反映宗教内容为主,不同王朝的称号和赞语各具特色。币图源自罗马币,但有所变化,君王头像由侧面像转为3/4正面像或全正面像,艺术表现手法由生动求真的现实主义转向呆板冷滞的神秘主义。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一世建立了君士坦丁王朝,在其任期内进行了币制改革。用索利多金币代替奥雷金币,用西利克银币代替狄纳里银币。但此时期由于完全沿袭罗马币制,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拜占庭币。

公元498年,阿纳斯塔修斯一世进行币制改革,重新大量发行铜币,并用希腊字母计数法标记面值,成为罗马币希腊化的开端,被认为是拜占庭币真正的开始。阿纳斯塔修斯一世的索利多金币正面图案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戴盔配甲胸像,币文“我主阿纳斯塔修斯·万岁奥古斯都”;背面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神持长十字架站像,前方芒星。此币及以后的金币均沿袭罗马币风格。

公元717~741年,利奥三世在位期间开始发行米利亚雷新银币,该币正面为骷髅地十字架和币文“愿耶稣基督战胜一切”字样,背面采用无图像全部文字的形式,为五行币文“蒙神之恩利奥和君士坦丁为国王”字样。自此以后,拜占庭金银币开始出现背面全部为文字的形式。

公元963~969年,尼斯福鲁斯二世在位期间对拜占庭币制进行了改革:“全重”的索利多金币改称希斯塔梅伦,“减重”的索利多金币改称特塔特隆,并进一步发展成为蝶形币。

(二)萨珊王朝币

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币以银币为主,铜币次之,金币很少流通,面值及重量基本沿用希腊币系。币文均采用巴列维文,币图基本规范。正面一般为戴冠王像,王像四周为用巴列维文书写的君王称号及赞语,偶有造币地缩写;背面为祭火坛及祭司,右侧为造币地,左侧为纪年。早期萨珊王朝银币无纪年,贝鲁斯一世(公元459-484年)后开始在背面祭火坛左侧标注纪年。

公元224年,阿达希尔一世创建了萨珊王朝,在位期间发行的金银币基本沿用希腊体系。银币面值为希腊的德拉克马和奥波,币型较薄较大,俗称银片币,正面图案为国王头像,冠式和发式变化较多,背面图为祭火坛,币文为巴列维文。金币面值为第纳尔,很少流通,主要用于赏赐。

公元592~596年,维斯塔姆自立为王,其任期内的银币呈现两个新的特点:一是币面图案中再度启用神授徽,并与袄教紧密相连;二是首次在币文前出现祈愿语句。

(三)中世纪欧洲金银币

在西欧,公元8世纪阿拉伯文化和货币形式深远地影响了该地区。在莱茵河三角洲地区,查理曼帝国生产了数以百万计的迪纳里银币,而这些银币的风格、大小均仿效了阿拉伯货币第拉姆。公元793年,查理曼帝国开始增加迪纳里中银的含量,并大力发展造币工业。与此同时,占领英国的撒克逊人也开始大量生产高品质银币与查理曼帝国的货币进行交换。到公元8世纪初期,迪纳里银币已经几乎遍布整个欧洲地区。

在东欧,公元890年,生产于中亚山区的伊斯兰银币第拉姆开始大量流通,由于贸易的繁荣,大量伊斯兰银币停留在了东欧地区,同时也使贸易沿线的地区异常富有。直到11世纪中期,由于中亚地区突然爆发的政治变动以及银矿的衰竭,使得第拉姆银币产量大幅减少,该地区的银币伴随贸易一并走向没落。

在中欧,公元938年,德国东部哈尔茨山脉附近的拉摩尔斯堡发现了巨大的银矿。作为中欧地区最重要的金属矿山,拉摩尔斯堡促使贸易再一次在欧洲地区繁荣起来。这一时期,奥托在拉摩尔斯堡附近建设了数座造币场,并生产了大量的银币,这些银币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1168年,弗赖贝格附近发现了蕴藏丰富的银矿,大量的欧洲人涌入中欧山区开采银矿,史称“白银热”。此后,伴随着德国黑林山地区、波西米亚、摩拉维亚、匈牙利、东阿尔卑斯和撒丁岛等地银矿的发现,12世纪末期,“白银热”很快地扩散到了整个欧洲地区。1298年,波西米亚的库特那霍拉发现了新的银矿,温塞斯拉斯国王立即宣布整座矿山归皇家所有,并在当地建造了皇家造币厂。

13世纪,欧洲的国家开始发行新的金银币。在13世纪20年代,英国平均每年生产400万枚银便士,到了40年代,增加到1000万枚,而到了1279~1281年,每年的产量则是4000万枚。由于英国银便士的质地精良,因此也广泛地在欧洲大陆流通。1252年,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发行了其第一枚金币佛罗林。很快,威尼斯也于1284年发行了同样重量的金制货币达科特。由于意大利的迅速发展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达科特很快成为了贸易中使用的主要货币,并一直被沿用至1797年。

15世纪50年代晚期,当整个欧洲的货币储量几近耗尽时,银矿排水的难题被哥达的马丁克劳斯解决,这一新技术就像救命稻草一样,将许多已经是杂草丛生的老矿场挽救回来。弗莱伯格、拉莫尔斯堡等著名银矿重新开始满负荷运转,银币产量开始大幅增加。

1471年,作为欧洲与中东贸易的枢纽,意大利再一次成为了金银的集散地。但这次的贸易中心已经从威尼斯变成了米兰。米兰的银行家们在复苏的经济中逐渐意识到,只要维持良好的信用,便有可能从市场中借贷到接近于他们所拥有的货币量10~12倍的资产。与此同时,银作为一种商品,而不是单纯的钱币,开始进行买卖。

近现代的贵金属币及其工艺

16世纪之前,世界大部分地方均通过锤子和简易冲压设备相互作用的下落冲力来铸币。锤制硬币技术一方面使得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可以尽情展现艺术才华,但另一方面又极大制约了金银币的大量制造。1506年,意大利人多纳托布莱特曼发明了第一台螺旋冲压机,但是这台机器只能生产坯饼。1550年,德国奥格斯堡的马克思施瓦布发明了既可以生产坯饼,也可以生产硬币的螺旋冲压机。1555年,奥利维尔最终发明了带有将金属薄片冲压为圆盘功能的螺旋冲压机,随后位于巴黎西提岛的莫奈埃特维斯造币厂开始利用此设备铸造金银币。1647年,法国雕刻与雕塑家简瓦林被任命为法国造币厂厂长,法国禁止了锤制币的生产,并开始使用螺旋冲压机生产金银币。1652年,英国造币厂开始规模化地使用螺旋冲压机生产金银币。1765年,瓦特发明了带有冷凝设备的蒸汽机,随后瓦特与马修博尔特共同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动力造币冲压机。1797年,世界上第一枚由蒸汽动力生产的硬币——英国铜便士面世。1816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开始用蒸汽动力硬币冲压机生产现代金镑。同时,英国政府也对这种货币进行了官方的定价,纯度为91.6%的金镑重量为7.77克,并无条件地成为法定货币,而金镑的背面图案一直沿用至今。

1817年,德国机械工程师迪德里克发明了肘接式冲压机,并申请了专利。迪德里克称他的发明为“杠杆冲压机”。1835年,巴黎的工程师托内利耶也发明了类似的冲压装置。1833年,美国造币局购买了托内利耶的设计方案,并由梅里克、阿格纽和泰勒制造出了美国第一台冲压设备。随后美国造币局的富兰克林皮尔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并于1836年生产了美国第一枚高品质的机制币。20世纪初期,德国舒勒公司进入了造币行业,并发明了通过重力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坯饼的新造币技术,以取代前期模具上下移动、坯饼水平移动的老方法。

金银币的铸造技术从锤制币向机制币过渡,极大地提高了金银币的产量和稳定的品质。与此同时,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为纪念某件特别事件而发行的金银纪念币也越来越普遍。独立发行纪念币成为了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和王朝的尊重和敬爱。1871年,普鲁士发行了纪念法德战争胜利的纪念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普鲁士纪念币相类似的贵金属硬币已经广泛地在欧洲大陆生产,并且成为了收藏者追逐的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于人们认为普通金属不足以表达对君主以及国家的敬意,所以当时几乎所有用于纪念的硬币都是由黄金和白银制成。20世纪20年代,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国家暂停了纸币兑换金银的业务,贵金属币的流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此时起,金银币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流通和充当交易媒介的职能被大幅削弱,而收藏和投资的功能却越发明显地体现出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金银币的设计和做工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目前非流通金银币有各种形状、大小和颜色。例如中国生产的可以拼凑成圆环形状的扇形生肖金银纪念币,澳大利亚生产的镶嵌有宝石的贵金属纪念币等等。

(一)美国现代金银币

美国的现代金银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纪念币的面值与其市场价值没有太大关系,只是象征符号。其发行与批准程序非常严格,通常由参议院或者众议院的议员向国会提交议案,建议发行某种纪念币来纪念特定的人物和事件,该议案在参众两院都通过并由总统签署后,才获准开始铸造和销售。美国公民造币顾问委员会负责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直接向美国财政部长汇报。美国财政部造币局负责纪念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

1892年,美国国会授权发行纪念美国博览会的半美元纪念币,这是美国发行的第一枚纪念币。此后,1892~1954年间,美国共发行了53套纪念币。1925年,许多国会议员提出议案,认为纪念币只是纪念地方事件,而不符合国家利益。在举行大量听证会后,国会认为确实存在纪念币滥发现象,因此于1939年8月5日通过法案禁止发行和铸造纪念币,并停止发行已经由国会批准的纪念币。由此时起直到1982年,只有三枚特例获批的纪念币发行:1946年的爱荷华州百年纪念币、布克·华盛顿纪念币和1951年的乔治·华盛顿·卡佛纪念币。

1982年,美国国会批准发行了华盛顿诞生250周年纪念币,自此正式恢复了纪念币发行。1984年,为纪念洛杉矶奥运会,发行了200万枚奥林匹克纪念币。1986年为纪念自由女神落成100周年,发行了50万枚自由女神美国鹰洋币。2007年,美国造币局开始发行一系列纪念第一夫人的金币,这也是妇女的头像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金币上。币的正面是第一夫人的侧面肖像,背面是她们日常生活或者工作的一个画面。该系列纪念币至今已发行16枚。

(二)南非克鲁格普制金币

20世纪60年代,面临金本位制度逐渐取消的形势,各国纷纷取消个人拥有黄金的诸多限制,允许人们自由购买金条或金币。当时,南非黄金产量占西方世界黄金总产量的80%,南非矿业协会提出了发行普制金币的新概念,以利于大众对黄金的投资。1967年,南非尝试发行了克鲁格(Kruger)普制金币,1970年开始大规模生产。南非普制金币与以往的金币有着明显区别:没有面额,强调其价格按照含金量计算;规格简单、含金量明确,价值容易计算;升水较低,便于投资。克鲁格普制金币作为世界上第一枚普制金币,开创了金币投资的新篇章。

(三)加拿大枫叶币

1979年,由沃尔特奥特设计的加拿大枫叶金币正式发行。它由99.99%的纯金制成,发行规格包括1/20盎司、1/10盎司、1/4盎司、1/2盎司、1盎司五种。币的正面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皇39岁或64岁的侧面肖像,背面为一张加拿大枫叶的图片。

加拿大枫叶银币于1988年开始发行。它由纯度为99.99%的一盎司银制成,面值5加币,平均每年生产90多万枚。与枫叶金币不同,加拿大枫叶银币具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例如:特殊标记的枫叶银币、彩色枫叶银币、奥林匹克枫叶银币等。币的正面图案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皇39岁、64岁或79岁时侧面头像中的一张。

加拿大枫叶铂币最初于1988年开始发行。1999年加拿大政府暂停了铂币的发行。2002年加拿大皇家造币厂重新开始生产纯度为99.95%的铂币,包括1/20盎司、1/10盎司、1/4盎司、1/2盎司、1盎司五个规格。铂币的设计理念与金币相同,正面图案采用伊丽莎白二世女皇39岁或64岁侧面肖像,背面图案为加拿大枫叶的造型。

加拿大枫叶钯币于2005年开始生产。它由纯度为99.95%、重量为1盎司的钯制成。正面图案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皇79岁时的侧面肖像,背面图案是加拿大枫叶的造型。

加拿大枫叶普制币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贵金属的价值。由于枫叶币均采用高纯度贵金属制成,很多人认为枫叶币的投资价值甚至超过了美国鹰洋币和南非克鲁格金币。

(四)英国现代金银币

英国从1935年开始由皇家造币厂生产发行现代金银纪念币。起初的发行没有严格的计划,仅是按照事件的受关注程度随时发行,并且发行量不大。在1971年2月英国进入十进制时期之前,克朗是最主要的纪念币规格。克朗主要用于纪念某个特别事件或著名的历史人物,如1951年生产的庆祝英国节举行的银制克朗成为了英国现代第一枚精制纪念币。1965年发行的背面刻有前首相丘吉尔肖像的银制克朗,是英国近现代第一枚非皇室成员的人物系列纪念币,自此,非皇室成员开始出现在纪念币上。

1971年2月15日,25便士的银质纪念币开始加大发行,并且作为法定货币和原先的5先令克朗等价兑换,但不可流通,英国货币进入十进位制。随后英国造币厂生产了诸多反映皇室重大事件的25便士银质纪念币。例如:于1972年生产的纪念伊丽莎白二世女皇与菲利浦亲王结婚25周年银质纪念币,1980年生产的庆祝女皇母亲80岁寿辰的25便士银质纪念币和于1981年生产的庆祝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结婚的25便士银质纪念币等等。与25便士同规格的银币至今仍在生产,但面值从1990年开始变更为5英镑。而5英镑的纪念币也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英国纪念币最重要也是发行最多的规格之一。

2000年之后,英国开始按年度有计划地发行纪念币。

除金银纪念币外,还有两种铜锌镍合金制作的纪念币在英国近现代造币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2英镑纪念币和50便士纪念币。特别是2英镑纪念币,从1997年之后承担了重要的流通货币职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5: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我国贵金属币的历史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并使用钱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商汤王曾于公元前1767年左右开始铸造“铜贝”。约公元前21~公元前16世纪的夏代出现了金制品的萌芽,至迟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出现了一定范围的黄金制品。战国时期楚国诞生了我国最早的金币——楚郢爰金版。至迟在春秋中期,诞生了空首银布币。

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和白银均成为货币的一种。《管子·国蓄》称“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又说“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汤以庄山之金,禹以历山之金铸币,而赎人之无卖子者”,《史记·平准书》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币,或刀,或龟贝”,《汉书·食货志》指出“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战国策·赵括传》记载“王所赐金币,归藏于家”,均肯定黄金在周代被做为货币,并且在多元的货币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据河南扶沟古城窖藏出土文物发掘报告称:“空首银布币的时代,至迟为春秋中期,短型实首银布币稍晚于空首银布币,可能为春秋晚期的货币。中型与长型银布币的时代可能为战国初期。”

秦统一中国之后,推动了币制的进化,明确了黄金和铜为货币材质,珠玉、龟贝、银锡等均退出货币领域。《汉书·食货志》说“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银不作为货币,打断了银货币正常演化的进程。

西汉时期,黄金明定为法定货币,计量单位由“镒”改为“斤”,银铸币偶有出现。颜师古注《汉书》称“旧金虽以斤为名,而官有常形制,亦犹今时吉字金铤”。黄金货币先是沿用战国的金饼和楚国金币郢爰等。武帝太始二年,改铸麟趾金和马蹄金。汉代金币主要分为两类:一为圆形饼状,实心,被称为柿子金(沈括《梦溪笔谈》对此总结道“圆饼四边无模范迹,似于平物上滴成,如今干柿,土人谓之柿子金”);二为背面中空,周壁内收,状如马蹄。西汉金币的流转主要有三个循环圈:一是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的赏赐,二是国内粮食、盐、马匹等大宗商业活动的流转,三是对西域的贸易。汉代自武帝之后,币制大略稳定。其间王莽改制,确定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金、银、龟、贝、钱、布为六名。钱布均用铜,故为五物。其值凡二十八等)。王莽改币制,同时规定银货二品:“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动乱分裂,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币制较为紊乱,然而贵金属货币却又发展出一些新的形式。首先是银五铢的扬弃。孙吴时期和西晋时期的江吴之地流行一种效仿汉宣帝风格的银制五铢,但此时的银五铢与其说为一般意义上流通的货币,倒不如说更类似于今天的贵金属纪念币。其后,金银五铢基本绝迹。第二是金饼的改良。东晋南北朝以后,对两汉的贵金属货币形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恢复,金饼“复出”。《南史·武陵王传》记载“既东下,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簉,至有百簉”。西汉金饼多作正面微凹、底部微凸的不规则圆饼形,而东晋金饼则为上下两面皆平整、周缘修治铸造而出,金饼形制在此时得到改良。第三是银铤的铸造。银铤应该至迟出现于三国孙吴时期。《三国志·孙皓传》记载“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此白银的地金形式即为后人所谓的银铤。《北齐书·陈元康传》记载“赏元康金百铤”。隋唐之后广泛通行的银铤应该是在东吴、北齐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第四是和外国通商之处,则兼用金银。《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只有京师及三吴、荆、郢、江、襄、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广全用金银……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

东晋隋朝之时,民间以银为称量货币盛行,河西郡与西域往来时银币成为主要支付手段,闽粤沿海的对外贸易中金银也被作为通货。唐代以后,随着与各国通商的频繁,银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直至唐末、五代之时,白银出现了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势。

从唐代开始,白银的计量单位在衡制上也由“斤”、“两”并行,过渡到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时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圆饼状和长条笏状。唐代把金银铸成钱币的形式,用于赏赐、馈赠和大宗交易的支付,如开元通宝金钱和银钱就曾大量出现。但由于其价值较高,大体相当于纪念品和赏赐物,因此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流通钱币。

宋代,白银是较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宋代银货币的主要形式为银锭和银铤。银锭主要是银大铸块,没有固定形状;银铤则是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其重数两至数十两不等。宋代根据商业繁荣的需要,铜铁价值过低无法适应流通要求,客观上需要贵金属发挥货币作用。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规定金铁四品(金银铁铜)均能用于纳税。宋代银铤主要有两种:一种为贡银,另一种为税银。一方面通过税收使得白银具备了一定的法偿资格,另一方面,官员薪俸、经费拨付、朝廷采购均以银锭支付,使得白银普遍地以货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与宋同时代的辽和金也广泛使用白银。尤其是金国的白银流通面更广,而且银货币制度有了很大进步。1197年,金章宗改革币制,铸行承安宝货银币,《金史·食货志》记载:“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值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公私同见钱用。”承安宝货是由政府统一铸造、投入流通的银铸币,币面有币名、重量和部库押印,具备铸币的基本要素,与以往的称量货币相比有极大进步,因此,可称之为中国最早的完全意义上的白银货币。

元代,白银使用更加普遍,不仅作为交易媒介和流通手段,民间更多地开始以银来标价记值。如元代买卖田地的地契均常用银两计价和交割,1366年的一张契约载明“三面议定直时价花银九十两”,如此表明银两已成为民间的常用通货。然而元代虽然实际上行用白银,官方也以白银征调课税,但为了强推纸币,经常颁布禁用白银的法令,规定金银只能官买官卖,禁止民间金银私自交易。

明代初年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换,对银矿开发也严加禁止,到宣德初年有所放宽,至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正式确定田赋折征银两制度,以后徭役改为纳银,银两制度正式确立。《明史·食货志》记载到嘉靖时,“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益专用银矣”。

清代实行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但白银作为通货已成定势,朝廷官府的收支基本用银,很少用钱,银两成为财政收支的货币单位。《清文献通考》称:“本朝始专以银为币”。清代银货币采用称量记重的办法,以纹银为标准银。康熙年间,清政府确定纹银的标准成色为93.5374%,即谓“虚银两制度”。虚银两的出现,在成色和称量的转换中建立起一个量化的标准,是称量银货币的一项改进。

中国真正的官铸流通银币始于1792年清乾隆时期的“乾隆宝藏”。该币分三品,大者重一钱五分,中者重一钱,小者重五分,只限西藏使用。币的正面为汉文“乾隆宝藏”,背面为唐古特文字亦即乾隆宝藏的意思,币中央有一方形框纹,象征方孔而未打透,边缘铸有年份。“乾隆宝藏”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权明文统一规定,严格督造,并广泛流通的银铸币,创中国近代官铸仿外银圆之先河。

1884年,我国最早的机制币——“吉林厂平”诞生。该币全套五枚,分一钱、三钱、半两、七钱和一两五种面额。正面中心为“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官局监制”字样,文字两侧各有一条蛟龙,上端篆书“寿”字;背面中央方框内为汉文厂平纪值,外圈为相应满文,并有云纹图案。1890年,广东钱局铸行新版“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系列”,后经清廷下令作为法币,成为晚清中国自铸银元的典范。

清代末年,清朝政府试图确立金本位币制,欲制造“大清金币”、“大清银币”、“大清铜币”等,并以此统一通货。为此,天津造币厂奉命试铸“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丁未年大清金币库平一两”两种金币,但终因国库空虚而告夭折,“大清金币”未曾流通。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铸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为完整意义上的近代贵金属纪念币。1914年,天津造币总厂铸造新版银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图案为嘉禾纹饰与币值,俗称“袁大头”。该币币形划一,花样全新,重量成色准确,易于识别,很快在全国范围流通。1933年,国民党政府下令施行“废两改元”,银两制度终告消亡,银本位币制得以确立。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这是我国第一枚现代贵金属纪念币。1982年,中国开始发行熊猫普制金币,目前熊猫金币已成为世界五大投资币之一。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共发行动植物、重大纪念性事件、传统文化、杰出人物等十大系列共计304个金银纪念币项目,发行金币758个品种、590万盎司,发行银币872个品种、4522万盎司。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享誉海内外,在“世界硬币大奖”等国内外重大评选中屡获殊荣,已跻身世界钱币精品的行列。

贵金属币的流通回归?

金本位的覆灭对于美元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来说起到了诸多积极的作用,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崩溃、2008年的次贷危机和2010年开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人们开始反思现行金融体制的弊端,其中不乏谈及金本位回归的可能性。世界银行行长佐力克于2010年末撰文呼吁世界各国重新开始研究黄金本位制度。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国际经济部主任斯泰尔提出了“全球性数字化黄金系统”的设想,来解决黄金重新货币化的难题。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则在一篇探讨通货膨胀的文章中隐讳地指出:“如果不能使纸币比以前更好地发挥作用,谁知道我们的后辈可能做出什么决定?或许,在绝望之中,他们甚至会拥抱我仍视之为荒谬的黄金。”

2002年10月,欧盟第一枚纪念银币——纪念南北铁路通车50周年银质纪念币诞生。该币由吕克·律克斯设计,重量18.75克,共发行50000枚。纪念币的正面图案为一列火车正穿越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南北连接线(North–South connection)铁路隧道,并写有“南北连接线铁路,连接南北”的英文字样,标注该线通车的时间年份“1952”;背面图案为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的侧面肖像,环绕着头像的则是象征欧盟的星辰。在左侧最外围的则是以荷兰语、法语、德语三种比利时官方语言印制的比利时国名。该币面值10欧元,这突破了以往纪念币面值一般为象征符号的惯例,与当时的银币实际价值非常接近,具备普遍流通的可能。

2011年3月,美国犹他州议员以47∶26票通过州法案,承认财政部所发行的金银币为合法流通货币,可以用来支付税收、公司债务,市场可以自愿选择接受金银支付或美元支付,并免除金银币在支付环节的销售税、收入税和资本利得税,居民使用金银币支付时参照国际市场金银现货的价格,不必受其本身币值的限制。与此同时,蒙大拿州、密苏里州、爱达荷州和印第安纳州也通过了类似法律。

2011年7月初,瑞士议会开始讨论创立与现行瑞士法郎平行的金法郎的可能性。该倡议是由该国最大政党右翼瑞士人民党发起的名为“健全货币”活动的一部分。瑞士在2000年最后一个废除金本位制。金法郎概念的幕后推手雅各布表示:“我希望瑞士人民能享有选择不同货币的自由。”雅各布表示,一般投资者投资黄金面临几大障碍,金币、金条和黄金券的收藏通常需要专门知识,即便是面值最小的金币其成本也在100法郎上下。而新的金法郎含金量为0.1克,按目前金价,只需5法郎即可购买。这是否表明黄金货币属性回归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贵金属币的流通、支付职能正在渐渐恢复?现代贵金属纪念币的货币属性将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李铁生:《古希腊罗马币鉴赏》,北京出版社,2001年;

2、李铁生:《拜占庭币》,北京出版社,2004年;

3、李铁生:《古中亚币》,北京出版社,2008年;

4、李铁生:《古波斯币》,北京出版社,2006年;

5、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恩格斯:《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

7、贺云翔:《中国金银器鉴赏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8、吕思勉:《中国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9、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上海书店,1998年;

10、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中华书局,2000年;

11、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The Collection of the American Numismatic Society, New York;

12、Esler, Philip Francis (2000). Constantine and the Empire,The Early Christian World. Routledge;

13、Jenkins, H.K. (1990), Ancient Greek Coins, Seaby;

14、Kraay, Colin M. (1976),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k Coins, New York: Sanford J. Durst;

15、Richard Cowen, CHAPTER 7: MDIEVAL SILVER AND GOL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9;

16、Andrew Meadows, Kirsty Shipton, Money and its uses in ancient Gree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0 16: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本位制的神话与终结

作者:王贵国

来源:《中国金币》杂志 2012年12月18日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流通的货币主要为金币,同时还存在着可兑换为黄金的银行券及少量的其他金属辅币,但只有金币才能完全执行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国际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黄金不但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且可以自由输出、输入,一国的金币同另一国的金币或代表金币流通的其他金属铸币及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在金币流通的国家内,金币还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自由输出、输入,保证了各国货币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兑换,又保证了黄金与其他货币形式比价的相对稳定;金币的自由铸造或熔化,则具有调节市面上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因而保证了各国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因此,国际金本位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在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这样国际金本位制就形成了。

【 金本位制的先驱: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Bimetallism)可追溯到16、17世纪或更早的年代。在复本位制下,各国通过立法程序允许金币和银币的铸造,金币与银币保持固定的比值。例如,19世纪,法国金银的比值为1∶15.5,即一重量单位的黄金等于15.5倍重量单位的白银。当时,金银的比价并非由市场因素决定,而是由国家的法律加以规定。例如美国曾于1834年将金银比值从1∶15改变为1∶16。

这种由政府确定价格的方法显然具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因为,除官价外,每个国家均存在一个黄金市场。假如黄金市场的价格高于官价,黄金持有者便不会向货币铸造商出售黄金。他们便会将黄金在市场出售,换取白银;然后将白银兑换成银币,再用银币兑换金币。其结果是使黄金持有者受益。同样,假如黄金的定价偏高,而白银的价格偏低,采用上述过程便可使白银持有者受益。这种政府定价与市场价格的不平衡亦受到国际金融交易的影响。当时,有的国家以其通货的黄金含量(即黄金)结算国际贸易,有的国家以白银为国际结算货币。例如,法国曾一度以黄金与英国,以白银与印度结算国际贸易。这种交易除受上述市场因素的影响外,又直接受到运输费用的影响,因为廉价的白银运费相对较高。19世纪40至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淘金热使国际市场的黄金大量增加,严重冲击法定黄金与白银的比值。虽然许多国家采取措施力图维持黄金的价格或直接提高黄金的价格,但由于复本位制本身的的在矛盾,各国的努力终于于事无补。

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帝国建立。当时德国预计可从法国得到巨额战争赔款。这使得国际金本位制加速形成。德意志帝国成立后,立即对白银的自由兑换和提取加以限制。白银作为货币去其原有的作用,黄金成为事实上唯一的通货。美国亦于1873年宣布白银不再作为通货使用。其它一些国家步美国的后尘亦放弃复本位制。各国放弃复本位制改采金马克制度进一步动摇了复本位制度,使得白银大量拥入继续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后者面临本国通货贬值和实际购买力下降的直接威胁,停止白银作为货币的用途是惟一有效的解救措施。因此,法国及其盟国于1874年开始限制银币的铸造,1878年正式采用单一的金本位制。荷兰等国亦改用金本位制。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期,世界上采用复本位制的国家已寥寥无几,复本位制在欧洲事实上已经绝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使用白银通货的主要国家。

不难看出,金本位制的国际化并非国际协议的结果,各国之所以采用金本位制完全是出于各自的私利。但在金本位制的国际化过程中,德意志帝国统一金马克是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起到关键性作用。

【 金本位制的国际化】

金本位制的国际化是世界政治、经济斗争的结果。其运作亦以各国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为基础。在金本位制的实行过程中,世界上并没有一套规范该制的规则与法律。金本位制由各国的国内法规范。英国率先于1819年和1844年通过银行法规规范黄金的流出、流入及中央银行的业务。虽然美国直到1914年才建立中央银行制度——联邦储备银行,但美国财政部早就失去兼具的中央银行的一些职能,故使美国黄金的国际流通成为可能。当黄金作为国际货币在各国间流通的同时,经济和政治力量最强大的英国的货币——英镑亦成为许多国家持有的货币。

英镑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和伦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其历史的原因。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国际贸易占绝对领先地位。同时,英镑的国际化以及英国资本的扩充使得外国商人和外国政府均将伦敦视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当时伦敦不仅是具领导地位的商品市场,同时亦成为交易当事各方所喜欢的金融信贷的场所。伦敦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每个星期都收到产自南非的黄金。就海外投资而言,英国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40年间,英国投资的百分之四十均在国外。除经济力量外,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交易中心的设施完备,体制健全并具有较好的信誉。因此,任何持有英国金融公司发行功背书的票据在世界其它地方均能卖到较好的价钱。虽然英国的商业金融统治地位与其自由贸易政策(自19世纪中叶开始)、较早的工业化以及金本位制稳定等相关联,但其最主要的资源是来自于殖民地国家。这一点在英国作者的著述里是不可能得到充分论述的。

英镑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除英国与其它国家的广泛交易外,第三国以英镑为结算单位亦为重要原因之一。从事国际贸易的外国商人,常在伦敦的英国银行开立账户,并以英镑与交易对方结算。当时英镑和黄金处于几乎同等的地位,是世界上的主要货币和国际储备。正是因为英镑的特殊地位,英格兰银行才有可能通过改变英镑的汇率调整国际收支的平衡,即所谓的金本位神话。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金本位制】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业已形成的国际金本位制无法正常运作。战争使得许多国家负债累累。为维持英镑的地位,英国金融机构首先将其在国外的短期贷款撤回。伦敦的各家银行为保持准备金与负债的比例,亦大量消减对贴现公司的贷款。1914年7月27日,伦敦各承兑公司宣布停止承兑任何新的票据,这对需要资金的外地人公司和政府是沉重的打击。它们所能取得英镑的惟一渠道是出售英镑债务。英镑债券的大量廉价抛售,使得伦敦股票市场于1914年7月31日关闭。其它欧洲股票市场亦相继关闭。在欧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纽约金融市场亦遭遇同样的因难,债券持有者的大量承兑和黄金出口使得美国银行准备金下降,放款能力降低。纽约股票交易所与伦敦交易所在同一天关闭。此外,美国当时的黄金储备亦严重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国际贸易收支平衡的情势所致。另一方面,德国、法国和沙俄拼命聚集黄金,准备战争亦为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势下,只有美国出口黄金才有可能解救英镑需求的危机。然而,英、美两国为大西洋所隔,黄金的运输随时可能遭敌国的劫持。并且,运输黄金的保险费十分昂贵。由于黄金短缺,英镑日趋疲软,其它交战国的货币如法郎、马克等亦相继贬值。

战争最终摧毁了金本位制,尽管大多数国家仍维持其法律上的金本位制。许多国家仍然希望战后英国迅速恢复金本位制,但这种可能性却遥遥无期。虽然各国的通货名义上仍与黄金挂钩,私人仍有权以纸币兑换黄金和进口黄金,英格兰银行对黄金的收购使得私人事实上失去兑换黄金的自由。黄金的私人出口亦仅是理论上的权利而已。个人以银行票据兑换黄金的权利亦为政府的爱国主义呼吁所停止。同时,金块出口商亦停止黄金出口,以示其爱国精神。欧洲大陆的金块出口事实上由于战争的爆发而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美国仍保持金块的许多法律形式。然而,自从美国参战后,私人以纸币兑换黄金的行为遭到事实上的两个主要阻碍,即纸币与黄金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国际流通,在美国事实上消失。与此同时,许多国家亦发起了集中黄金运动,从平民手中收回黄金以扩充政府的黄金储备。

政府公债的大量增加和通货膨胀使得人们所期待的恢复金本位制的幻想破灭。国家政府纸币的大量发行亦对金本位制有破坏性影响。例如,英格兰银行战前所发行的大多为票面值五镑以上的货币。通货膨胀后所发行的为一英镑和十先令的纸币。其结果是,1925年,英国通过金本位法,废除人们可以纸币从英格兰银行兑换黄金的权利,除非相关黄金的含量低于四百盎司。金本位制在英国的废除得到法律上的批准。美国成为自1919年6月恢复金本位制后惟一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当时金本位制是否能得到恢复主要取决于欧洲各交战国的经济实力,特别是英国的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镑与美元采取钉住汇率。但1919年至1925年,英镑脱离美元自由浮动,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英镑币值大幅度下降。战时,1英镑可兑换4.76美元。但到1920年2月1英镑只能兑换3.4美元。与此同时,其它主要交战国的通货亦相继贬值。1920年11月,法郎的价值仅相当于战前的百分之三十一;德国马克的价格只相当于战前的百分之五。并且,各主要交战国的货币幸免采取浮动汇率。当时各国并不再期望恢复金本位制,其所致力于实现的是各国的固定汇率或与美元和英镑的固定比值。

【 固定汇率】

1925年,英国通过金本位法允许黄金的自由出口。虽然国家政府对以纸币兑换黄金仍有限制,但由于黄金在英国和美国的价格相似,美元和英镑的比值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但人们普遍认为英镑的定价偏高。首先提出这种看法的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当时已是比较有名的经济学家。1924年夏天,在英国货币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凯恩斯建议不应追求英镑与美元的固定比值,英国应致力于国内商品价格的稳定。1925年,凯恩斯出版题为《丘吉尔先生的经济后果》一书,警告恢复战前的黄金平价势必影响英国的出口,造成英国通货紧缩。

与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和英镑兑换率定价偏高的同时,法国采取固定汇率。1920年至1922年,法郎与美元的比值保持在1法郎兑换6至9美分的水平。战后,通货的严重膨胀以及法国所推行的货币政策使得法郎被迫浮动。1926年6月,法郎与美元的比值为1法郎兑3美分。直到1926年7月,法郎的币值才有所回升,达1法郎兑3.95美分。然后,法国采取事实上的固定汇率。1926年12月至1928年6月,法郎与英镑和美元的比值一直由法国银行(Bank of France)控制。1926年,法国新政府所推行的政策使法国经济有所好转,资金出现内流。最后,法国成为巨额外汇的持有者。法国亦恢复金本位制,由法律规定货币发行需有黄金支持。黄金地位的提高使得法国银行的外汇储备急剧减少,黄金储量增加。1930年,法国外汇储备降到10亿美元,黄金储备增加到20亿美元。1932年,法国外汇储备仅相当于其30亿美元国际储备的百分之五,即百分之九十五的国际储备为黄金。

法国实行固定汇率和恢复金本位制后,其它国家如奥地利、瑞典、德国亦相继恢复金本位制。美国联邦银行于1928年8月宣布世界金融制度已事实上完成重建的任务。但是这种所谓重建金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资本输出的结果。美国资本使得采用固定汇率的国家有充裕的资金。然而,1928年,纽约股票市场大量吸收短期资金,使得吸收美国资金国家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法国黄金储备的增加以及将法国外汇兑换成黄金的做法使得英国备受压力。战后英国的黄金储备低于战前的水平。英国所执行的英镑汇率偏高的政策进一步减少了其黄金储量。1931年,英国黄金的短期负债约为二亿五千四百万英镑,而黄金储备仅有一亿五千万英镑。英国的黄金储备尚不足以支持货币的发行。除非英国贬值英镑或者废除金本位制,否则黄金的继续流失便不可避免。1931年7、8两个月和9月上旬,黄金的继续大量外流迫使英国于1931年9月21日宣布停止以货币兑换黄金的做法。英国正式脱离金本位制。

英国停止金本位制的目的在于贬值英镑,使英镑与其它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比值下降。这一行动使许多国家,主要是英联邦国家以及其它英镑持有国家的货币随英镑的贬值而贬值。英镑的贬值亦使英镑的汇率浮动。由于当时世界经济情势依然十分不景气,恢复世界经济的可能性甚微,货币市场相当波动。英镑浮动的不稳定迫使英国政府于1932年决定设立外汇平衡账户。在该账户下,政府有权干预外汇市场,同时亦不使国内货币的供求受到影响。在外汇平衡账户下的浮动,事实上已非传统意义的货币随市场供求关系而浮动的制度。它是由政府干预、政府决定浮动幅度的制度。同时,由于政府的参与和干预、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强弱不能对英国国内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 世界经济大萧条与金本位制】

1931年9月,英国脱离金本位制,英镑贬值,使国际金融货币的压力转移到美国头上。由于其它国家通货的大量贬值,美国黄金储量急剧下降,仅1931年9月中旬至10月底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内,美国黄金储备就下降了百分之十五。虽然美国仍然坚持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黄金储量急剧减少,它便承受了极大的货币压力。其实,纽约情势并非很糟。但是美国的许多重要地区的高信誉商人却被迫减少贷款或根本贷不到款。因为银行自己也短少货币。许多银行之所以拒绝贷款,主要是害怕存款客户随时可能计提。假如此种情形发生,银行势均力敌将无法应付。世界性通货贬值可能带来的危机一度成为美国金融界领导人所考虑的中心问题;美国黄金储量的外流造成美国通货紧缩。因此,美国前副总统加尔纳(Garnet)在美国众议院的会议上强烈呼吁“通过一项税法抑制黄金的外流”。最后,他提议:“相信通过税法有效维持美元价值的众议院议员请起立。全体成员起来了。税法案通过。我们度过了难关。”

尽管美国重返金本位制,世界经济危机并未得以缓解。自1931年起,世界通货普遍贬值。1933年美元贬值后,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大利、波兰等国家依然坚持金本位制,但各国的货币事实上均定价偏高。这些国家形成当时的黄金集团。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波兰、瑞士等国协议相互合作,以保持黄金平价。但除继续承诺实行金本位制外,各国的协议没有其它实质内容。除黄金集团外,与英镑浮动的货币的国家还形成了英镑地区。由于黄金集团国家货币的币值偏高,各国货币无法保持与英镑地区货币或美元的稳定汇率。1935年3月,比利时被迫将其货币币值降低百分之二十八,对英镑集团的命运构成致命打击。1936年9月,法国再次脱离金本位制,最后使其它金本位制集团不得不步其后尘,宣布不再实行金本位制,从而导致金本位制的正式破产。

【 三方协议】

法国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法国脱离金本位制和贬值通货对其它国家有重要影响。鉴于法郎对国际金融的影响,法国在脱离金本位制后即希望与英、美达成某种协议,以利其降低法郎的比值。英、美两国亦希望法郎的贬值幅度不至太大。由于上述共同的利益,美、英、法三国达成协调外汇交易的三方协议。所谓三方协议并非上述三国签署的文件。它是由美、英、法三国各自自欺欺人发表宣言。而各宣言仅是国际协议的基础而并非协议本身。三方协议事实上是通过签订两个双边协议而产生的。当然,美、英、法三方分别签订的双边协议下,美、英、法三国政府相互承诺依其本国政府所公开宣布的价格将其它两国所持有的其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三国任一国均有权将在24小时内取得的其它两国的通货与该货币发行国兑换成黄金。货币发行国可在任何时候改变本国货币与黄金的比值,但兑换率应以取得的货币24小时内的兑换率为准,而并非兑换黄金时的汇率。该项安排的实质是使持其它国家货币的国家减少因汇率的改变而承担的风险。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汇率仅限于24小时之内的交易,其作用之有限可想而知。

三方协定生效后,荷兰、瑞士等亦以该协议的原则为准,进行外汇管理。荷兰、瑞士两国自愿遵循三方协议的原则,无疑扩大了协议的影响。然而,基于其本身的局限性,该协议并未能真正起到促进国际金融货币的多边合作或稳定外汇汇率的作用。法郎于1937年再次贬值,英镑与美元的比值则相对地稳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中。此后,英镑与美元采取钉住汇率,在外汇稳定汇率账户下,通过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的稳定。美元和英镑的钉住汇率一直持续到1939年8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但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则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不及。

【 一战后的国际金融形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国际金融形势从根本上摧毁了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融制度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赋予其新的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金本位制事实上只是各主权国家国内法的体现。当时并无任何国际协议或规定对之加以规范。虽然战后国际社会亦未达成真正的多边协定,规范国际金融活动,然而各国国内法的规定却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就质的方面而言,战前各国的法律规定在国际上的影响甚小。这些法律主要通过规范国内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活动来维持一定情形下的国际收支平衡。在此基础上的国际金融制度因战争的爆发而瓦解。随之而来的货币贬值使得规范金融活动的国内法成为主要用于对付其它国家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此种法律对相关国家国内经济并无直接影响。英国的外汇平衡账户即是一例。同时,到1936年,人们所公认的金本位制度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上黄金支持纸币,即无论国民或外国人均可以纸币兑换黄金,或以黄金兑换纸币的制度。许多国家的国民失去了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的自由。甚至除工业用黄金外,持有黄金亦为非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相关国家允许其它外国中央银行按其本国货币的票面价值兑换黄金,前者即应被认为仍坚持金本位制。甚至该国有权随时改变其货币的含金量。上述三方协议即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金本位制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金本位制。它是经过改良的金本位制,或曰对外国中央银行承诺自由兑换黄金义务的代名词。

虽然人们一直幻想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制,但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黄金储量供不应求。因此,即使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金本位制抱最大希望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金本位制大势已去。这种观点在英国表现得极为强烈。在战前,英国用少量的黄金储备,即可应付当时的国内外货币周转。然而,战争迫使英国货币发行量增加一倍。恢复到战前金本位制已非其力所能及。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的报告亦不明确建议,金币不再作为货币流通,而以纸币取而代之。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的提议表示英国政府正式肯定以财政部发行的流通券取代金币。在这种制度中,提取黄金的权利仅限于流通券持有者。金币已不复发行,而流通券所能兑换的已不是金币而是金块。这便是人们所称的金块制。货币与外汇委员会同时建议英联邦各银行应将其所存有的黄金转移到英格兰银行,以便后者掌握英国的全部黄金,供必要时在外汇市场使用。这种建议事实上是一种折中的金本位制,它完全不同于战前的金本位制。

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的报告对英国战后金融政策的制订有重要影响,英国1925年金本位法在许多方面均体现了货币与外汇委员会报告的精神。除英国外,其它国家亦于二十年代中期停止金币的发行。美国不仅禁止金币的流通,同时亦不允许私人存有黄金。

【 热亚那会议】

货币与外汇委员会的报告对当时国际金融制度的改变有重要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曾努力通过多边协议达成谅解,以实现国际金融制度的稳定发展。192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专家会议建议在国联成立经济金融委员会。该会议促使各国于1922年召开热亚那会议,从而使得英国政府有可能将货币与外汇委员会报告的精神直接在国际社会得到反映。热亚那会议的一项报告建议各国实行金块制并呼吁召开国际会议,建立黄金兑换标准。但当时召开国际会议并非现实,因为美国拒绝参加国联,亦未参加热亚那会议。美国政府的态度使得当时政府间国际金融合作成为不可能。然而,热亚那会议对各国单独采取黄金兑换制度有重要影响。其历史意义在于它使各国意识到在国际金融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国际黄金中心,亦为热亚那会议的议题之一。其主要精神是建立少数几个国际中心,以解决战后的金融问题。金融中心参加国应保持金本位制,即其货币应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而自由黄金市场的存在则为黄金中心参加国的标志之一。非金融中心参加国,作为国际储备,可持有黄金中心参加国的货币或短期流动资产。各国通货的含金量应通过与黄金中心参加国货币的比值体现。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将由黄金中心参加国保存。黄金不仅为持有国的储备,同时亦为其它持有黄金保管国货币的国家储备。虽然热亚那会议所建议的制度未能付诸实施,但其对各国的金融政策有重要影响。热亚那会议后,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即使原来仅储存黄金的国家亦开始持有大量外汇。并且,各黄金中心参加国,亦持有其它黄金中心参加国的货币。法国就是一例。

事实上,热亚那会议所设想的制度是黄金与外汇并存的混合制度。在该制度下,起主要作用的是黄金中心参加国。这些国家可通过减少或增加外汇储备,影响其它国家的金融和经济政策。该制度同时将黄金作为各国发行货币的基础,即将黄金与市场流通的货币挂钩。当时,国联以及其它多边会议均力图改变硬性的通货与本国货币的比值以避免货币需要量不断增加,黄金储备相对减少的矛盾。所谓的金本位制仅是外汇制度的一种而已。

纵观金本位制形成、演变和崩溃的过程,所谓的国际金融制度事实上只是各国金融政策的汇总而已。金本位制的优点是使各国通货汇率相对稳定,但由于黄金产量的相对减少和货币需求量的相对增加,金本位制终于无法维持。各国脱离金本位制的实际效果是采取浮动汇率。有人认为浮动汇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避免浮动汇率的根本措施在于恢复金本位制或采取固定汇率,此种观点是否符合目前实际情况尚成疑问。历史说明金本位制不可能再得以恢复,固定汇率亦不易维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1 2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十大价值不菲的货币

BWCHINESE中文网 2013-11-21

http://www.bwchinese.com/article/1049464.html

出于一些历史渊源或者印钞轶事,一些硬币或者纸钞的价值却阴差阳错地高于其票面价值。本文为您盘点世界上十大价值不菲的硬币和纸钞。

货币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奇怪的概念。通常情况下,用以制作货币的原料价格和货币的面值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出于一些历史渊源或者印钞轶事,一些硬币或者纸钞的价值却阴差阳错地高于其票面价值。下面,《心理牙线》杂志网站为您盘点世界上十大价值不菲的硬币和纸钞。

第十名:1891年发行的美国红印章纸钞(收藏价值为250万美元,人民币约1500万元)


于1891年发行的红印章纸钞在当时票面价值为1000美元。这款纸钞印有二战时期美国著名陆军上将乔治•戈登•米德的头像。由于历时久远,几经数次易主,这款稀缺的纸钞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售出的最贵的纸币之一。2013年4月,红纸钞最终以250万美元售出。

第九名:1913年发行的美国自由女神镍币(收藏价值为370万美元,人民币约2200万元)


美国造币厂于1913年正式改变了5分镍币的头像,由自由女神变为印第安原住民的侧面。即使这样,当年仍有五枚造币厂工人私刻的自由女神镍币在未得到批准的情况下发行并进入了流通领域。其中最贵的一枚现今已有370万美元的收藏价值。要是这枚镍币是崭新的话,那么其价值更可直逼2千万美元(人民币约1亿2千万元)。

第八名:1804年发行的一级美国银币(收藏价值380万美元,人民币约2300万元)


实际上这款1804银币在1834年后才得以真正发行。那时,它仅仅作为混票用于使者往来之礼,因为亚洲统治者对银币兴致勃勃。在2008年5月的一个遗产拍卖会上,这款银元以370万美元(人民币约2200万元)一锤定价。

第七名:1804年发行的一级美国银币(收藏价值410万美元,人民币约2500万元)

作为这套只剩15枚存世的1804年银元的其中一员,这枚以410万美元转手的银元令当时的收藏界叹为观止。

第六名:2007年发行的美国C$1M硬币(收藏价值为410万美元,人民币约2500万元)


2007年发行的这款巨币重达100公斤,这在硬币界可是“奇葩”。更特殊的是,这枚巨币由加拿大皇家银币厂制作,含金量高达99.99%,这使得它原本100万美元(人民币约的票面价值飙升为410万美元。

第五名:1343年发行的爱德华三世弗罗林硬币(收藏价值为680万美元,人民币约4100万元)


请想一下你在沙发背后丢了多少枚硬币?那么又有多少枚硬币经过670多年历史的淘洗保存了下来?据悉,仅有3枚这种类型的弗罗林在历史的长河中幸存了下来。这也就恰如其分地解释了于1343年发行的纯金爱德华三世弗罗林硬币如此价值连城的原因。

第四名:1787年发行的古币布拉舍达布隆硬币(收藏价值为740万美元,人民币约4500万元)


埃弗雷姆布拉舍是个天赋金匠,他曾于1787年恳请纽约州政府印制一系列新铜币。但是立法机构明令禁止发行铜币,也同时拒绝了他的作品。可布拉舍并不顾政府的法令,自行印制了大部分为铜质地的硬币,以及为数不多的22克拉金币。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以740万美元高价购买了这些达布隆金币。

第三名:1907年发行的圣戈当•戈登双鹰金元(收藏价值为760万美元,人民币约4600万元)


铸币师圣戈当•戈登曾设计过雕版精细的图案,但是对于美国铸币厂来说印造过于复杂,难以实现大量流通。于是查尔斯•巴韦尔精简了硬币图案,去掉了“我们信仰上帝”这些字。可是这个方案令国会勃然大怒。虽然双鹰币最终得以问世,但属于罕见币种之列。

第二名:1933年发行的双鹰金元(收藏价值为760万美元,人民币约4600万元)


于1933年发行的双鹰金元和罗斯福总统有一段不解的历史之缘。1933年正值经济危机,为了缓解银行货币危机,罗斯福下令全美禁止发行一切金币。于是那一年大量印造好的双鹰金元未能流入市场。可是,那20枚“漏网之鱼”一定料想不到自己当初20美元(人民币约121元)的身价已经暴涨至760万美元。

第一名:1794-1795年发行的飘逸长发币(收藏价值为1000万美元,人民币约6000万元)


这款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第一枚硬币有1000万美元的价值。这款联邦政府1795-1795年发行的硬币中,90%为银币而10%为铜币。这款硬币独特的飘逸长发图案,深远的历史意义使得其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在2013年1月,一枚硬币售价竟达到1000万美元。

点评

世界最贵钱币将展出 拍卖价超千万美元 2016年02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http://collection.sina.com.cn/hwdt/2016-02-22/doc-ifxprucs6353283.shtml [attachimg]32134[/attachimg] 资料图:这枚名为“飘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23 11: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9: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3 1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fugue 发表于 2013-11-21 20:38
全球十大价值不菲的货币

BWCHINESE中文网 2013-11-21

世界最贵钱币将展出 拍卖价超千万美元

2016年02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http://collection.sina.com.cn/hw ... xprucs6353283.shtml
   

资料图:这枚名为“飘逸长发”(Flowing Hair)的1794年发行的一美元银币,拍卖价超过1000万美元。

中新网2月22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历史博物馆,将于2月22日和23日将展出世界上最贵的钱币。这枚美国史上首枚一美元铸币,2013年拍卖价格超过1000万美元,创造了钱币价格的世界纪录。

这枚名为“飘逸长发”(Flowing Hair)的1794年发行的一美元银币,是当时美国首都费城铸造的首枚钱币。钱币上有披着头发的自由女神形象。这枚钱币曾为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所有。据悉,这是至今保存最好的1794年版一美元硬币。

2016年,欧洲最大的钱币经销商Samlerhuset Group在欧洲8个国家首都组织展示这枚银币。“飘逸长发”展览2月在巴黎开始路演,并从那里出发,在全欧洲巡展。钱币在华沙展出两天后,现在来到了塔林。展览还将在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奥斯陆、都柏林和伦敦举行。

1947年“飘逸长发”银币的拍卖价格为1250美元,而2013年1月24日这枚银币的价格超过了1000万美元。这是世界上拍卖价格最高的钱币。最大的美国钱币收藏所有者、美国商人布鲁斯·莫莱兰购得了这枚银币。他从六岁开始从事收藏。

除这枚世界上最贵的钱币外,展览上还将可以看到一张《独立宣言》首版宣传画。这是1776年为向民众进行介绍而根据《独立宣言》原件印制,并在全国传播的宣传画之一。展出的这张波士顿宣传画价值400万美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4-24 04:53 , Processed in 0.019350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