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3048|回复: 6

转贴-深度解读消费行业(希望大家一起探讨股票投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18: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度解读消费行业
原创:laoba1  2007-01-08 17:10 

  消费行业一直是产生超级长牛股的温床,投资大师巴菲特大部分的持股属于消费类行业,绝大部分收益也是通过长期持有消费类股票取得。另一位大师彼得林奇曾经说过,你只要留意身边便利店摆放的名牌产品,就能找到好的投资标的。
  人口统计学研究表明,几千年来人口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快速转化为城镇人口,这种转化将把农村庞大的潜在消费需求释放出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也为消费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消费仍处于低迷,最高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难以持久,必须拉动内需,鼓励消费,提高消费产业在GDP增长中的作用。所有这些有利因素将对消费产生巨大推动力,长青的消费行业,在中国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消费行业包含的范围很广,凡是为了满足个人日常生活所需、所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行为,都属於消费行业范畴。消费行业按大类包括耐用性消费品、非耐用性消费品、奢侈品、服务业等。连锁业态作为消费品的载体,将会是未来消费品流通的最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耐用性消费品包括家用电器、数码产品、钟表、家具、卫生洁具、厨房用品、交通工具、房地产等细分行业。非耐用性消费品包括食品、饮料、服装、化妆品、洗涤用品、日用品、保健品、传媒等。服务业包括旅游、金融、教育、餐饮、美容、娱乐等。
  
  在所有行业中,非耐用性消费品行业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之一。无论经济衰退还是繁荣,非耐用性消费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乐照样要喝,烟照样要抽,牙照样要刷,只有非耐用性消费品行业真正能超越经济周期持续成长。纵观西方股票历史,能经过历次经济危机而持续稳定成长的企业少之又少,非耐用性消费品企业占很大一部分。每一个著名消费品牌背后都是一部超级牛股的持续上涨史,宝洁、耐克、吉列、可口可乐、麦当劳、百事可乐、肯德基、达能、庄臣、星巴克、雀巢、万宝路。。。。。。。。。这种上涨跨越牛市熊市,持续十几年、数十年,上涨数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
  对于消费行业企业来说,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品牌与产品的关系就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一样,一个好的经济基础会有力地支持上层建筑,一个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会极大的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非耐用消费品行业优胜于其他行业的最大竞争优势是能够建立终端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个人消费包含了很强的感性因素,日常频繁使用过程中,著名品牌的优良品质和服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顾客逐渐产生强烈的信任感,并形成习惯和偏好,甚至产生依赖性,从而建立起很高的品牌忠诚度。品牌效应和消费者的羊群心理会使更多的潜在消费者(如竞争对手的顾客)和新的消费者选择著名品牌的产品。品牌忠诚度一旦建立起来要改变十分困难,即使改变,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投资者有足够多的时间根据行业的变化作出判断,从容地修正投资策略。
  综合分析非耐用消费品企业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市场占有率、品牌行业地位、经营历史,可以很容易找出真正具有垄断性并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消费品企业。例如国内的茅台、张裕,超高的毛利率、持续的高ROE、行业中领先地位,相对应的是在资本市场里它们的股票持续地强劲上涨。
  
  奢侈品是对物质的最高层次需求,是消费企业高端发展的延伸,涉及的行业有珠宝、时装、化妆品、烟酒、名车、名笔、皮具、钟表等。奢侈品应该解释为对精神的需求,是一种释放自我的表现,是自我品位的象征。奢侈品所体现的是品牌的稀缺性,稀缺性的表现:人为限量、资源的匮乏、制造工艺的复杂、用户群的限定、品牌策略、历史损耗、购买渠道的狭窄。因此奢侈品对品牌的依存程度甚至比非耐用性消费品更高。顶级的奢侈品无一例外都有着许多让消费者回味和沉醉许久的历史故事,很多品牌甚至以百年计。因此能成为奢侈品,其顾客的忠诚度也是十分高,并能获取高得令人不敢相信的超额利润。奢侈品也是不错的投资标的,唯一不能令人满意的是部分成熟奢侈品企业成长性偏低。
  
  服务业由于细分行业内差别比较大,情况迥异。国内股市服务业上市公司比较少,大部分集中在旅游、金融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同样有一定品牌效应,但比起前两个行业要弱一些。
  
  耐用性消费品虽然终端客户是个人消费者,但由于采购频率很低,顾客品牌忠诚度不高。表现出来就是价格战频频,即使是市场领导者也只能获得很低的毛利率。耐用性消费品是消费行业中最没有投资价值的分行业,因此我把这个行业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耐用性消费品、奢侈品、服务业都有弱的周期性。当经济衰退时,消费者购买力明显下降,会减少费用比较高的耐用性消费品、奢侈品消费以及某些可有可无的服务业消费。

零售连锁业态包括品牌自建的专卖店和专业行业零售商以及百货类连锁零售商。服装、鞋类、保健品等行业比较多采用自建专卖店的形式,家电、建材、药品等则更倾向于专业零售商。、百货类连锁零售商包括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等。品牌、效率、扩张是连锁业发展的三大利器。连锁业态具有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一旦能形成规模经济,这种规模壁垒比其他行业的规模壁垒更强大,加上品牌效应和易于有效复制,连锁业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寡头垄断竞争的态势。
  
  品牌壁垒相对于规模壁垒、技术壁垒、歧异性壁垒、行政壁垒等而言是最稳定、最持久、最强有力的壁垒。由于企业的采购行为十分理性,价格敏感度很高,采购决策者经常变更,因此终端客户为企业的非消费行业,如工业产品、资源性原材料等行业难以建立起有效的客户品牌忠诚度,也就不能形成品牌壁垒。信息产业兼有类似于工业产品和耐用性消费品的特性,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商用软件等的终端客户为企业,类似于工业产品。PC、数码产品、民用软件等的属性则更类似于耐用性消费品。因此信息产业企业也不能建立品牌壁垒,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规模和技术壁垒。
  品牌中药企业和OTC药企类似于非耐用性消费品,能够建立较强的品牌壁垒。处方类药企虽然终端客户是个人,但实际的购买决策者却是医院,因此难以建立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更多依靠技术壁垒取胜。
  
  品牌并不代表利润,只有垄断性的品牌才能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利润。改革开放与全球化使我国大部分消费行业注定一开始就要与跨国企业直接竞争,现阶段许多行业都由世界巨头所垄断,中国民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艰难求存。真正能依靠品牌优势获得垄断利润的消费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我们不应该对民族品牌失去信心,任何伟大品牌都是从弱小经过无数艰辛脱颖而出成为领导者。日、韩、台湾企业的成长历程为中国民族品牌树立了榜样。相信经过市场的洗礼,中国未来必将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垄断品牌。
  中国资本市场主要的消费类行业主要包括食品、饮料、日用品、服装、传媒、金融、旅游等。以下是主要消费细分行业的基本情况:
  
  1. 饮料业
  
  饮料业可以说是能与外资相抗衡并取得领先优势的少数行业之一。由于口味和历史的原因,酒类行业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白酒行业经过几年的低迷后,近两年呈现出恢复性的增长,高端产品市场份额节节攀升。以茅五剑、山西汾酒、泸州老窖、水井坊为代表的高端品牌风光无限。我认为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内高端白酒的增长是有保障的,但市场经过充分发展后,高端市场能否保持稳定增长值得深思。对于茅台来说平稳增长十年不成问题,但对其他品牌特别是水井坊这种依靠市场营销成长起来的品牌是很大的考验。由于口味的差异,国际品牌象绝对伏特加、轩尼诗、芝华士、马爹利能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羹,但不会对中国白酒形成直接冲击。
  葡萄酒作为国内新兴健康型酒类,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现阶段的中低端竞争极为激烈,高端则较为宽松,只是国内极少数几个品牌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而张裕依靠百年品牌和领先的理念、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高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国内葡萄酒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集中度却很高,张裕、长城、王朝三巨头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以上。国际葡萄酒地域性很强,没有形成象可口可乐一样的国际垄断品牌,同时国内几大品牌在竞争中已经占得先机,因此国内将来外资品牌影响力有限。
  黄酒一般局限在上海、江浙一带,其他地方的人不太喝,销售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宽。,第一食品、古越龙山、轻纺城是资本市场中主要的黄酒生产企业。能否让中国其他区域消费者接受黄酒口味,并快速开拓市场是黄酒稳定发展的关键。
  啤酒市场可以用群雄并起,兵荒马乱来形容。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华润集团、英博集团占据了啤酒行业的前几名,激烈的竞争使行业领导者青岛啤酒、燕京啤酒并没有获得超额利润。青岛啤酒依靠百年品牌情况比其他同业略好。外资啤酒巨头正加紧产业布局步伐,收购项目一个接一个,原来远远落后的华润集团、英博集团短短数年已经跻身前列,外资完成产业整合后,国内品牌面临的竞争压力将更大,行业前景不容乐观。
  乳业是另一个值得骄傲的民族产业,尽管竞争呈现白热化,但民族品牌已经形成了垄断之势,外资品牌仅仅达能依靠酸奶以及入股光明、与蒙牛合资分一杯羹,其他跨国企业曾经尝试进军中国乳业,但都铩羽而归,只能在高端产品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激烈的竞争使行业龙头伊利也未能取得满意的资本回报率。由于乳品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未来的乳业将出现寡头垄断常温奶、奶粉,而地方性的优势企业凭借鲜奶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个整合过程仍在激烈的进行中,现阶段并非投资乳业企业的好时机。
  维维股份在豆奶行业居龙头地位,但成长性比较低。国投中鲁虽然生产果汁,但只是原材料供应商,终端客户不是个人,而是果汁生产企业。
  2. 食品业
  食品业是相对分散型的行业。除了象双汇这样的个别巨头外,其他企业都不是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更多的是各个细分行业中等规模的优势企业。
  中国肉制品加工行业主要有双汇,金锣,雨润等国内品牌,完全没有外资品牌,反而双汇被收购后变成了外资企业。。双汇是典型的成本领先型企业,庞大的规模经济使双汇在行业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肉制品行业与乳制品行业有类似的地方,附加值不高,毛利率低,竞争十分激烈。肉制品生产过程包括生猪收购、屠宰、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零售等诸多环节,同时有一定的区域性,相对复杂的价值链使肉制品行业形成一定的进入门槛,因此行业竞争还没有达到乳品行业的白热化程度。若能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毛利率,双汇是值得令人期待的企业。
  中国消费者对生鲜产品还没有形成品牌消费的习惯,生鲜产品的特殊性使产品包装难以体现品牌形象,所以生鲜食品要形成品牌壁垒比较困难。
  好当家主要产品为海珍品,是行业龙头之一,具有规模优势,也能获得较高的净利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好当家发展前景看好。它的缺点是海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厉害,造成毛利率不够稳定,市场占有率还不够高。
  獐子岛与好当家类似,但其产品都属于高端产品,毛利率和资产回报率很高。虾夷扇贝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销售额占主营收入的40%左右。海参、鲍鱼市场存在比较大的竞争,并没有优势。獐子岛存在环境和气候的风险,短期成长性不高,未来增长空间潜力巨大,具有垄断性,总体而言是比较优秀的投资对象。
  通威股份属于饲料行业,而独特的通威鱼品牌能否成为食品行业的著名品牌拭目以待。
  
  3. 金融业
  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子行业。证券类公司业绩与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相关性很强,因此波幅巨大,不是理想的投资对象。
  银行不确定性因素很多,跟经济周期有相关性,巨额不良贷款可以轻易使银行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看看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坏帐就知道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有多高。银行经营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特别是对外资银行开放后,凭借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庞大的产品线,国内银行面临巨大考验。被捧上天的招商银行唯一的优势就是比同业早开展零售业务,但现在国内同业纷纷迎头赶上,外资银行蜂拥而入,不知招商银行优势何在。当然,银行业未来一定会产生长牛股,还须仔细分辨。
  保险业具有长期的稳定性,进入门槛较高,有一定的垄断性。中国人寿作为唯一的一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必将受到追捧。中国人寿占据寿险大部分市场份额,更彰显垄断优势,国内寿险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高速的发展都是中国人寿的未来高速成长的保证。
  
  4. 服装业
  服装业是分散度很高的行业。消费者需求多样化、时尚化、复杂化、感性化使服装行业出现众多的细分行业。服装行业的多变性以及多如牛毛的服装企业使品牌变得格外重要,只有提升品牌形象,突出企业产品特色,才能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获得高利润。聚焦战略是服装行业的有效战略,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某一细分产品,突出品牌个性特征,才能使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七匹狼作为中国休闲服男装第一品牌,在市场上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坚持走专一化道路的结果,成长性令人期待。雅戈尔是男西装、衬衫的领导品牌,具有完整的服装产业链,形成较好的规模经济。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减少,多元化中房地产业务短期带来利润,长期则有可能成为风险来源之一。杉杉股份主业盈利能力不强,投入太阳能产业使未来不确定性增高。
  
  5. 旅游业
  旅游业包括景点类公司、酒店、旅行社。除景点类公司外,连锁酒店也是值得关注的行业,但真正好的连锁酒店几乎都在境外上市了。景点类公司属于稀缺资源,具有垄断性,但成长性不高,主要依靠旅客增量和门票提价实现增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景点类公司特别象丽江、黄山、峨嵋山这些热门旅游景点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的竞争对手。重点是如何获得成长。
  
  6. 日用品
  日用品和化妆品基本上是外资公司的天下,象宝洁、联合利华、上海庄臣这种大公司产品线几乎覆盖日用品所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又是绝对的领导者。国内企业只能获得有限的市场份额,要成为领导者十分困难。上海家化、索夫特两个公司值得关注。
  
  7. 连锁业
  苏宁是行业专业连锁零售商中最令人关注的对象,很多人只是拿国美与之比较,实际忽视百思卖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百货类连锁竞争空前激烈,国际连锁巨头已经齐集中国,当它们全部完成布局时,国内百货连锁业将一片血雨腥风。另外国药股份也值得关注。
  
  8.其他
  传媒业是盈利能力很强的行业。博瑞传播、中视传媒、电广传媒都不是真正的传媒股票,它们的大股东若能把真正的传媒资产注入,将会是不错的投资对象。
  珠宝业是中国比较接近奢侈品的少数行业之一。尽管第一铅笔现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也不强,但它有三点令人期待:第一,拥有百年老字号“老凤祥”。第二,拥有数十间连锁银店。第三,类奢侈品。
  品牌中药和OTC药企特性类似于消费品。其中不乏具有品牌壁垒的企业,云南白药、马应龙、同仁堂、片仔簧、东阿阿胶等都是优秀的垄断性品牌。
  
  消费行业题目太大了,挂一漏万,以后慢慢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闽发的帖子有一定参考价值,我陆续把后面的跟贴转过来,希望大家一起来分析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3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0:50 】    
  百货类连锁店我不是很看好,连锁店并非面铺得越广越好,若没有效率,管理跟不上,店越多死得越快。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判断它的竞争力,如果增收不增利不会有好的前景。国内百货连锁企业面对的都是世界级行业巨头,无论财力物力人力还是规模成本管理都处于劣势,稍有不慎就兵败如山到。
【 · 原创:0564  2007-01-09 11:30 】    
  国内百货连锁企业面对的都是世界级行业巨头,无论财力物力人力还是规模成本管理都处于劣势,稍有不慎就兵败如山到。
  ==================
  这种可能性是有点大的。
  不过,沃尔玛、家乐福,从日本、韩国、德国市场的撤退,说明只要政府支持内次零售企业,内资连锁企业还是有机会的。
  另外,我观察所知,沃尔玛还没有完全适用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一些消费者不愿意去沃尔玛购物,宁愿去并不具有价格优势的内资连锁企业购物。
  很多行业,都是民族品牌战胜了国外品牌,零售行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不过,暂时还没有看到明显的迹象而已。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1:50 】    
  如家、美特思邦威、李宁、携程等国内具有高成长优质企业IPO选择海外市场令国内投资者扼腕。近一年来IPO的公司不是增长缓慢的大笨象就是盈利极不稳定的所谓新技术、新兴行业,能吸引我的眼球的只有獐子岛、中国人寿两个公司。但对这两个公司我心里充满了疑问。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1:59 】    
  民族品牌战胜了国外品牌的确有可能。但家乐福和沃尔玛横扫全球的气势,以及其他上百家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百货企业,注定这场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恶战,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民族品牌才能生存。连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效率、成本、规模,国内企业在低层次的规模竞争中可能暂时还能跟得上,而基于优秀管理和制度的效率和成本,却是大部分民族品牌的短板。
工具箱  

【 · 原创:1129  2007-01-09 12:10 】    
  楼主的行业、企业的分析是很好的,但缺乏一些高度。
  
  不要过多的担心沃尔玛、家乐福、BBY这些公司对国内公司的影响。
  一个意图将国家经济转为内需带动的政府,会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咽喉——零售业完全被外资把握吗?外资把握了零售业,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消费和生产都受制于人并且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入别人的口袋。任由产生这种后果的政府只有一种——殖民地政府(它们也是被迫的)。
  
  沃尔玛、家乐福,在日本、韩国、德国市场的失败,除了欧美文化不适应亚洲市场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看看韩国政府是怎么对付外资零售企业的?!一个号称大国崛起的国家还不如韩国?
  
  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公司的领导层如果有大智慧,就不要总想着当老大,能N分天下就应知足了,要适可而止。否则越过了一定的底线就是被动刀之时。
  

【 · 原创:1129  2007-01-09 12:21 】    
  沃尔玛、家乐福何来的横扫全球?
  
  在除本土之外的主要市场,它们基本都是失败的
 

【 · 原创:xydljxwf  2007-01-09 12:26 】    
  1129比较客观,支持继续!
  连锁百货行业做的好的也就百盛和王府井,我看好王府井(很好的异地复制能力),这是连锁能否成功的关键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3:39 】    
  零售业并不是资源、军工这类危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行业,也不是象金融业这样影响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零售业已经全面向外资开放,中国加入WTO就要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将来可能会颁布一些倾向于民族企业的政策,但把外资一棒子打死的政策不会出现。沃尔玛撤出韩国、德国、日本主要原因应该是这些国家的民族性异常强烈,排外思想比较严重,文化差异大,同时也可能是沃尔玛区域性经营决策失误造成的,政府政策应该不是主因。
  象百盛这种走高端、差异化、专业化路线的百货类企业生存空间更大。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3:41 】    
  獐子岛上市前超高的ROE(新融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然大幅下降)和主营产品高达70%的毛利率使我对它有浓厚的兴趣。高毛利率的企业很多,例如某些服务业,但ROE和毛利率双高的公司就不多见了。撇开股价来看,獐子岛是一个不错的公司。
  
  獐子岛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
  1、不可复制的海域资源。公司拥有适宜海珍品生态养殖的海域面积为65.63万亩;
  2、相对领先的技术优势;
  3、初步建立的品牌优势。
  
  獐子岛海产品养殖主要包括虾夷扇贝、海参、皱纹鲍鱼、海胆等海珍品,近三年虾夷扇贝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06%、40.3%、42.28%,连续三年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单品形成垄断,具有定价权。底播海参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17.4%、18.3%,底播鲍鱼在2005年市场占有率达到16.4%。
  2010年募集资金项目达产后,底播虾夷扇贝面积将增加两倍,产量翻一番。另外獐子岛周边海域尚未确权但已纳入长海县养殖用海规划的可用海域约为40万亩,这部分海域是公司可申请确权使用的储备用海。
  
  我对獐子岛的有以下几个疑问:
  
  1. 目前我国北方适宜海珍品养殖的海域面积约60万公顷,目前山东、辽宁已经开发的海域面积约40万公顷。目前能养海珍品的海域大多已经开发养殖,未来增长相对有限。从有利的方面看,养殖海域变成了稀缺资源,海珍品有形成垄断的可能。但长期而言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2. 替代品是否存在。例如具有垄断利润的虾夷扇贝是否存在同类的进口产品,或者拥有山东、辽宁其他优质海域的企业会不会加入竞争,从而打破垄断。
  3. 环境污染、灾难性气候和病虫害发生的概率有多高,若发生危害程度有多高,会否形成毁灭性打击。
  4. 为何同为海珍品的好当家海参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而獐子岛除虾夷扇贝外的其他产品毛利率仍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3:55 】    
  我对中国人寿的疑问:
  
  1. 很多投资者都会提到巴菲特的保险业。保险业的利润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保险业务本身产生的利润,第二是投资收益。巴菲特钟情于保险业,到底是因为保险业本身能产生高利润,还是因为巴菲特控制保险公司然后利用浮存现金投资获利,从而使他投资的保险公司利润大增呢?我比较倾向于后者。若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即使中国人寿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其长期投资价值要打个大折扣。
  
  2. 保险公司估值过于复杂。PE、DFC两种方法不适用,精算价值法的不可操作性,使我们不知道安全边际区域在那里。
  
  3. 由于保险业的特殊性,其主要产品的执行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你要翻阅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业务情况,才能对它未来的赔付情况有所了解。
  
  4. 保险公司财务结构复杂,即便是保险公司年报也不是一般非专业人员可以轻易理解的。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4:01 】    
  关于零售业,在深圳家乐福和沃尔玛与本土的天虹、人人乐旗鼓相当。
  关于啤酒&乳业,啤酒的现在就是乳业的未来。老外在啤酒市场没有干过中国品牌,百威、嘉士伯都不行,所以转而对本土企业下手。其他产业也有这一天。
  啤酒的竞争激烈是事实,但是青啤还是低估太多了,青啤在国外很有名,并且是高档啤酒,可以说是中国人的骄傲。以前的问题出在国资委控股,最近青岛国资委要将股权无偿转让给集团,这对青啤是一个大利好。我粗浅的认为青啤的确定性比伊利大很多。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4:08 】    
  獐子岛我与楼主看法大致相同,养殖的最大问题是天灾,比如台风,危害很大,所以一直不敢买獐子岛。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5:18 】    
  对于啤酒和乳业与似火骄阳兄商榷:
  啤酒现阶段已经有多个跨国公司介入,英特布鲁、嘉士伯、喜力、AB、SAB、华润都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对乳业野心很大的外资现阶段似乎只有达能一家,其余的跨国公司都是在高端奶粉和冰激凌小打小闹。两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乳业可以用内战来形容,而啤酒则是世界大战。伊利和蒙牛已经遥遥领先,未来形成垄断的似乎势在必行,而啤酒民族巨头青岛和燕京限于行业增长速度和外资的压力,增长缓慢。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会较伊利有优势吗?
  


【 · 原创:股龄12年  2007-01-09 15:43 】    
  
  
  这里面,敢做超级长线的,只有具有强大壁垒的快速消费品。
  
  1、具有强大的壁垒
  
  2、快速消费品
  
  如果又具有毛利高、固定资产投资小等财务要素,无疑需要长期关注。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6:16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4:01 】  
  关于零售业,在深圳家乐福和沃尔玛与本土的天虹、人人乐旗鼓相当。
  --------------------------------------------------------
  当时的人人乐是以惠州等三家店的收入去和一家乐福和沃尔玛抗衡的
  
  我曾经以为,人人乐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但后续的内部人事上出了不少问题,重庆的扩张也不算很成功.
  后来总结,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还是在靠个人的力量而崛起,而国外的企业更多的在靠制度的力量,在初期也许可以抗衡,但在发展的中后期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6:56 】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5:18 】  
  对于啤酒和乳业与似火骄阳兄商榷:
  啤酒现阶段已经有多个跨国公司介入,英特布鲁、嘉士伯、喜力、AB、SAB、华润都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对乳业野心很大的外资现阶段似乎只有达能一家,其余的跨国公司都是在高端奶粉和冰激凌小打小闹。两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乳业可以用内战来形容,而啤酒则是世界大战。伊利和蒙牛已经遥遥领先,未来形成垄断的似乎势在必行,而啤酒民族巨头青岛和燕京限于行业增长速度和外资的压力,增长缓慢。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会较伊利有优势吗?
  
  loba1兄,
  1、老外来了两次,第一次来的还包括巴斯、中策,富士达啤酒,达能,被本土企业打败了,有些再也没回来。
  2、第二次采取参股或收购的办法,其中除了华润,其他还不成气候。AB收购了哈啤,同时还是青啤的第二大股东,和青啤共同利益很大。
  3、青啤是啤酒里面唯一的全国性品牌,也是世界品牌,他的财务数据也是最好的,是啤酒龙头,不知兄是否认同?现在的问题是老大确定,谁来做老二、老三。而乳品呢,伊利很难说是龙头,至少我认为蒙牛的确定性比伊利高很多。至于啤酒行业里面能不能出一个击败青啤的对手,我看很难。
  4、乳品行业一样面临地方竞争,地方企业只要安心在本地,活得也挺滋润。
  5、青啤是百年品牌,这个品牌的文化沉积,你是买不来的。青啤缺什么,缺一个好的管理者,他的上任经理猝死后,现任经理仓促上马,并且能力不够,才使青啤有这么好的价格。青啤表面现象是营销没有把文化挖出来,比如国外大啤酒商的推广载体通常是体育、音乐等等,青啤很轻松的把百年品牌浪费了,变成和燕京一个档次的啤酒了。但是那些东西都在,有好的管理马上就可以改善,而国资委将股权无偿转让给集团,我看到了更多的机遇,其实AB收购了也不错,管理、营销利马就上去了。
  6、青啤在国外卖的是高档啤酒的价格,能卖出品牌价值,其他的产品很难吧。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7:44 】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6:16 】  
  当时的人人乐是以惠州等三家店的收入去和一家乐福和沃尔玛抗衡的
  
  我曾经以为,人人乐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但后续的内部人事上出了不少问题,重庆的扩张也不算很成功.
  后来总结,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还是在靠个人的力量而崛起,而国外的企业更多的在靠制度的力量,在初期也许可以抗衡,但在发展的中后期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大道无术兄,
  其实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天虹&人人乐不可小觑。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初创期,领导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沃尔马&家乐福的管理应该是牛的,但是他们在中国用的绝大多数数都是中国人,中国企业有的人事问题在外企里面也常见。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8:17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7:44 】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6:16 】  
  当时的人人乐是以惠州等三家店的收入去和一家乐福和沃尔玛抗衡的
  
  我曾经以为,人人乐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但后续的内部人事上出了不少问题,重庆的扩张也不算很成功.
  后来总结,中国的企业很多时候还是在靠个人的力量而崛起,而国外的企业更多的在靠制度的力量,在初期也许可以抗衡,但在发展的中后期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大道无术兄,
  其实本来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天虹&人人乐不可小觑。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初创期,领导人的力量是决定性的。沃尔马&家乐福的管理应该是牛的,但是他们在中国用的绝大多数数都是中国人,中国企业有的人事问题在外企里面也常见。
  ============================================
  似火骄阳兄
  在零售行业,家乐福不可怕,因为他基本是单店运做,虽然单店的销售额是沃尔马的两倍,但其规模效应不能有效发挥,由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也无从体现,因此,一个店是一条龙,多个店就变成了一条虫,而沃尔马却恰恰相反.
  
  就采购成本而言,我曾经和沃尔马的一个供应商老板(国内行业前10)聊天,他告诉我他们供货给沃尔马的价格比供货给家乐福的便宜30%,并且告诉我,他们更愿意和沃尔马合作,不愿意和家乐福合作,让我非常震惊.
  
  单就采购成本这一项而言,沃尔马的收益就远非其他零售商可比,国内的就基本不用提了,所以,国内的政策如果没有扶持本土零售业的话,多年以后,我们看见的也许全部是
  沃尔马的店,而看看国内商务部主导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就是超市进农村,目的之一有扶持本土零售业的意思,但结果是早已注定的没用工程.对国内零售业的未来,我实在没有多少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8:22 】    
  对传统的零售业,我愿意关注的只有人人乐,可惜他没有上市
  在细分市场上,我关注两家公司,2024和600811,他们的确有自己的可圈可点之处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18:36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16:56 】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15:18 】  
  对于啤酒和乳业与似火骄阳兄商榷:
  啤酒现阶段已经有多个跨国公司介入,英特布鲁、嘉士伯、喜力、AB、SAB、华润都是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对乳业野心很大的外资现阶段似乎只有达能一家,其余的跨国公司都是在高端奶粉和冰激凌小打小闹。两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乳业可以用内战来形容,而啤酒则是世界大战。伊利和蒙牛已经遥遥领先,未来形成垄断的似乎势在必行,而啤酒民族巨头青岛和燕京限于行业增长速度和外资的压力,增长缓慢。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会较伊利有优势吗?
  
  loba1兄,
  1、老外来了两次,第一次来的还包括巴斯、中策,富士达啤酒,达能,被本土企业打败了,有些再也没回来。
  2、第二次采取参股或收购的办法,其中除了华润,其他还不成气候。AB收购了哈啤,同时还是青啤的第二大股东,和青啤共同利益很大。
  3、青啤是啤酒里面唯一的全国性品牌,也是世界品牌,他的财务数据也是最好的,是啤酒龙头,不知兄是否认同?现在的问题是老大确定,谁来做老二、老三。而乳品呢,伊利很难说是龙头,至少我认为蒙牛的确定性比伊利高很多。至于啤酒行业里面能不能出一个击败青啤的对手,我看很难。
  4、乳品行业一样面临地方竞争,地方企业只要安心在本地,活得也挺滋润。
  5、青啤是百年品牌,这个品牌的文化沉积,你是买不来的。青啤缺什么,缺一个好的管理者,他的上任经理猝死后,现任经理仓促上马,并且能力不够,才使青啤有这么好的价格。青啤表面现象是营销没有把文化挖出来,比如国外大啤酒商的推广载体通常是体育、音乐等等,青啤很轻松的把百年品牌浪费了,变成和燕京一个档次的啤酒了。但是那些东西都在,有好的管理马上就可以改善,而国资委将股权无偿转让给集团,我看到了更多的机遇,其实AB收购了也不错,管理、营销利马就上去了。
  6、青啤在国外卖的是高档啤酒的价格,能卖出品牌价值,其他的产品很难吧。
  ===========================================
  啤酒行业,跨区域的运输成本是高昂且不可忍受的,所以以前出现诸侯割据的格局,自从青岛啤酒跳出来展开收购战后,这种格局才被打破.可惜的是他的整合拌随老总的不幸而停止了进取的步伐.因此,我觉得600在国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品牌整合,这也是他的风险所在.
  而奶行业则没有运输成本的问题,或者说这个成本没有那么突出,未来的竞争,蒙牛和887同时胜出的可能大,正如可口和百事,而对887,主要的风险可能在经营者身上,而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600身上.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21:42 】    
  青岛啤酒百年品牌全国家喻户晓,现阶段行业老大地位没有什么可说的。我关注的是外资的疯狂收购行动,华润、英博集团短时间内已经位列第三、第四,而且与前两位差距不大。另外,青岛啤酒在收购地方品牌后能否很好的整合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处理不好反而成为风险来源。因此青岛啤酒要保住第一位置并扩大市场份额并不容易。
  当然,AB集团介入的确是好事,百年品牌也不会是浪得虚名。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21:49 】    
  从laoba1兄和大道无术兄的回复来看,基本上对啤酒行业不看好多些,原因就是品牌众多,外资进入,竞争激烈。
  但是我认为青啤、燕啤和华润在全国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了,已经过了大规模并购时期,剩下的内部整合、消化问题。所以青啤2006的毛利率已经开始提高,并且预计会逐年提高的。青啤完成的布局包括北京(收购五星),上海(上海嘉士伯),广东(深圳宝安青岛啤酒),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21:53 】    
  抱歉,因为我的电脑问题,才出现上,不知怎么删去
  青啤在山东、北京、上海、广东、西北的布局已经完毕,并且经过5年的整合了,2006年毛利率提高,并且预计以后每年毛利率的情况会越来越好。
-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21:56 】    
  我一直以来的确不看好啤酒行业,不过对百年品牌青岛啤酒还是挺有信心的,只是看不清它的成长性有多高。似火骄阳兄能有比较量化的分析吗?
-  

【 · 原创:大道无术.  2007-01-09 22:01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21:49 】  
  从laoba1兄和大道无术兄的回复来看,基本上对啤酒行业不看好多些,原因就是品牌众多,外资进入,竞争激烈。
  =================================
  我担心的只是aoba1兄下面说的这一点,
  其他的我基本看好,甚至外资的竞争我觉得问题也不大,因为600已经提前完成了布局,已经领先其他对手一步了.这对于产地即是销地的啤酒行业来说非常重要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21:42 】  
  青岛啤酒在收购地方品牌后能否很好的整合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处理不好反而成为风险来源。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09 22:35 】    
  【 · 原创:laoba1  2007-01-09 21:56 】  
  我一直以来的确不看好啤酒行业,不过对百年品牌青岛啤酒还是挺有信心的,只是看不清它的成长性有多高。似火骄阳兄能有比较量化的分析吗?
  
  laoba1兄,
  我与的看法恰好相反,我对啤酒业很看好,2006年啤酒产销量比2005年提高14%左右,从1980年的68万千升到200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3061万千升,可谓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中国的啤酒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世界各国人均啤酒消费量比较
  国别 捷克 爱尔兰 德国 美国 日本 中国 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消费量(升)163 150 127 82 85 22 30
  
  从外资进入饮料行业的程度业可以看出,
  有一份数据我没找到,以后找到补上,就是外资在饮料行业进入程度数啤酒最高,也可见他们对中国市场的预期。英博集团买断雪津的价格是58.86亿元,而雪津当时净资产只有6.19亿元,按照青啤51.8亿净资产,即便不考虑龙头溢价,也值492.6亿。
  
  至于整合问题,有待观察07年的情况,06年根据季报,青啤的毛利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
  
 

【 · 原创:laoba1  2007-01-10 08:58 】    
  美国股市若能对中国公民开放,我一定会买星巴克。品牌与连锁的完美结合,卖的是文化和品味,是壁垒的最高层次。高端品牌形象和庞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使星巴克未来必定超越麦当劳成为美国文化的新代表。
-  

【 · 原创:精灵鼠  2007-01-10 09:39 】    
  laoba1兄您好,,,今天终于可以上来了,,,说说我自己的强项,呵呵食品饮料,,呵呵,,,
  我对啤酒的看法是集中度不高,产品定价能力弱,,,,还没有很强的品牌效应,从某种情况看,还不如黄酒的集中度高(虽然黄酒还是区域性的),但黄酒可以复制的能力弱,如在重庆您生产了黄酒,,我估计也没人买,,,因为大家都买600059等,,呵呵这个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啤酒就不需要什么历史,,至少在现在是这样,比如在开一家啤酒场,,,,一样有人买,,,,啤酒还是割地为营的一个大环境,当然同啤酒的销售半径有关(运输成本),主要是大家对啤酒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都是低端产品,不能打开盈利空间,如果大家对啤酒有更高的要求,追求高端,也许会是一个契机,啤酒现阶段有一点象乳业最开始时,乳业最开始也是个自为阵,,,在常温奶推出后,才有了大发展,因为常温奶方便,时间长,从而加速了行业的整合,,,,,啤酒什么将是促使他加速整合的契机呢?先写到这,,,在仔细看您的大作,,呵呵
-  

【 · 原创:laoba1  2007-01-10 12:10 】    
  欢迎鼠兄。快速消费品是出长期牛股的大本营,很羡慕美国投资者,有那么多伟大的品牌供他们选择,中国则寥寥无几。食品饮料的机会大部分还是集中在酒类,对青岛啤酒你如何看?
  
-  

【 · 原创:laoba1  2007-01-10 12:23 】    
  转贴
  
  【 · 原创:J.L.  2006-12-21 11:03 】  
  最近国内连锁业有一些新动向值得关注:
  
  1. 天津家世界的杜厦短腕自救,将全部14家建材门店作价7亿卖给了美国家得宝(Homedepot)。
  
  这个事件的当事双方,家世界同时经营建材家居连锁和超市连锁,为其不专注付出代价。家得宝因为策略问题,进入中国市场落后于英国百安居一大截。后来想通过并购手段迎头赶上,却因为和东方家园的谈判旷日持久没有结果再被耽搁,这次收购家世界也算是终于迈出了这开头的第一步。
  
  2. 四川通威600438,继在成都推出“电子猪”肉类连锁之后,再度在全国一线城市隆重推出“通威鱼”。以肉类连锁而言,通威算是后来者。然而水产品连锁,通威是头一份,值得密切关注其在各大城市的销售情况。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城市居民所关注,这为食品品牌连锁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3. 宏图三胞在千呼万唤之后,终于全面注入600122。作为IT专业连锁,宏图三胞在华东地区已经站住了脚。刚迈开全国扩张步伐,从区域性的连锁到全国性的连锁,就好像电影从文艺片到大制作的商业片,看似简单的一步,实则对企业管理能力,导演的综合能力是极大的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
  
  
-  

【 · 原创:精灵鼠  2007-01-10 12:52 】    
  青岛啤酒是最有可能在行业竞争中胜出的,,但我认为很多事情是不可控的,如当年的光明,由于他的自大,而失去了老大的地位,,,据说当年的常温奶由光明引进,但没有大力发展,认为牛奶应该突出一个"鲜"字,,,把中国的国民素质想的太高((不是贬低,是就事论事),呵呵,在欧美发达对"鲜"是比较在乎的,如早上卖的面包,下午就大折(呵呵,据说下午很多中国的人去买),)从而不重视常温奶,反而被600887等给赶上,,,现在我对600600的态度是,观望,等待行业的明朗,啤酒没有定价能力,,,行业规模集中度低...想起了芭非特,等待一只好股票,可以等待十年,,呵呵
-  

【 · 原创:laoba1  2007-01-10 13:14 】    
  我也觉得啤酒行业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日子还很遥远。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0 15:11 】    
  首先声明我没有说过600600是个确定的投资对象,我只是说他的确定性比887高。并且600600的毛利率开始好转了,这是个好现象,887还没有。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0 15:20 】    
  精灵鼠兄,你的说法我有些疑问。
  
  啤酒没有定价能力,,,
  -------------
  燕啤和雪花的产能已经超过青啤,但他们的利润没有青啤高。
  
  而啤酒就不需要什么历史,,至少在现在是这样,比如在开一家啤酒场,,,,一样有人买,,,,啤酒还是割地为营的一个大环境,当然同啤酒的销售半径有关(运输成本),主要是大家对啤酒没有特殊的要求,所以都是低端产品,不能打开盈利空间,如果大家对啤酒有更高的要求,追求高端,也许会是一个契机,
  ------------------
  青啤、燕啤、华润的布局已经基本完毕,青啤已经整合5年了,全部消灭其他品牌不可能的。
  青啤在美国是国外进口啤酒中价格最高的,你让其他啤酒去卖卖试试,怎么能说品牌没用呢?即使在国内,随便开个场,没有地方保护的话,他能卖到3元以上吗?关于国外市场资料,我随后贴上。
-  

【 · 原创:夏洛克  2007-01-10 15:30 】    
  请laoba1兄 点评000662索扶特,谢谢。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0 15:31 】    
  1947年,青岛啤酒即开始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受到当地华侨、侨胞的热烈欢迎,被誉为“国货精品”。青岛啤酒出口量一直占据全国啤酒出口量的50%以上,稳居国内同行业之首。
  
  1978年青岛啤酒开始出口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国———美国,并在短时期内由年销2万箱猛增至100万箱,打破了美国380种进口啤酒销售量增长速度的纪录,并3次在美国华盛顿国际评酒会荣获冠军。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口欧洲,屡获欧洲比利时布鲁塞尔、西班牙马德里国际金奖。1992年在意大利成立青啤欧洲办事处,199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青岛啤酒(欧洲)贸易有限公司。现在青岛啤酒已经跻身北美洲、欧洲等国际市场,是国外进口啤酒中售价最高的啤酒之一。
  
  东南亚地区,一直是青岛啤酒的传统市场,拥有稳定的消费群。自40年代起,青岛啤酒一直热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1993年在新加坡国际评酒会上荣膺冠军。
  
  在香港,青岛啤酒开始突破实行了几十年的以单纯的产品出口的外贸代理形式,尝试自主进行海外市场的经营。在香港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2000年当年实际销售量增长了5%,2001年增长13%,2002年1-8月份增长了28%,三大系列12个品种,全方位进入,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到8%左右,呈现出一种强劲的扩展势头。
  
  2002年2月台湾宣布烟酒解禁以来,青岛啤酒第一家进入台湾。前6个月已在台湾市场销售21000吨,占据了台湾啤酒市场约7.5%的份额。据部分市场的统计资料显示,未引入大陆啤酒前,台啤和进口啤酒的销售比例是65∶35;导入后,台啤和进口啤酒的市场被瓜分,台啤降到60%,进口啤酒也跌到10%,青岛啤酒则快速攫取了30%的市场。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0 15:34 】    
  再次声明,由于企业管理问题,我不认为600600是个确定的投资对象,但也不能太低估这个在国际市场上为我国争得无数荣誉的品牌。
-  

【 · 原创:0564  2007-01-10 16:01 】    
  个人观点:白酒、葡萄酒、乳业、啤酒,四大行业中,前两大行业的确定性更加大,后两个不研究也罢,尤其是啤酒行业,可能很难出现能够像张裕、茅台这样一统江湖、年年确定赢利的品牌和企业。
  有两个更好的,啤酒吧,放弃也罢。
-  

【 · 原创:0564  2007-01-10 16:07 】    
  至于 600600。根据净资产收益率一个指标,即可实行一票否定制,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10%,不具有进入研究范围的资格。
-  

【 · 原创:精灵鼠  2007-01-10 16:49 】    
  似火骄阳兄您好:
  呵呵,,我的意思是600600有可能在混乱中胜出,,,但不确定因素太多,,,整合是需要时间的,对投资者来说,只有等待,想想光明,谁有想到结果是这样.....我也认可600600的品牌优势,但他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打开盈利空间的方法,,,如乳业是靠规模靠量,白酒靠高端提价,,,呵呵600600靠什么,,,,现在还没有看到...至少集中度还不高
-  
  

【 · 原创:6030  2007-01-11 11:12 】    
  喝过青岛啤酒节上的啤酒,好喝,比商店卖的好喝多了。
  我的同事们说,有机会还要去。呵呵
  
-  

【 · 原创:李委  2007-01-11 11:20 】    
  哈,那的啤酒就是刚刚酿出来的而已,我以前做过600的经销商也去过几次啤酒节。600这个公司的人力资源浪费很大
-  

【 · 原创:53C  2007-01-11 11:41 】    
  獐子岛的风险在于是否有赤潮和台风,从以往50年来看,发生的几率很低。
  虾夷扇贝今年的产量将比去年增加70%,毛利率达到70%以上。
  不过还是没有茅台来到稳健,2069还要看其今后3年鲍鱼、海参产量的跟上已经自育苗种的品质。
  
-  

【 · 原创:牛皋  2007-01-11 12:00 】    
  给人的印象是獐子岛有大量海域可继续开发,同时手上有大量的现金可以使用,但确并不急于扩大生产,看来真是销售上有瓶颈了。
-  

【 · 原创:1129  2007-01-11 12:40 】    
  真奇怪
  
  巴非特早已买入600600,而他的徒子徒孙们却在唱反调.
  
  600是少数巴真正买入的股票.巴是BP啤酒的大股东,他近一两年大量买入BP,我看跟BP成为600的大股东有极大的关系.
-  

【 · 原创:1129  2007-01-11 12:47 】    
  搞错了,应该是AB啤酒公司
-  

【 · 原创:1129  2007-01-11 12:49 】    
  巴菲特中意的啤酒“味道”如何
  
  Blogbuffett转载
  
  通常情况下,股神沃伦·巴菲特购买的股票都会让其他投资者垂涎。不过,巴菲特点石成金的能力在2005年受到了怀疑,他和一些颇具“慧眼”的投资者购买了美国啤酒商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的股份,但其市场表现却远逊于标普500指数。
  
  从巴菲特2004年末斥资购买安海斯·布希的股票伊始,这家美国啤酒行业老大在股市的表现就一直走下坡路,1年多来股价已下跌约15%。2月1日公布的财务报告称,公司2005年第四季度的利润下降39.5%,仅为2.01亿美元,远远低于上年同期的3.32亿美元;2005年全年的啤酒销量也比上年下降了1.8%,仅为1.01亿桶;全年净收入也从上年的22亿美元下降到18亿美元。
  
  然而,巴菲特和他的信徒们认为,这家啤酒商凭借强大的营销能力和市场主导地位,一定不会让他们继续失望下去。美国《商业周刊》的文章也指出,安海斯·布希公司旗下百威啤酒等知名品牌的影响力足以让投资者继续看好其发展前景。
  
  尽管安海斯·布希公司近年来表现欠佳,但其啤酒销量仍占据美国市场48.6%的份额,业内人士认为2006年这一比例还将有所上升。相比之下,在美国市场上紧随其后的Miller和Molson Coors两家啤酒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只有29%。投资于安海斯·布希的新市场基金公司(New Market Fund)指出,这个啤酒业巨头经长时间建立起来的特许经营和销售网络弥足珍贵,而且其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丧失。
  
  此外,安海斯·布希最近采取了降价和其他促销手段,取得显著成效。去年第四季度,这家公司的批发销售额比上年同期增加0.8%,被分析人士视为有望扭转颓势的信号。据私人投资公司T2 Partners估计,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将在3年内达到3.5美元,而分析人士对其今年每股收益的预期为2.39美元。
  
  巴菲特等投资者还十分看好安海斯·布希在拉美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据报道,这家公司拥有墨西哥最大啤酒商莫德洛50%的股份;去年4月还将所持青岛啤酒的股份从9.9%提高到27%,成为这家中国公司最大的非政府股东。尽管这些新兴市场仅占安海斯·布希公司收益总额的6%,但这些国家和地区一直是全球啤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地方。中国目前就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每年消费量增幅为8%。
  


【 · 原创:1129  2007-01-11 12:59 】    
  机子出了问题,重发了
  
  据我对巴的研究,我的看法和楼主相反.
  
  如果巴来中国投资A 股,他会在目前状态下买入青啤和伊利,而不会买入茅台.
  
  巴买过奢侈品公司,但从未大规模重仓过,以前他买过健力士,很多人认为是烈酒公司,其实是一个著名的黑啤酒品牌,但巴这笔投资是不算成功的.
  
-  

【 · 原创:汗腾格里  2007-01-11 13:02 】    
  谢谢laoba1兄的好文章,只谈一下自己的观点,酒类股票中,如果以现在的股价为基础,我反倒是看好青啤和燕啤的。白酒业没有什么长期前景,红酒业面对的国外品牌的强大竞争。曾经在国外生活过,喝不起啤酒,反倒天天喝红酒,普通的法国和美国红酒比国内还便宜,如果是大包装的,比啤酒也便宜。而国外的啤酒价格通常是国内的5倍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一个产业竞争问题,另外红酒,特指葡萄酒,可以大量进口,啤酒则不具有这样的可能,普通的美国人和日本人最熟悉的一个中国品牌就是青岛啤酒。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1 22:07 】    
  汗,这个贴快成啤酒专贴了,按照laoba1兄长期的投资标准来说,青啤我们还是继续观察吧,比如毛利率,比如并购的事情。
  
  我想拿出另外一只股票600978宜华木业与laoba1兄交流,所处家具行业,消费品,高端家具品牌也属于奢侈品,而978我认为是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下面是978近几年的毛利率,稳步提高:
  毛利率(%)
  2006-3Q 37.87
  2006-2Q 37.68
  2006-1Q 38.05
  2005-4Q 34.89
  2005-3Q 33.03
  2005-2Q 32.26
  2005-1Q 34.66
  2004-4Q 32.20
  2004-3Q 30.59
  2004-2Q 30.66


【 · 原创:安果  2007-01-13 01:10 】    
  提供一个:
  002105消费行业:
  年增长15%
  募集资金投入健身器材
  目前健身器材占公司利润的25%,未来有望成为主要利润.
  自行车也是消费,
  期待楼主谈看法
  多谢
-  


【 · 原创:z3ff  2007-01-14 09:52 】    
  帖中的茅台,顶!
  似火骄阳兄:600978的应收账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4 16:02 】    
  z3ff兄,
  没有确切的答案,出口类公司的应收帐款都比较高一些。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6:42 】    
  1129兄
  
  超长期而言白酒行业的确呈现萎缩态势。但消费升级以及中国持续的经济繁荣,为刚刚起步的高端白酒创造了很大的增长空间,特别对于高端白酒塔尖的茅台,持续增长十年以上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巴老选股原则最注重的是确定性。乳业和啤酒业的确定性明显逊于白酒和葡萄酒,行业发生拐点的时间很难判断,我觉得伊利和青岛啤酒都是未来的优秀投资对象,而不是现在。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6:59 】    
  似火骄阳兄
  
  家具行业属于耐用性消费品,客户品牌忠诚度较弱。宜华木业从财务数据分析还是不错的,但中等的毛利率未表现出它具有品牌垄断性。出口产品占总销售额50%,这类产品议价能力一般比较低,而且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只是我的初步判断,基于计划内的连锁专卖店,觉得还是值得关注。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22 】    
  宜华木业有品牌吗?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24 】    
  1129兄
  
  巴菲特选股的一个基本条件“ROE必须持续几年在15%以上”已经决定他不会选择伊利和青岛啤酒。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31 】    
  【 · 原创:汗腾格里  2007-01-11 13:02 】  
  谢谢laoba1兄的好文章,只谈一下自己的观点,酒类股票中,如果以现在的股价为基础,我反倒是看好青啤和燕啤的。白酒业没有什么长期前景,红酒业面对的国外品牌的强大竞争。曾经在国外生活过,喝不起啤酒,反倒天天喝红酒,普通的法国和美国红酒比国内还便宜,如果是大包装的,比啤酒也便宜。而国外的啤酒价格通常是国内的5倍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只是一个产业竞争问题,另外红酒,特指葡萄酒,可以大量进口,啤酒则不具有这样的可能,普通的美国人和日本人最熟悉的一个中国品牌就是青岛啤酒。
  
  超长期来说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企业的发展与品牌的商誉有更大的关系,你说的是普通葡萄酒的状况,张裕长期战略是高端战略,应该与国外高端品牌现在的生存状况相比更恰当。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37 】    
  安果兄
  位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企业不能算是真正的消费品公司。类似于家具行业,自行车和健身设备属于耐用性消费品,很难建立品牌壁垒。
-  

【 · 原创:fish140103  2007-01-14 17:38 】    
  【 · 原创:laoba1  2007-01-10 08:58 】  
  美国股市若能对中国公民开放,我一定会买星巴克。品牌与连锁的完美结合,卖的是文化和品味,是壁垒的最高层次。高端品牌形象和庞大的市场增长空间使星巴克未来必定超越麦当劳成为美国文化的新代表。
  
  兄弟,美国股市对谁都是开放的。这句说的十分奇怪。
  只要你资金够多,去香港美资大行开户,想买什么买什么,态度好得很,报告送你,赶上新股还能送你原始股(如果大行自己承销的话)。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49 】    
  恕我孤陋寡闻,资金额要多大?操作成本和可操作性高吗?
-  

【 · 原创:fish140103  2007-01-14 17:59 】    
  美林一级差不多100万美金,不过让美林的客户引见一下500万港币也差不多了。资金如何出去要想办法自己解决。大行都是打电话让经纪人下单,很少有网上交易的。所以短线客是不太适合的。
  香港本地券商有些可能也有美股服务,自己查查看。这些年香港券商基本上都面向内地发展客户了,资料很容易找,服务主动。
  我自己没有美股的户头,细节恕无法提供。
  另外我知道有人通过类似E-TRADE这类的网上经纪商下单,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  

【 · 原创:fish140103  2007-01-14 18:00 】    
  交易成本什么的,港股和A差不多,美股不知.
  但美资大行好象收年千分之4的资产托管费。
-  

【 · 原创:yifanfs  2007-01-14 18:09 】    
  这个贴怎么没有人讨论黄酒,黄酒的历史在中国比啤酒长多了
-  



【 · 原创:似火骄阳  2007-01-14 21:16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7:22 】  
  宜华木业有品牌吗?
  ------------------------------------------------------------
  有,在出口方面,中国极少数自有品牌,而不是OEM的家具制造商。因为宜华以前的主要市场在国外,所以他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但是他现在杀回来了,呵呵。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16:59 】  
  似火骄阳兄
  
  家具行业属于耐用性消费品,客户品牌忠诚度较弱。宜华木业从财务数据分析还是不错的,但中等的毛利率未表现出它具有品牌垄断性。出口产品占总销售额50%,这类产品议价能力一般比较低,而且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这只是我的初步判断,基于计划内的连锁专卖店,觉得还是值得关注。
  ------------------------------------
  高档家具属于奢侈品,很难想像购买上万元家具时不考虑品牌因素,或者说去买没有品牌的产品,高档家具不亚于茅台。并且家具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老外进入中国不一定能打败中国的本地企业。
-  

【 · 原创:tonechen  2007-01-14 21:19 】    
  请教楼主,能探讨一下天士力(600535)吗?现代中医的先行者,一个单一品种做到了10亿以上,有又大量的技术储备,品牌具有忠诚度,终端消费等。
-  

【 · 原创:yunflying  2007-01-14 21:28 】    
  健身器材真正的老大就在中国的厦门.但根据我的观察,他们的利润并不是很高.厦门钢宇公司系世界最大健身运动器材生产商——美国爱康(ICON)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家大型企业,生产加工各种健身运动器材、室内外家具、老人电动车及其零配件等,总投资5000万美元,是海沧东孚工业区一次性投资额最大的公司,为2005、2006年度厦门市重点企业。
  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7日,位于厦门海沧区东孚镇东孚工业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设备自动化水平高,拥有九栋生产设备厂房,引进大批量先进的机械自动化设备,如:焊接车间的机械手焊机、注塑车间的中央自动供料系统、美国原装进口的螺杆式空压机送气系统、4条长达1千多米的涂装自动生产线等。年可生产各类运动健身器材200万台,年产值1.5亿美元,产品100%出口
-  

【 · 原创:wbcwt75  2007-01-14 21:29 】    
  laoba1:
  宜华木业出口产品占总销售额50%?
  出口占98%
  要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原料70%进口,占产品70%,基本能够抵消升值影响
  宜华木业没有品牌么?
  消费品行业还是有一定品牌的,尤其是进入国内零售市场后
  总的来说
  耐用消费品长期增长是有保障的
-  

【 · 原创:yunflying  2007-01-14 21:40 】    
  健身器材中国的厂家很多,广东的有国威,好家庭,福建的有钢宇,万年青,群鑫机械很多,国外的有乔山,美津农,爱康等.就是没有听说过2105.最大的问题是中国的厂家并没有专利技术,只能贴牌出口.可能被收专利费,所以高档的健身器材现在没有份,虽然一个高档跑步机在国外最高可以卖几万美金
-  


【 · 原创:尘浪  2007-01-14 22:11 】    
  好贴,关于青啤,与骄阳兄观点同。青啤的战略已经开始见效。
-  

【 · 原创:laoba1  2007-01-14 22:31 】    
  面对互联网的出现,我们要重新评估传媒业的投资价值了。我自己从2005年开始就很少买报纸,2006年看电视的时间也大幅度减少。
  
  美国报业:是否成为灭亡边缘的“恐龙”
  
  为了增加收入,《华尔街日报》头版最终为广告客户开了绿灯——头版可以刊登广告,这是继《华尔街日报》欧洲版和亚洲版头版可刊登广告以来的又一“妥协”之举。
  
  为了挽回颓势,一些美国报纸10多年来首次“瘦身”,开拓小报化。今年6月,《纽约时报》决定将报纸页面宽度缩短3.8厘米,据悉版面变动将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此举每年可为报社节省大约4200万美元开支。同时该报还关闭部分印刷厂,并削减1050个工作岗位。此外,《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报》都已进行了版面尺寸缩减。有消息称,《华尔街日报》也将于明年初开始压缩版面。
  
  此外,美国报业还推出电子报纸、免费报纸和“整体广告售卖”计划,前两者是响应新技术特别是网络传播作出的尝试,后者则是为了挽救报业市场,提升报纸发行量,增强广告商信心所作的努力。
  
  面对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不断下滑,报纸的目标似乎只有一个:减、减、减!新兴媒介,尤其是互联网对报纸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有统计称,目前美国12至17岁青少年有将近九成是网民,美国成年人66%持续使用互联网。
  
  尽管美国报纸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持续下降,印刷成本不断上升,但这些负面消息并没有吓退收购者。在这些腰缠万贯的收购者眼中,美国报业的情况并不太糟,甚至还称得上是一台正常运转的“印钞机”,许多报纸的利润率甚至高于《财富》500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
  
  此外,各家报纸的附属网站也颇具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投资价值,因为网站没有印刷和发行成本,但同样可以带来广告订单。比如,去年美国媒介新闻集团的收入达到11亿美元,其中在线广告业务仅占全部收入的6%,但创造的利润却占公司全部利润的15%。
  
  美国通用电气前主席韦尔奇日前已向《纽约时报》提出6亿美元洽购《波士顿环球报》,而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资大师之一巴菲特也对传统报纸表露出格外兴趣。据悉,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能全面收购《华盛顿邮报》,甚至《纽约时报》、《论坛报》等大报也有机会成为被收购对象。
  
  报纸的出路在哪里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莎士比亚的经典台词,套用在对报纸未来命运的关注上最合适不过了。
  
  有人把报纸描述成处在灭亡边缘的恐龙。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尔在《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一书中甚至给出了消亡的时间:“到2044年,确切地说是2044年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但仍有不少人坚信报纸存在的价值。《华盛顿邮报》记者保罗·法西就写了一篇与“报纸消亡说”针锋相对的文章,题目为《报纸的光明前途》,文章指出,互联网虽然发展快,但据皮尤调查中心200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的人认为互联网是自己的惟一新闻来源。大多数人是把互联网作为各种信息源“套餐”中的一个选择。该文还质疑了“年轻人不看报”的论断:虽然美国年轻人对报纸有些冷淡,但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兴趣也在下降,可以说,他们对任何渠道的新闻都不太热衷,在线新闻的出现并没有扭转这一潮流。因此,吸引年轻受众,不仅是报业一家的课题。
  
  原麦克拉奇副总裁、波因特传媒学院研究员格里高利·法弗里对报纸的前景也持乐观态度,“在提供新闻和信息方面,拥有品牌、团队和体系的报纸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具优势”。
  
  在传记影片《晚安,好运》中,影片主人公、原CBS著名新闻主播爱德华·莫洛发表了这样一番演说,“电视是一种可以教育、启迪甚至激励公众的工具,但前提是人们抱有达成这些目标的坚定信念。否则,它不过是罩在盒子里的电线和光管而已。”法弗里说:“莫洛针对的是电视这种媒体,但我们也可以用他这段话来看待电脑。”
  
  默多克在美国报业编辑论坛的一次演讲中慷慨激昂:“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网络热潮过去之后,我还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我猜你们当中的许多人和我一样,暗地里希望被称之为数字革命的这些事情赶快滚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它们没有消失……而且将来也不会消失……这是个迅速发展的事实,我们唯有抓住现在的巨大机遇才能发展我们的新闻业,扩大我们的势力范围。”
  
  “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数字土著’,但是我们能够也必须开始吸收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媒体如何与数字网络接轨?默多克对于技术和技巧层面的问题并不担心,他真正担心的是“文化转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编辑必须摒弃“我们能不能报道这个故事”的惯有思路,转为思考“有人愿意看这个故事吗?”这意味着要真正从用户——即读者的角度出发,不光为读者提供内容,更要为读者服务。
  
  “许多报业公司现在还把脑袋埋在沙子里。”默多克显然很清楚报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然而,他却没有像许多股东期待的那样,对报业大动手术。默多克对报业有着另外的理解。“事关感情,”他说,“我们是一家传媒公司,而不仅仅是内容公司,我们希望改造世界。”
  
  


【 · 原创:laoba1  2007-01-15 07:53 】    
  进口与国产健身器材价格相差不止十倍,进口品牌技术含量高,功能齐全,才能获得高附加值。国产品牌刚刚起步,跟加工业差不多,不会获得高利润。
-  

【 · 原创:laoba1  2007-01-15 08:02 】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化,互联网渗透率越来越高,各种新商业模式的广告层出不穷,传统媒体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旧时代独领风骚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楼宇广告、短信、车载广告、互联网等新型广告商业模式不断侵蚀电视、报纸、广播的领地,未来随着宽带和3G的普及,将来会有更多新的广告商业模式诞生,传统媒体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
-  

【 · 原创:laoba1  2007-01-15 09:46 】    
  黄酒历史悠久,销售区域限于上海、浙江一带,近年虽然进行了市场开拓,效果还不是很明显。得益于消费升级及酒类行业整体回暖,同时加大市场营销的力度,黄酒行业得到一定发展。由于黄酒多为低端产品,因此黄酒生产企业盈利能力不是很高。海派的第一食品主要市场在上海和苏南,由于它的针对餐饮行业的高端市场做到比较到位,毛利率最高,达到55%,业绩也最好。浙派的轻纺城和古越龙山主要市场在浙江,由于品种过多,资源分散,加上高端市场运作力度不足,造成毛利率大大低于第一食品。
  黄酒有一定的区域性,知名生产企业不多,竞争远没有白酒激烈。但最重要的是对全国性市场的拓展。黄酒优势企业也应该向红酒企业学习,通过市场营销,重新包装,提升产品的品味,向奢侈品的方向发展。
  第一食品是一个值得长期跟踪的公司。作为知名度最高、历史最悠久的黄酒企业,古越龙山的24万吨行业第一库存和最近与华泽集团的合作能否大幅度改善公司盈利能力也值得关注。
-  

-  

【 · 原创:就是懒猫  2007-01-15 18:52 】    
  感觉黄酒是现今少有的具有文化底蕴而没有得到合理开发的消费领域,发展空间应很巨大。
-  

【 · 原创:laoba1  2007-01-15 20:08 】    
  黄酒最需要解决的是口味问题,还要黄酒生产企业花力气进行大量的推广工作,才能走向全国。
-  

【 · 原创:||zlsye||  2007-01-15 23:07 】    
  海鸥卫浴 獐子岛
  
  想听听楼主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laoba1  2007-01-16 08:48 】    
  写这个贴是希望集思广益,对消费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期望的是各位股友的真知灼见,而不只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会参与讨论,但不会作股评式的评论。不当之处,请见谅。
-  

【 · 原创:laoba1  2007-01-16 09:11 】    
  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持续下降。恩格尔系数超过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06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降低到了46%的小康水平,大城市更是进入30-40%的富裕区域。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显示我国居民的购买力水平稳步提高,对食品等消费品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水平,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高质量、高品味、高营养、更安全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在此背景下,茅台、张裕等高端定位的消费品企业脱颖而出,未来享乐型消费如奢侈品、旅游、美容以及其他高端产品将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朝着这个方向,我们将可以找到更多享有超额利润的优秀企业。
-  

【 · 原创:laoba1  2007-01-16 13:07 】    
  相对于PE(市盈率)来说PEG(市盈率 / 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更客观更全面反映股票的估值状况。PE是反映股票当前静态的指标,PEG既考虑目前估值状况,也结合了公司未来盈利的变化,因此比PE更有参考价值,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包含了对未来的预估,有一定不确定性,所以把PE和PEG相结合会更准确。伊利粉丝热衷的PS(市销率)对估值可以说没有任何作用,道理很简单,若没有盈利,再高的营业收入对公司的内在价值来说都是毫无意义的。打个比方,你开一个店铺,每天顾客盈门,货如轮转,却不能为你赚一分钱,你觉得这是好的生意吗?
-  


【 · 原创:laoba1  2007-01-18 08:05 】    
  业绩和估值是股票上涨的两大推动因素,估值推动比较隐性,往往被忽略。实际估值对股价的推动与业绩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在一个牛熊周期(约十年)中甚至显现出更大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对于业绩增长缓慢的公司来说。例如,熊市的低估会导致过低的市盈率如10-15倍出现,牛市的高估又可能把优质企业的市盈率推高致60-100倍,其中隐含的股价变动幅度最高达6-10倍,这个涨幅相当于复合净利润增长率20%以上,能达到的企业屈指可数。
-  



【 · 原创:53C  2007-01-18 10:12 】    
  赞同楼主的观点。
  熊市中优秀企业的市盈率在20倍,牛市可以放大到60以上。
  我们在把握大局的同时要理性运用市盈率这个杠杆~
  

【 · 原创:laoba1  2007-01-19 09:10 】    
  关于保险业最大的风险(转贴)
  
  在保险业界,由于那些愚蠢定价保单的后果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结果竞争会更加激烈。如果一个保险商过于乐观,那么,它报告的收益将会是高估的,而真正的损失往往在数年后才浮出水面(这种自我欺骗几乎让GEICO在20世纪70年代末倒闭)。
  
  最后,工作中往往会有一种恐惧因素:缩水的业务往往意味着裁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员工们会自动为低定价开脱,说服自己必须忍受这样定价来保持组织完整及取悦销售系统。如果别人指责他们,他们还会继续争辩说,行业复苏即将来临,如果不这么做就不能更好地利用复苏这个好时机。
  
-  

【 · 原创:laoba1  2007-01-19 09:54 】    
  保险业还有两项因素可能使得意外发生的频率与程度加剧而受到伤害:
  第一是费率的反应通常需要一段时间,一方面是法律规范的限制,一方面是新费率要等到旧合约到期后才能开始实施;
  第二,许多保险同业由于几年来损失成本普遍高估,所以损失准备回冲的结果,使得财务报表上盈余看起来还不错,不过这些额外多出来的准备已损耗的差不多了,后续能够支撑盈余数字的准备数量将极其有限。
  
-  

【 · 原创:laoba1  2007-01-19 10:42 】    
  旅游业中最看好经济型连锁酒店,锦江之星和如家使我看到当年苏宁和国美的身影,可惜它们都选择海外上市。经济型连锁酒店以经济、简约、布置考究为特征,优质服务、整洁的环境、实惠的价格使其大受欢迎。2006年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客房平均出租率达到近90%,普通酒店的出租率只有不到60%,可见其受消费者的青睐程度。
  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刚刚起步,面临爆炸性的发展机遇。面对巨大的增长空间,市场资本必将蜂拥而致,竞争将日趋激烈。跑马圈地时代速度变成了行业的致胜关键,快鱼吃慢鱼将成为一道风景线。如家在美国上市获得一百多倍的市盈率还能受到投资者追捧,就是在于它以倍数计算的飞速发展。A股市场涉及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四家公司为锦江股份、ST庆丰、中青旅、华天酒店,锦江股份持有20%的锦江之星,对利润的贡献有限。ST庆丰的新宇之星有21家连锁店,与锦江之星139家和如家的82家相差悬殊,而且整体亏损,大股东实力有限。中青旅、华天酒店刚刚起步,分别只有3家和1家分店。在ST庆丰、中青旅、华天酒店未来两、三年发展目标中,并没有看到快速赶上行业领导者的希望,规模劣势将使它们在竞争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相较于ST庆丰和华天酒店,我更看好实力相对强大的中青旅。
  
  景点类旅游企业拥有的景点稀缺资源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使我一直认为它们应该能取得高额利润,但现实却大相径庭,热门的旅游景点公司丽江旅游、黄山旅游、桂林旅游、峨嵋山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资本回报率,有的还出现过亏损记录。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以下几点假设可能是答案之一:
  1.消费升级刚刚起步,我国居民的出游率还处于低位,2006年接近100%,与发达国家的300%相去甚远。
  2.景点类旅游企业多为老国营公司,体制僵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3.经营项目单一、层次低,高附加值项目未被充分发掘,现有项目没有做精、做细。
  4.节假日旅游情结使居民出游时间均衡性差,旺季吃不下,淡季吃不饱。
  5.也许这个行业只能取得这种回报率。由于缺少国外可类比公司资料,这点存属猜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 18: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转贴完了,大家中长期都看中或选择那一类消费行业股票,可以拿出来探讨交流,相互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17 14:27 , Processed in 0.0138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