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楼主: mjy

谢国忠——专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7 19: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60# solidtu


谢国忠因为在投行里面呆过,所以对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的解剖还是挺有深度的,日本,欧洲大陆老龄化问题,美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我个人觉得都分析的挺到位的,我曾经花了两三个月把它博客上面的文章全部看完,也有点收获吧,当然分析只是分析跟交易还是不能划等号;

哈耶克的整个理论还是蛮完整,很有逻辑性,政府原始性的扩大自己的权力,哈耶克等他们很不认同,但是就像你说的,交易还是得实事求是的来做,而不能凭自己的看法;关于老师的东西,可能有些她不方便讲吧,或者是我们的领悟性还不够,

吴晓波的文章我没看过,改天找来看看;

关于分析我觉得也是交易系统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些人完全的靠技术分析,这都得因人而异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5: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 15: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坚信还有第二波下滑

  来源:《IT时代周刊》

  美国经济已开始报告强劲增长的数据。分析师们正提高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有的预计年增长幅度在3%-4%之间。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表现出快速反弹,美国在2009年第三季度也会有同样的表现。难道全球经济都在上演V型反弹?这是在过去3个月里,活跃的金融市场一直盼望的情景。市场押对了吗?

  2008年年底,我曾预测,全球股市会在2009年春季上演一轮强劲反弹,全球经济会在下半年开始回升。之后,在2010年出现第二波探底。

  在正常的经济周期中,库存带动的经济复苏,必然继之以企业资本支出,而这将扩大就业。就业人数的增加又导致消费增长,从而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再扩大资本支出。但是,为什么现实并非如此呢?原因在于巨大的泡沫扭曲了全球经济结构。供给和需求的重新匹配将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在全球经济中堆积的纯粹的流动性泡沫。它体现在几个资产类别上,最突出的是大宗商品、股票和政府债券。支撑泡沫的理由是,刺激将导致经济快速复苏,而且,产出缺口能够保持低通胀率,因而中央银行可以把利率在数年内维持较低水平。根据这个描述,投资者可以同时期待强劲的企业盈利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就是股市所谓的“金发姑娘”(语出RobertSouthey的童话,此处“金发姑娘”形容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经济,即一个 “稳步增长,通胀温和”,处于童话般的美好状态)。

  中国2009年第二季度和美国2009年第三季度发生的事情,似乎可以支持上述观点。但我认为,市场被误导了。目前反弹的驱动力量,是库存周期和政府刺激。企业资本支出和消费的跟进,被结构性挑战严重制约着。这些挑战都源于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泡沫。泡沫破裂后,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限制了刺激或泡沫创造需求的效力。

  一些分析师预计,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出现的泡沫,将在中国重现。当时,为了刺激内需以稳定经济,日本纵容了大规模的资产泡沫产生。短期内,资产价格膨胀或许算是一个出路。

  以上讨论听起来与目前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分析相悖。这么说,是要引出两个观点:一、旧的平衡一去不复返;二、创建新的平衡,要面临许多结构性的障碍。目前的复苏只是基于一个暂时的、不稳定的平衡,它取决于政府的行动。

  然而,正在改善的经济数据将刺激金融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担心一个更大的泡沫降临,因此,正在强迫股市降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情况可能不错。不同的趋势说明,中国领先其他国家4个月,实现了市场复苏及调整。

  当投资者认识到,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有第二次下降,并且美联储将很快提高利率的时候,金融市场将再次下滑。转折点很可能发生在2009年第四季度的某个时间。到那时,很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放慢了速度,美国的就业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其消费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存货周期按照常规发展过后,目前推动预期的生产数据已经变冷。

  多数分析师会说,如果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话,央行不会提高利率。问题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阻碍持续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不是治疗目前全球经济的良药,过量使用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尽管需求下降,其价格仍从2009年3月低点翻了一番,但也是唯一适合作为通货通胀对冲的商品。其供应的反应是非常滞缓的。只要经济继续疲弱,央行拒绝提高利率,石油价格就可能会翻番。我认为,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将提高利率,尽管并不情愿。只是想通过显示他们仍然关心通货膨胀来冷却通胀预期。因此,他们会慢慢地提高利率,即故意落后于形势。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快于利率。这种愚弄市场的策略可能暂时奏效。它的有效性一定会反映在石油价格上,即,美联储需要在其利率政策中将石油价格作为目标。如果石油价格脱离了目前的水平,就意味着市场不再相信美联储了。这将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不幸的是,这将会触发另一波严重衰退。

  应该用W型代替目前广泛认可的V型复苏。尽管明年的下滑在统计上可能不深,却将传递出影响深远的心理冲击。金融市场现在很活跃,因为其仍相信政府的大规模投资。第二波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这波下滑或会使资产价格下跌,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3: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人民币乌云压城

  来源:新世纪周刊

  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将比以往更为沉重。中国不该只是防守,及早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方可避免摩擦的扩大

  在首份国情咨文中,奥巴马总统对政策方向做了显著调整——至少字面上看是如此。奥巴马表示,将全力以赴增加就业机会,五年内实现出口翻番即是手段之一。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实施,那么,美国很可能会与中国扩大出口的策略发生冲突。这场可能以中国的汇率政策为“风暴眼”的交锋,或将在今年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爆发。

  美国调整政策方向

  奥巴马政策转折的触发点,是民主党在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席位争夺战中的失利。这一选举结果对于民主党来说影响重大。在100个参议院席位中,民主党占有60个。由于共和党一直不愿与奥巴马总统合作,他推行任何一项实质性政策,就需要民主党保住这60个席位。

  毫无疑问,民主党在马萨诸塞的失利,是民众对奥巴马政府的一次抗议。选民们希望借此发出信息,即他们认为美国正沿着错误的道路前行,而奥巴马政府并没有解决他们最为关心的就业问题。在奥巴马执政的第一年,政府一直纠缠于救助华尔街金融机构和医疗改革这类问题。华尔街救助计划非常不得人心,而医疗改革方案的推进,却选择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奥巴马政府延续了小布什时期的政策,即维持现行体系。而作为一届全新的政府,奥巴马政府并非必须如此。自然,为了挽救经济,政府不能让金融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但是,该如何行动是个问题。政府可以在金融体系整体受挫后,再对其实施国有化。这样,就可以建立起

  一个新的金融体系,脱离制造泡沫的旧制。然而,全盘拯救现有的金融体系,奥巴马政府给其金融改革制造了一个敌人。怎么能指望那些受益于现有制度缺陷的人,去修正这些缺陷呢?

  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造成泡沫的“大人物”纷纷被检控,并被送进监狱。美国民众期望,此次金融危机后,那些人物也应“示众”。但是,总统反而与他们共进大餐,低声下气地求他们支持金融改革计划。美国人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不过是一场闹剧。如果奥巴马政府不愿意做出改变,他们会投票给那些愿意的人。

  除了救助金融体系,奥巴马政府将剩余的精力花在医疗改革上。奥巴马政府在其最初的医改方案中,打算同时解决医疗费用和覆盖范围两个问题。但是,由于对削减医疗费用的反对不断增强,政府不得不做出妥协。最终,这演变为扩大覆盖范围和增加医保费用。增加的费用将通过提高中产阶级的税收来弥补。医保改革加剧了社会分化,成为引发中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因由。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失业率不断上升,却成了奥巴马政府议程中的第三项内容。华尔街已经恢复了元气,从接受政府救助变为重发巨额奖金,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但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高位,如果加上未充分就业者,失业率将超过17%。纳税人的钱让华尔街重新开起了派对,他们自己却在苦苦寻觅工作机会,这怎能不让人气愤?马萨诸塞州的参议员补选,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表达愤怒之情。

  奥巴马政府正在进行重大政策调整。医改已经变成次要问题,创造就业机会才是正道。如果奥巴马政府无法尽快改善就业状况,到11月美国中期选举时,民主党的席位有可能大幅减少。

  奥巴马脱困之道

  奥巴马的困境是,华盛顿的政治构架不会让其任何实质性措施获得通过。这并不新鲜。参议院的投票规则意味着,执政党的政策想获得通过,必须得到反对党的支持。而反对党只愿意支持自己倡导的法案。

  因为政府不能管得太多,美联储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以应对当前的经济问题。不过,美联储惟一的办法就是印钞票。这是美联储总体上倾向于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尽管美国经济很容易出现通胀。过去20年,较低的大宗商品价格和全球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压低了通胀水平。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并未显现。现在,这两个因素都出现了逆转,通胀即将到来,这将限制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不用太久,美联储就可能不得不加息。2012年,尽管美国经济仍然疲弱,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达到5%。

  当美联储被通胀捆住了手脚,而美国政府又陷入两党相互掣肘的局面,美国惟一的政策选择就是扩大出口。如果美国经济重新开始增长,赤字可能再次增加。国际贸易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可能仍是负值。由于没有推动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必须改变外部环境,让贸易拉动经济增长。

  美元贬值是美国扩大出口的一个选择。但是,当美联储开始紧缩货币政策时,美元并不会下跌。因为贬值并不是出路,美国可能靠贸易政策来增加出口。中国是最明显的目标,人民币实质上钉住美元的做法,很可能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在危机中,尽管美联储将利率降到零,人民币钉住美元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使美元不至于完全崩溃。现在,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已得到恢复,美联储开始准备提高利率。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对于维持美元稳定性已不那么重要,实际上,这一做法可能使美元过于坚挺,而美国并不希望看到这一情况。让人民币和美元脱钩,现在符合美国的利益。

  美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施压,始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最近,美国为轮胎、家禽、钢管等行业设立了一系列保护性关税。当失业问题关系到奥巴马政府的前途时,它至少要做些事给人看。已实施的保护性措施仅涉及几十亿美元的贸易额,相对于从中国的进口只是很小一部分。这不足以明显降低美国的失业率。但是,这有助于改善政府的公众形象。奥巴马政府很可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强化贸易保护主义举措。

  美国的贸易政策今后可能会从改善政府形象的工具,变为刺激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由于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有限,这是减少美国失业的惟一办法。

  奥巴马政府提出的让美国出口翻番的目标并不会自然实现。过去五年,美国的出口只增加了三分之一。而信贷泡沫破裂后,全球经济疲弱很多。即使今后五年美国的出口能够增加三分之一,离奥巴马的目标仍有6000亿美元的差距。若要缩小这一差距,中国是显而易见的目标。美国将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并向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

  更沉重的压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和今天相似的困难。它逼迫日本将日元升值1倍。为了减轻日元升值的负面效果,日本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日本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转型完成,开始了新的增长,这轮上升周期随着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告一段落。

  美国很可能故伎重演,政策重点将是要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1倍。由于中国出口部门利润率已经很低,汇率大幅升值对中国经济将造成巨大影响。中国很可能选择像日本当年一样的货币政策。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不小,房地产股的过高估值,很可能早已超过中国GDP总量,并高于美国房地产泡沫高峰时期的水平,但仍远低于当年日本的水平。日本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房地产股票的估值是GDP的3倍。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还有翻番或放大3倍的可能。

  当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时,它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中国目前仍是中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只是日本的十分之一。如果如此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出现在中国,当它破灭时,中国很可能经历像日本过去20年一样的停滞,并且是在低收入水平上。中国承受不了这样的灾难,这会使中国永久地坠入低收入国家的陷阱。

  但是,拒绝建设性地回应美国的压力也不明智。如果难以从中国的增长中受益,美国没有理由持续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今年美国或会有更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之前,国会很可能通过一项议案:如果人民币不升值30%,就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30%的惩罚性关税。

  中国现在应该积极应对,采取能使中美经济均受益的举措。首先,随着中国的比较优势由廉价劳动力变为廉价资本,中国可以向美国公司开放资本市场。这可以减少中国国内泡沫的压力,同时给美国经济以必要协助。这在美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可以使中国的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能够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中获益。

  因此我认为,筹划中的上海国际板市场应尽早推出。最先上市的,应该是那些在中国的美国公司,譬如宝洁、可口可乐、百事、星巴克、通用汽车等。

  第二,中国应该降低一些进口商品的关税,以使美国经济受益。譬如,中国是世界最大和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进行生产。

  但是,中国的关税和税收体系,对于想要把生产放到中国的跨国公司仍是巨大的阻碍。如果看不到美国对中国大规模的汽车出口,美国工会就不会支持与中国的贸易。如果中国开放汽车市场,美国工会对待中国的态度也有可能转变。这将减少奥巴马政府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动力。

  第三,美国的农业部门对美国政坛影响巨大。中国对美农产品开放市场,也许是个明智的选择。当然,这会对中国自身的农业部门造成压力。更多的财政支持可以抵消这一政策的负面影响。归根到底,中国的农业问题源自过低的劳动力与土地之比。城市化是其出路所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中国将可加快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汇率政策必将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现在已是乌云压城。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将比以往更为沉重。除非中国能够妥善处理,否则,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将不可避免。中国此次不该只是防守,及早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方可避免摩擦的扩大。(来源:新世纪周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25 07: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股市短期好不了 看空房地产等四大行业


  来源:理财一周报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理财一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受政府信贷调控影响,今年金融、房地产、IT、钢铁四大行业可能遭遇寒流。但使用率较高的能源、能够抵御通胀的黄金则将成为今年的投资热点。
  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地产过大和产能过剩
  理财一周报:2010年您对中国经济发展势头怎么看?
  谢国忠:经济增长应该还可以,出口也会有所反弹,但投资这一块,就不会像去年那么快了;房地产也不会快。
  总体来说,今年出口这块会稍微好些,从经济层面来说,相对稳定。
  理财一周报:中国经济目前的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谢国忠:我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出现在经济结构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国家的很多问题都跟结构有关系,一个是房地产过大,一个是行业生产能力过剩,这两个问题都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经常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其实就意味着把银行里的钱扔出去,但是还要看结果是否有效。去年房地产销售过热,整个GDP都增加了。
  现在的问题是,你谈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钱从哪里来?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无非就是房地产过大、过热了。国家于是就开始调控地产,因为中国房地产里的资金都是流动的,你要是调控房地产的话,钱就不流动了。
  经济结构本来就有问题,现在政府这样一调控,如果能够维持一年的话,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可能又会变化。这个谁都说不准。
  理财一周报:如果信贷这一块持续收紧的话,资本市场流动性将会受到哪些影响?
  谢国忠:因为钱都是从房地产市场流出来的,房地产一调控,市场需求马上就没有了。然后呢,银行的钱就转不出来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开发商还有底下很多的关联公司大家都等着,等着政策再作新的调整。
  而且,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基本上就是,轮到政府调控前夕,他就拼命卖房子,收拢资金。过去两年就是这样的,所以大家都不信政府调控是真心的。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不像美国,美国的房价在涨得很高的时候,可以通过增值的部分拿去银行抵押借钱,但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的房地产就是炒,说白了,就是把银行的钱卷出来,卷到地产市场,然后再卷到地方政府,最后变成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房地产市场的存在,就是为政府融资的,在中国买房子,跟缴税没啥区别。
  股市短期好不了
  理财一周报:2010年资本市场更趋复杂,您对于整年的资本市场如何展望?
  谢国忠:我觉得短期内好不了。因为中国的股市不是基本面决定的,它是由银根来决定的。银根一旦收紧的话,股市就不好了。
  目前国内的银根还没有收得很紧,但是今年至今中国的信贷还是增长了很多。以前银行放贷比现在少很多,所以看到现在这么庞大的信贷数字,政府开始紧张了。就是因为信贷盘子做得太大,房地产市场也显得过大了。房地产市场去年全年就投资了4万亿元左右,涨了70%,撑得太大了,你说这样的盘子还怎么撑呢?
  如果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能够维持一年左右的时间,那它的销售就可能掉一半左右。我统计了一下,掉一半销售额的话,那这个数字就是在2万多亿元,你想想看,这会掉多少?!
  理财一周报:除了房地产之外,出口这一块会拉动中国的经济吗?
  谢国忠:这个应该比较难,现在美国失业率这么高,日本的也不好,欧洲现在又出现危机。出口会很火吗?我觉得不太可能低位反弹。美国去年下滑了60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缩得很紧,今年要反弹的话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出口数据再怎么反弹,也弹不到原来的那个高位。
  理财一周报:那就您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谢国忠:现在中国经济有一个突破结构的问题,老是出事儿。出事儿之后,就是让政府出手相救。所以,结构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也就只能这么维持,最近这几年就是这样子。
  理财一周报:今年初始,股指期货等新金融业务宣布推出,从您的个人角度来看,这对股市投资会产生哪些影响?
  谢国忠:如果股市的股指期货是政府想把钱朝里面砸,搞个基金什么的,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总的来说,股指期货的推出应该对股市投资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还是银根。银根收紧的话,整体股市就好不了。因为中国的股市跟银根连得非常紧。
  我觉得,中国经济到了今年第二季度,就是明显不好的时候。因为房子卖不出去,一连串的问题都会出来。可能去年地方政府还藏了不少钱,能够混个几个月。但是,过段时候投资一热,这些钱又没了,政府压力也就来了。
  反正,房地产一松的话,你就应该知道股市要涨了,因为这牵涉到信贷的投放量问题。
  看空四大行业
  理财一周报:去年您自己投资了哪些领域,今年还会投资哪些板块?
  谢国忠:我有投过能源,比较看好它。也想投黄金,但是最终没有投资它。因为黄金就是通胀的概念,既有通胀,又有短缺。大部分的情况下,像石油这种能源是天天要用的,还比较实用。黄金是货币的替代品,可能就不像能源这样靠得住。
  总的来说,货币政策还是很宽松的,通货膨胀会来。黄金的话,两年内还是不错的。黄金会炒起来,也容易炒起来,但不一定像能源那么好。
  理财一周报:今年您看好哪些领域的投资?
  谢国忠:我觉得今年股市会来来回回波动,因为A股从6000多点掉到1600点,然后反弹至3000点左右,一直在曲线波动。现在也还没有脱离这样的局面。
  我原来比较看好能源和黄金,中国的黄金过去很贵,都是在海外购买。因为概念好,很多国内投资者就炒作这些了。我是看中了能源和黄金,但是香港这边很贵,价格高一倍左右。
  水泥的成长性也已经不错了,但是前段时间因为产能过剩很严重,今年可能也还可以,但是明后年肯定会有问题的。
  理财一周报:那您今年不看好的是哪些领域?
  谢国忠:今年的金融业肯定不好,银行业是金融巨头,今年肯定要大量配股补充资本金,再加上信贷投放的速度要放慢,成本又大幅上升,所以,今年的金融业不会很好。
  成本大幅上升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短缺,虽然金融行业的薪水很高,但是它要惯性地增长。成本要继续大幅的上升,今年肯定会上升20%左右。另外,银行息差还会继续收窄,信贷速度也不会超过20%。再加上要配那么多新股,今年银行不会太好。
  保险公司也跟股市连得很紧,股市不好的话,保险公司也会受影响。因为国内保险公司是从股市里投资赚钱的,今年可能会受压。
  今年,地产也会受压。去年地产市场涨得那么高,地皮比较贵,现在房价肯定要往下掉。目前来看,二级市场的房价已经在开始往下掉了。
  如果国家再不改政策的话,房地产市场会出问题。本来房地产商是预期房价涨四成,但是现在房价不涨反跌的话,那他们岂不是会很惨。去年买了很多地的开发商,今年的问题就会很大。
  IT的话,虽然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不看好IT,大多都是炒一把,然后赚了就跑。像物联网,成功的话就变得很大,不成功的话,就变得很糟糕。科技行业的公司,即使一家公司做得再好,总有另一家公司会比你做得更好。
  像微软做得这么成功的公司,现在也开始有倒的趋势了。科技股的话,只能炒一把。如果是制造硬件产品的公司股,就更不能进去了,有些就是搞芯片很难长久赚钱,短期内一会儿赚钱,一会儿亏钱,通过波动吸引大家。
  另外,钢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钢铁业今年很难好。我看到建筑钢就是这样的局面,一般的板材生产能力都是过剩的。铁矿石的价格又相对较高,而且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和力拓又合并了,铁矿石的价格要上涨的可能性要比下降的可能性大很多。这些我都不看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9: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未来数年世界经济主题词将是通货膨胀

  作者:谢国忠
  来源:《环球企业家》
  

  还记得去年的“牛市”吗?没错,事实证明那只是一次熊市反弹,过去的好日子并没有重现,那确实已经是过去式了。股票市场未来三年还会徘徊在熊市之中,因为政策制定者已经开始逐步退出去年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就像是患上了一场总也不见好转的感冒,其实还不如干脆高烧几天,然后恢复正常。但是,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害怕这种高烧,担心高烧会危及我们所有人的生命。正因为如此,这次的金融危机,才会演变成久治不愈的经济顽疾。
  2010,股市的表现将会象澳门赌场的老虎机,有时你能赢钱,有时你会输钱,只不过任何时候你都会很忙。还记得半导体行业是怎么吸引投资的吗?半导体制造是一个资本密集、产品生命周期短的产业,经济上来讲就是属于无利可图的类型。但是这个产业还是设法做到了巨大的产业规模,这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但是对投资者却不然。它在吸引投资方面的成功之处在于产业的发展活力。在行业处于上升期的时候,股价会在很短时间内翻番。企业往往会选择在这种时候募集资金,投资者的加入则是希望获得快速回报。但是,也像澳门赌场的老虎机一样,如果你玩的时间足够长,你会把一切输得精光。
  股票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是因为资本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在未来几年内会进一步收缩。在西方社会失业率高居两位数的背景之下,这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可即便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的地位却在上升。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进程对资本家们非常有利。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涌入了全球经济系统。资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以达到套利目的。这剥夺了西方劳动者的谈判筹码,因为工厂可以迁走。这让劳动者彻底绝望,工会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关注一下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就会明白:通货膨胀加上货币升值,使其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超过了生产力水平的上升。而西方劳动者在劳资谈判中的地位也正在回升。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目前蓝领工人短缺的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高等教育的扩张,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游戏的吸引,吃苦耐劳意愿的下降等等。这对世界经济的意义是巨大的。中国蓝领工人的工资水平在未来三到四年内有望提高一倍。对这一点,经济学家可以做出量化分析,看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和在全球商品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举例来讲,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美国GDP的2%。所以,如果这部分商品价格翻倍,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就要上升两个百分点。但中国是全球价格水平的制定者,当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时,全世界其它国家的商品也会涨价。2009年,美国进口商品总量占GDP的13%。另外。美国的制造业占GDP的15%。这样你就可以明白贸易价格的波动对美国经济具有多么深远的影响了。
  大多数分析师认为中国企业不具有提高出口产品价格的能力。因为中国的厂商太多,而世界范围内的买家却很少。没错,个别企业确实没有定价权。但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是有定价权的。现在,这一权力正在以用工荒的形式表现出来。出口商必须提高工资水平才能继续生存。沃尔玛、家得宝,或者是其它大企业也只能接受现实。单纯依靠压榨供货商获利的方式,以后不会再行得通了。
  全球经济受贸易和制造业影响的程度更甚于美国经济。以前在世界范围内,通货紧缩是常有的事儿,十年前我就可以靠写这类评论谋生。未来十年中通货膨胀又会成为家常便饭,多数的政策制定者和分析师都在“向后看”,到现在还在谈什么通货紧缩。政策思路与现实情况的冲突可能会导致新的灾难。十年之前,美联储的专家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对美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他们的政策过度宽松,导致了几次经济泡沫。现在他们还是不明白,不过这次等待他们的将不是泡沫,而是高通胀。
  问句题外话,这些人怎么还没下台呢?他们以前已经把事情搞得一团糟了。怎么会还留在原来的位置上,有机会再制造一次混乱呢?不幸的是,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就是信奉这样一条准则:无能者无罪!华尔街的恶棍被保释出狱,付钱的是无辜的纳税人。坏人出狱后依然可以拿到数以百万计的奖金,依然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商品价格的膨胀会让西方工会主义势力进一步抬头。看看雅典街头的情景吧!这还将会蔓延到法兰克福、曼彻斯特和芝加哥。劳动者势力回潮的时代终于到来了。现在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劳资冲突,首先是因为西方的工人无法举债来渡过难关。
  在西方资本家努力减少用工成本的年代,通过消费品价格下降的方式,节省下来的钱也让消费者得到了部分好处。较低的通胀水平使得中央银行有理由保持低利率,这造成了资产泡沫。虽然实际工资水平在下降,但是西方的劳动者阶层可以通过举债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拿价格被高估了的资产作为抵押。
  从需求一方来看,资产价格泡沫使得西方消费者保持了远远高于工资水平的消费水平。比如说,在马萨诸塞州生产一双运动鞋成本要50美元,零售价100美元。然后,工厂搬迁到了中国,现在生产一双运动鞋的成本只有10美元。零售价80美元,同一位消费者买了两双。这样,在成本下降和销售上升两个环节上都发生了资本的增值。
  以往皆大欢喜的全球资本市场正在走入恶性循环。企业部门还是会到资本市场来寻找运营所需的资金。但是,在熊市背景下怎样才能成功融资呢?其实简单,每年有那么几次反弹就行了。市场一有向好的迹象,银行家们就会摩拳擦掌准备出击。确实,你可能会在头几天,甚至头几个星期里赚到钱。但是当你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投资收益的时候,你会发现也没赚到什么钱。
  债券市场可能会更糟。希腊现在发生的事情都不能算是严重的:也许希腊政府会要求债券持有人接受减低收益40%的计划。如果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的势头延续多年的话,你手里的债券可能会落得更惨。美联储是在提高利率,我想它可能在未来12个月内把折现率提高到3%。但到那时候,通货膨胀率肯定会更高。美联储的反应迟钝是有意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打算让实际利率保持在负值,以此帮助负债者。在欧洲,也许欧洲央行有能力化解希腊的债务危机。但是,如果本地区更大规模的经济体出现问题。它能有办法应对吗?再看日本,政府一直在敦促日本央行增发货币,却一直不肯节减政府的大量浪费性的开支。通过降低币值的方式,发达国家正在享用他们“最后的晚餐”。
  《华尔街2:金钱永不沉睡》,作为《华尔街》的续集即将推出。1987年,电影《华尔街》上映之后,有那么多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人被它打动,决心投身华尔街的金融事业。那部影片的主演是迈克尔·道格拉斯和查理·希恩。迈克尔·道格拉斯在片中饰演一个大反派,专靠幕后交易捞钱。但是他把坏人演得光彩照人。“贪婪的是美好的”,也许是本片中最为知名的一句对白,很大程度上预言了二十年后会出现的局面。也许这个信息被当时的一些电影观众铭记于心,而这些观众后来又成了华尔街的交易商。也许我们不应该怪罪格林斯潘,要怪就怪迈克尔·道格拉斯,是他招致了金融危机。衷心希望,这个续集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在未来几年中,你的主要心态应该是恐惧,而不是贪婪。记住:股市就是一台老虎机。它时不时会发出一些悦耳的声音。但是慢慢的,不可阻挡的,你的钱会消失在里面。
  在目前的混乱局面下,唯一可靠的结论就是通货膨胀。如果未来十年美国的年平均通胀率超过5%,我不会感到吃惊,而中国的通胀率会比美国更高出一些。也就是说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应该是7%,是现行收益率的两倍。
  中国的通货膨胀将表现为实际升值。固定资产本来应该是理想的通胀对冲工具,但是,中国的房价已经是高出正常价位至少100%了。现在以投资房产来对冲通胀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我认为能源和贵金属是好的通胀对冲工具。但是价格也已经不再低廉。现在进入任何形式的资产都应该特别小心。全球经济的困局对石油价格造成了巨大压力。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你带来收益,明年情况有可能会好一些。黄金也有不小的升值空间。尽管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强都对金价上升形成了压力。但是只要实际利率依然为负,金价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升值。黄金的牛市可能会在2011年下半年美联储把利率调高到4%以上的时候结束。
  祝大家虎年好运,在这个骑虎难下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7: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日本病”威胁全球

  财新网-《新世纪》
  

  2009年,日本名义GDP下滑了6%,至5.85万亿美元,实际GDP也比上年下滑了5%。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名义GDP下滑了1.3%,至14.2万亿美元,实际GDP则下降了2.4%。但是,如果到日本和美国旅游,你或许会觉得,美国的处境比日本更糟糕。较之于美国人的抱怨连连,日本人反倒安之若素。人们面对逆境的态度如此不同,或可归因于文化差异。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现在真是一团糟,其名义GDP已低于1992年的水平—当时日本土地价格刚开始跳水。
  日本的先例令人不寒而栗,因为它的问题也正是未来我们所有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变老”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都见过老人。历史上,诸多帝国从衰老、枯萎,直至消亡,这样的先例比比皆是。
  对现代经济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经济体衰老的背后,一定蕴藏着许多显而易见的因素,而所有这些因素,在日本都发生了。看着一个经济体老化,绝对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数十年前,荷兰的油气储备颇丰,强劲的油气出口使其汇率陡然上升。荷兰人过了一把高币值的瘾,不思劳作,疯狂享受。当石油资源枯竭后,好日子也就结束了。这被称做“荷兰病”。那么,如果一个经济体呈现“衰老”之相时,我称之为“日本病”。
  日本“病在哪里”
  多数分析师都把日本的问题与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超级泡沫相联系。在高峰时期,日本房地产价格超过了全球总量的40%,日本皇宫所占土地的价值,超过了整个加州。世界十大富豪,日本地产商占到了七个。毫无疑问,那时日本实在是闹过了头。但20年后,那场泡沫还能有如此强烈的效果吗?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日本断断续续的财政刺激政策。他们辩称,如果日本能在上世纪90年代坚持实行刺激政策,那么今天的日本经济将会相当健康。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经济就像是个不带电池的汽车:动力就是一切。经济停摆,就像汽车撞了减速器,如果有人使劲推,而且一直推,汽车总会重新前进,问题也就解决了。
  结构主义者则把日本的问题归咎于改革滞后。他们认为,如果日本能够甩掉所有的坏账,增加股东权益,并取消市场管制,就能引致效率提升创新之浪潮,这将推动经济增长。事实上,小泉政府的确采纳了结构主义者所主张的许多改革,日本一度也确实经历了经济增长。但事后看,小泉时代日本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经济繁荣下日本出口的增加,而非国内改革。
  我认为,凯恩斯主义者对日本的解读完全错误。凯恩斯主义的解决方案,就像止痛药一样,治标不治本。它只是在经济下降周期中试图去降低产出损失,但对长期经济运行来说,毫无意义。用凯恩斯主义来解释或试图治愈长期的经济问题,谬以千里。
  不幸的是,当今绝大多数执掌各国央行的经济学家,都是这一派的。他们的行为完全因循经济刺激计划的多棱镜。危机发生的时候,一些适当的刺激无可厚非。但是,试图通过不断的刺激使经济体重返强盛之境,就大错特错了。结构性问题,尤其是高负债,正在阻止经济的强劲增长。不断的刺激将引致通货膨胀,而非高增长。
  日本的问题,没有简单的解释,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这么多问题互相牵制,局势相当棘手。日本的问题在于,它老了,而且越来越老。重生之路也有,但这需要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日本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那并不值得。
  世界“正在变老”
  一个经济体“变老”会有多种表征。最常见的就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的枯竭。当一个经济体起飞的时候,劳动力比较充裕,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合适的。当剩余劳动力枯竭之时,就应当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一旦资本存量足够高,投资就不再能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称之为“收益递减”,或者说,同等投入带来的产出减少。经济学家把消费和投资刚好平衡的状态称之为“稳态”,就像一个人永远停留在中年一样。
  成熟经济体也有可能保住青春。借助于创新,同样的投入,产出会更多。这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TFP)是成熟的经济体重获青春的灵丹妙药。它决定了一个富裕的经济体多快才能变得更富有。1%的全要素生产率只能说是“一般般”,2%就相当不错了,要是能达到3%,那简直是“超级棒”。
  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自由的、成本更低的经济结构,更能刺激创新。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很快就传布世界各国,目前尚不清楚创新带来的收益能否为创新国独享。
  收益递减规律定义了与资本积累有关的经济老化问题。仅仅数十年前,人们的预期寿命还不够高。现在世道变了,世界已从一个退休人口较少的均衡,发展到一个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数量相当的新均衡。当新的平衡建立起来,就形成了“老龄经济”。
  除了预期寿命提高,出生率下降是另一个对经济影响甚大的新现象。最初,出生率下降是有益的,这意味只需要更少的资源就可养活这些年轻人。这就是所谓“人口红利”。举例来说,出生率下降可以使更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但是,一旦低生育水平持续20年,就会造成劳动力的减少,反而与此前20年带来的好处相抵。
  日本正饱受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逆转之苦。理论上,人口逆转每年压低日本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以上。从现实看,问题更为严重。
  一个社会逐渐“变老”,其资源分配会越来越向老龄人口倾斜。比如说,医疗保障支出,就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大体来说,老年人更不愿冒险,这也使社会或者经济变革更为困难。 老龄社会的根本力量更倾向于非生产性支出、更少的竞争。
  显然,老龄社会中不断增加的社会负担落在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肩上,比如,工作的人税收负担会日渐加重。由于劳动报酬减少,劳动力的供给也会减少,因为工人们宁愿多花时间去休闲。这样一来,很可能会酿成劳动激励的恶性循环。
  老龄化带来的影响,要远比计算人口抚养比—也就是不工作与工作人口的比例—复杂得多。社会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变得更加保守,工作不努力,更少的创造性。也即这个社会“变老”了。
  其他主要经济体也与日本相距不远。比如,欧洲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失业和退休的福利更加慷慨,它们经济失去活力也会更快。发达国家的政府债务不断上升,也是由老龄化所推动。政府的收入已无法支撑高增长时代承诺的福利。于是政府就采取借钱的方式践行承诺。
  日本的政府债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约200%,居世界之首。其他发达经济体似乎也差不多。欧洲平均财政赤字占其GDP的6%。英国占12%,美国则占10%。用不了多久,发达国家的赤字就会赶上日本,并居高不下。
  “世界可能并不稳定”
  如果去日本的二线城市旅行,你会对街上年轻人如此少、服务业老年人又如此多而印象颇深。事实上,大多数出租司机大概在70岁左右,酒店和餐馆的服务员经常是六七十岁的女性。他们呈现了一幅仅由老年人支撑的经济体的超现实图景。
  东京则呈现出了另一幅景象。它似乎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城市一样充满了活力。但是,东京的活力是来自于吸纳二线城市的年轻人。东京是日本的服务业中心,但也无法摆脱一个日渐老化的社会的症状。
  老龄化会对资产价格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楼市为例,必将变成长期的熊市。人口减少意味着楼市需求的减少。由于房产是一项长期持久的资产,因此可能出现长期的供应过剩,从而对楼价产生了不断向下的压力。近20年来,日本的房地产价格以年均7%的速度下降。租金收益率刚好与价格的下跌相互抵消。外国人不时被日本很高的租金回报率吸引,但很少人赚到钱。
  经济老化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停滞。正因此,企业的利润可能会停滞不前。不能增值的股票应非常便宜,比如说,10倍的市盈率或5%的股息收益率。日本股票在高峰时期曾有超过70倍的市盈率。20年来这些股票一直在下跌。外国投资者有时候被吸引去增加日本股市的价值,一段时期外国人购买导致日本股市的好转,但这最终被证明是个陷阱。
  有没有可能阻止或扭转经济老化呢?我对此表示怀疑。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上升的力量太大了。
  引进移民或可延缓老龄化进程,但这并不现实。以中国为例,其人口年龄结构,在未来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将与发达经济体相差无几。而再过20年,印度也会步中国的后尘。同样道理,发达经济体也不能指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工人。
  错误的政策可能会加剧老龄化进程。长期来看,经济高增长时代的高房价政策最有破坏性。除了高房价,中国仍然维持着独生子女政策。长期来看,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尽管现在中国人对房产如此热衷,但是,一旦老龄化来袭,中国的楼市将经历比日本更为可怕的熊市,这一切很可能用不了15年就会成为现实。
  老龄化可能带来通货紧缩,日本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仅仅因为政府靠借债来覆盖人口老化的成本,通缩就会发生。一旦债务高到难以为继,通胀就难以避免了。恐怕世界正朝着这个方向走。一旦政府的承诺难以兑现,社会后果相当严重。长期来看,世界可能并不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0 20: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避免下下策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3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9日

  谢国忠
  
  有时,隐忍不发比针锋相对更需要勇气。中美之间的对峙来得比我预想的更快。在我看来,中国最好的回应,就是将此案提交世贸组织裁决。尽管这样解决起来会相当费时,而且对当前的局势也并无助益,但这仍是中国所能采取的最佳对策。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必须尽一切可能保卫全球贸易体系。虽然予以反击更具诱惑,但打响贸易战对中国是最不利的情形。况且,在出口疲软的这段时期,中国还有其他的部门支持经济。

  下下策就是以贸易战来转移人们对中国内部问题的注意。如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经济增长能有多快,而是如何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首先,高房价相当于对中产阶级征收了不公平的赋税,在多数情况下,它只会让有权势者更富。经济增长更快一点根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在通货膨胀时期的低利率,也相当于向储蓄者征税,而受益的是那些借贷的国有企业和投机商。这又相当于主要面对中产阶级收税。

  美国大麻烦

  美国找中国的茬儿,是因为它无法在内部解决自己的问题。由于金融危机,900万美国家庭由于无力或不愿偿还按揭贷款而失去了家园。还有1000 万家庭也呈房地产的负资产,他们很可能会被迫或自愿放弃自己的家园。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10%。

  一个经济体怎么会同时面对这么多的大麻烦呢?直接原因是信贷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资产泡沫有着很多方面。大多数人知道它的价格就像是过山车。中国A股市场指数从2005年的1000点飙升到2007年的6100点,而 2008年又跌至1600点,三年就跑了个来回。如在每个轮回中,谁都不作为,那泡沫也不会有什么害处。但是,在泡沫中间,有三股动力把泡沫变得危害极大。

  其一,大多数泡沫都会被少数人利用——他们知道如何对那些无知的人下手抢劫。在一个大的泡沫破灭之后,这种“再分配”能够困扰一个经济体许多年。例如,次级抵押贷款经纪人大多知道,他们应向具有偿付能力的人发放贷款。华尔街的交易员从经纪人的手中买进抵押贷款,再将其投入资产池或者以债务抵押债券(CDOs)形式出售。他们很清楚经纪人卖给他们的“商品”质量好不到哪去,但他们并不在乎,因为他们靠把“商品”卖给别人获得了奖金。那些购买了 CDOs的基金经理们大概知道他们总有一天要完蛋,但是,只要能够再撑一年,他们也能得到奖金。而那些受到了伤害的人——存钱于养老金、买保险产品、或投资债券基金,根本不知道他们会被伤害。

  其二,泡沫往往造成资金错误或过度配置。经济学家将此过程中的第一步称为资源配置不当。第二步,很多人花掉了那些自己认为有、但实际根本没有的钱,一旦泡沫破裂,债权人就会上门追债。这两者会形成经济中的漏洞,需要通过收缩支出或增加出口来弥补。但这都不容易,削减开支当然令人不快,扩大出口需要货币贬值。

  其三,金融系统内的资本倾覆,是另一个泡沫破灭后将拖累经济多年的因素。危机期间,美国金融系统报出超过1万亿美元的损失。资金短缺将在许多年内限制信贷扩张。

  美国政府迄今采取的行动,表明它无法在内部解决问题。泡沫时期,美国人多消费了大约3万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20%。而“紧缩”策略需要他们接受生活水平的大幅下降,将消费量降低到长期可持续水平以下,以“返还”以往的过度消费。当贸易赤字缩小至得以维持的较低水平时,也就达到了所谓的“长期可持续的水平”。尽管美国已经削减了一半的贸易赤字,但恐怕仍高于长期的可持续水平。此外,中国的出口订单也预示,二季度美国商品零售额开始迅速回升。短期来看这是好事,但也反映出,美国家庭能否改变其超支习惯还具有不确定性。

  如果所有在泡沫期间赚的“不义之财”都还回去,将对经济复苏颇有助益,但至今美国行动迟缓。美国政府的行动看起来很像是为了掩盖其在泡沫期间犯下的过失。问题是,犯了错的那批人,仍然掌管着原职。

  奥巴马扩张出路

  奥巴马政府在医改一事上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通过了近40年来最大的医改方案。该方案将为3200万现在缺保的人提供医疗保险。在未来的十年间,此项花费将达到1万亿美元。这项改革带来的影响将主要体现在社会公平方面,而非效率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美国的经济将面临医疗费用暴涨的挑战。而立法对此无能为力。尽管奥巴马政府既想削减成本,又想扩大保险覆盖面,但政治角力将迫使它放弃前一目标。这再次证明,美国的制度无力通过一味的“削减”来解决问题。

  用扩张政策解决问题在政治上可行,没有人会受损,而且所有问题都可因此掩盖。实现这个目标惟一的办法是扩大出口。这就是为什么奥巴马政府提出 “五年出口翻番”目标。由于欧洲和日本经济仍然低迷,美国很难对他们扩大出口。中国的经济规模也太小,不足以吸收这么多出口。当然,如果中国能像日本 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后一样,将货币升值两三倍,中国的经济将足够容纳这些。但是,以中国的立场,能接受吗?我很怀疑。1985年的日本已经是发达经济体了,而中国现在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发达经济中,另外三分之二仍处于发展阶段。

  通过医疗法案,民主党可能会失去大量的选票,而将美国的经济问题归咎于中国,能够帮民主党赢得11月的中期选举。在11月之前,对中国施加的升值压力将不断垒高。但是,只要中国要求保持冷静,压力就会随着时间消失。在过去的数月中,美国一直有选择地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大规模“一刀切”关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商品,大多是由美国的大企业设计、拥有和销售。像iPhone、耐克运动鞋和惠普电脑就是很好的例子。大规模的关税将削减他们的利润,引发股市崩盘。这将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引起“二次探底”。由于担心经济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美国政府没有勇气去起诉那些制造泡沫、拖累经济的人,它更没有胆量去尝试那些必然会打击经济的事情。

  美国能做的就是向那些国内也在生产的中国产品征收关税。化工和金属制品都属于这一类。但即使这些中国产品的出口之路被完全封堵,其影响也是有限的。

  解决内部问题

  中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依赖出口了。劳动力“短缺”是中国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劳动力过剩造成的低工资抑制了中国的消费。现在,劳动力市场正向有利于工人的方向倾斜。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未来中国的工资上涨可能比GDP增长更为迅速。这对于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来说是最大的喜讯。

  跨国公司是中国消费市场上的大玩家,他们的利润将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市场。这将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议价能力逐渐增强。全球股市也将越来越依赖于中国经济的表现。

  全球经济已经企稳,并呈现出复苏的迹象。但是还不很稳定。在全球信贷泡沫破灭后,支持着全球经济的美国国债市场和中国土地市场,泡沫越来越大。中国应当以攻为守。让房地产泡沫逐渐冷却,会让中国经济更不易受到像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这样的冲击。最佳的政策就是尽快提高利率。

  已经有大量的热钱涌入中国,它们追逐的并非利息,而是泡沫。如果中国提高利率,热钱可能会因担心泡沫破裂而离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反而可以减轻,而非加重。

  中国房地产泡沫巨大。未来几年,泡沫可能会蔓延到农业用地,使今后的局面更加复杂。尽管人们普遍承认现在的确存在泡沫,但是仍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去应对,这说明泡沫背后的利益是多么强大。泡沫使中国更易受到冲击。如果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持续下去,热钱或将因担心经济下滑而抽离。这样一来,崩溃真就自我实现了。中国要想在与美国的对峙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抑制房地产泡沫。

  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会成为头条新闻,吸引决策者的注意。但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还在国内。如何分好经济发展这块“蛋糕”,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许多人认为增长是万灵药,但我不这么想。中国的资产泡沫更多是向中产阶级征税,这会阻碍增长。只要中国的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健康成长,任何外部的挑战都不能阻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问题的答案就在国内,而非外部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9: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投机接力游戏

  谢国忠

  来源:财新网

    中国经济让投机者获益,而不是努力工作的人们。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进入房地产市场

  未来十年将充满挑战。由于低成本和不断扩大的外需,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一直是出口和外资。未来十年,中国不再是低成本的生产者,不大可能继续扩大其全球市场份额。另外,外需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即使政策得当,经济增速也只会有过去的三分之二。

  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是为保持高增长而将房地产投资最大化,而房地产并非生产型资产。房地产行业通过牺牲长期经济增长来支持短期增长,其资本平均生产率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地方政府的政绩主要通过GDP和财政收入体现。房地产开发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迅速提高这两项指标。由于价格和面积均快速增长,房地产在中国资本分配的份额中大幅提高。这是由于政治因素而导致的泡沫,而且这个泡沫已经很大。除非通过改革地方政府的评估机制来扭转这一趋势,中国未来两年的资产泡沫将越吹越大,而目前的状况已相当危险。泡沫可能在2012年破裂,届时中国社会和政治稳定都将受到威胁。

  在中国,过去五年中,生产主要要素(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环境控制和税收)的成本都在增加。工人工资以人民币来算增加了大约1倍。原材料价格也增加了1倍。亚洲金融危机前,中国工资水平是东南亚国家的一半,现在则是那些国家的2倍。孟加拉工人的工资甚至更低。在全球贸易中,中国很可能会输给这些更低成本的竞争者。

  中国过去十年成功三要素是低起点、运气和改革,但现在,其中的两个已不复存在。现在中国需要提高效率来促增长。但是,目前的形势似乎向相反方向发展。成本增加和需求低迷使制造业的利润减少。资本投入也在放慢,体现在进口设备的速度放慢。多数地方政府似乎把房地产行业视为经济增长的救世主。将过剩资本投入房地产,不仅会导致未来经济增长放慢,也会降低平均资本效率。同时,由于房地产开支预期增加,日常消费受到遏制;以价格虚高的土地为抵押的贷款更是威胁金融稳定。

  东亚地区经济体,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都无法摆脱对出口的依赖。阶段性的消费上升通常是由于资产价格上升,难以长期维持。一旦由于成本增加而失去出口市场,它们都会陷入经济停滞的困境。因为高增长时期的资产泡沫使中产阶级成为“房奴”,无法进行其他消费。中国或许正在同一道路上:一年又一年,人们在谈论着增加消费,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却一直下跌。

  过去20年中,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国民人均收入在4 万美元的水平徘徊。在过去十年中,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停留在2万美元水平上。在如此高的收入水平上停滞看起来还不错。但中国情况不同。国家庞大,出口面临挑战,而国民人均收入要低得多。除非改变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将在低收入的水平上停滞。

  快速致富的欲望,控制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个角落和每个人。经济学的逻辑是货币一定要流通;当某些人的钱多时,另外一些人的钱必定要减少。虚高资产价格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人们手里似乎拿到更多的钱。泡沫暂时使人们忘记了这个逻辑。这就是为什么一旦条件允许,中国就有资产泡沫。

  泡沫是对现实的夸张。低成本资金和强劲增长通常是制造泡沫的原材料。过去五年里这两个因素都存在。但是,目前中国完全依靠低成本资金来支持过高的资产价格。目前的低成本资金,一是来自过去出口积累的、存在银行系统的资金;二是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的绑定,加上美联储美元贬值的政策,“热钱”流入。这两个来源都不具可持续性。美元已经探底。美联储将在2010年提高利率。

  由于新增贷款增加和出口增加放慢,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在降低。通货膨胀可能会出现,从而迫使政府收紧货币政策。简而言之,低成本资金环境不可能持续太久。

  中国出口复苏是从一个低基础开始。复苏将持续到2010年末。但是,低基础复苏与恢复过去的势头不能混为一谈。

  出于三个原因,高出口增长的阶段已经结束。首先,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份额的2倍。中国继续增加市场份额的可能比较低。第二,增长势头不像以前那样快。在格林斯潘时代,西方消费是由借贷泡沫支持的。这个泡沫已经破裂。未来贸易增长的速度可能是过去的一半。第三,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就业危机,不可避免地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当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针对中国时,其他发展中国家可能抢占中国现有的市场份额。

  另一可能维持泡沫的办法是将人民币升值,就像日本在“广场协议”后遏制通胀并吸引“热钱”流入。这一战略在中国将不会奏效。日本公司的科技处在世界最前沿,它们可以提高出口价格来部分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中国公司没有这些优势,它们依靠低成本来竞争。日本的战略在中国将失效。

  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达到高峰后,消费是取代出口成为增长引擎的选择。虽然起点低,但它具有可持续性。这一转变要求政治经济的全面变革。其关键是增加中产阶级可支配资金,降低消费成本。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东亚国家成功完成这一转变。中国还尚未开始这一转变。从目前趋势看,并不乐观。

  过去十年来,中国一直努力提高居民消费。然而,中国消费在总体GDP的比例年复一年地下降,因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受到政策环境的挤压。房地产价格、汽车价格和收入税率都居高不下。中国的政策,而不是中国消费者或家庭的特质,导致了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和消费的萎缩。

  一个广泛而活跃的中产阶级,是稳定的现代社会的基础。中国的政策正确地照顾了低收入阶层的需求。但是,半市场化的经济为一小部分人提供了投机获利的机会。在未来的中国社会,有极少数超级富裕的阶层,有负担沉重的中产阶级和庞大的、可以支付基本开支的低收入人群。中国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这样的收入结构将注定经济不平衡,而且严重依赖出口。

  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白领工作:经理、工程师、咨询师、会计、律师和银行家等。拥有这样的工作,他们可以买房子、买汽车,和每年一次或两次度假。然而,资产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收入增加的速度,使他们生活在对未来的恐惧中。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有赢家和输家。但胜负不以教育、经历、工作态度来决定,而是看谁先进入房地产市场。从根本上说,中国经济让投机者获益,而不是努力工作的人们。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投资者越来越多,努力工作人的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进入房地产市场。

  在过去十年中,西方拒绝承认其竞争力下降,并制造泡沫来掩盖它。我担心,中国在未来十年里会重蹈西方的覆辙。在未来两年中,泡沫将越变越大。流动性将很快对资产泡沫不利。置身于泡沫中的多数人总会想:可能是有泡沫,但似乎没什么会导致泡沫破裂,因此它可以继续。泡沫总是要破的,没有例外。越想推迟其破裂,破裂的后果就越严重。过度供给和利率上调都会使其破裂。过度供应是美国泡沫破裂的原因,香港则是利率上调。中国的银行似乎永远在市场低迷时拒绝向开发商提供资金。因此,在市场低迷时,供应将减少,价格调整无法进行。这一人为操控制造了投机心理:政府将永远不会让价格下跌。当投资者认为价格不会下跌时,且银行有足够的流动性来支持,投机的需求是无限的。中国的泡沫将在流动性短缺和利率上调中破裂。

  最终的杀手就是通货膨胀。原因是印了太多钞票。在印钞和通胀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在美国,这个时间差是18个月。中国政府利用补贴来遏制通货膨胀,这个时间差或许更长。它可以是两年。我认为,到2012年中国会经历像上世纪90年代早期那样的通货膨胀。

  在全球化的时代,通胀也是全球性的。美国的通胀开始抬头。在未来两年,这一趋势将加速。到2012年,美国可能面临通胀危机。美联储将不得不迅速提高利率。如果中国为支持房地产市场而不提高利率的话,资金会从中国外流,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利率最终还是会上升。

  很有可能,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将在2012年破裂。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4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加息后升值

  谢国忠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5期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12日
  

  中国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要尽早退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提高利率。有必要的话,再提汇率谢国忠中国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需要尽早退出。否则,在可见的将来,通胀率可能达到两位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提高利率。有必要的话,再提汇率。若不断小幅提高汇率,则会加剧房地产泡沫和通胀压力,有可能在未来两年内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人民币小幅升值并不能解决中国目前的两大问题:国内的通胀压力和来自美国的政治施压。小幅升值会进一步吸引“热钱”,加剧通胀压力。进口在中国消费中所占比重极小,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对CPI产生多大影响。美国的利益集团呼吁人民币升值三分之一或更多,小幅升值根本不能安抚他们。
  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再次显现。国内的通胀压力和美国的政治施压更助长了这一预期。这一预期之所以会持续,首先是因为金融市场没有别的猛料可炒;其次,挂钩货币升值是免费的午餐,而免费午餐最能刺激金融市场的神经。
  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此之强、如此之久,或许也是中国出现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的最重要原因。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例如,股票价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存货价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新增房地产销售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物价对收入比率,租金年报酬率,以及空置率),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都是金融史上最大的泡沫之一。考虑GDP因素,或许比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更为严重。人民币升值预期令热钱涌入中国,引发流动性过剩和投机,更助长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
  流动性现在又引发通胀迅速抬头。只要看看身边的情况就能知道通胀有多严重,怎么衡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否认通胀的严重性是典型的鸵鸟政策,自欺欺人。东南亚国家就是这样卷入了经济危机,他们压低利率,助长投机,最终毁了自己的银行体系。
  如果货币刺激政策退出,房地产泡沫就会降温或者破裂。这也正是众多利益集团一直反对提高利率的原因。相反,他们主张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胀。
  一个正常的经济体,货币升值后,可通过降低进口价格来抑制通胀。但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设备和零部件。货币小幅升值根本不能抑制通胀。但也有可能基于政治考虑,并非为抑制通胀而决定小幅升值。这一政策选择之所以在许多利益集团中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会推动热钱流入,支持并扩大房地产泡沫。当然,扩大房地产泡沫只会加剧通胀。相反,大幅升值可以打消货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从而抑制通胀,引发“热钱”撤离中国。但我怀疑,是否有人会支持这一政策。
  中国要从房地产泡沫中“软着陆”,就得稳步提高利率。如果可能,2010年上调2个百分点,2011年上调3个百分点,2012年再上调更多。这一轨迹不会使泡沫破裂。但它会防止真实利率更进一步下降。在将来某一点上,真实利率会缓缓提升,慢慢控制住投机。真实利率不再进一步下跌,会阻止通胀预期的加速,由此阻止通胀加剧。
  人民币必须升值是华尔街目前最广为信奉的看法,而这一观点之深入人心也是史所未闻。不过,华尔街在重大主张的正确性上有着糟糕的记录。过去20年间,华尔街三个重大主张都是错误的:东亚奇迹、IT变革和金融创新(衍生工具变革)。
  1995年华尔街最广泛的共识是东南亚货币比如马来西亚林吉特一定会升值。当时,“东亚奇迹说”在华尔街盛行。东南亚各国以及韩国的经济增长势头确实保持了很多年,但是由此就认为其货币会升值是错误的。1995年很多著名的对冲基金都大量入主这些货币。两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些两年前面临升值压力的货币随即崩盘。
  华尔街还错误判断了货币坚挺和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东亚奇迹”是基于廉价货币支撑下的出口增长。通胀会引起货币升值,从而终结这一经济模式。这种出口型经济体可以在通胀严峻前,通过货币迅速并大幅升值来避免通胀。但是,如果通胀已持续数年,本国货币的实际价值已经大幅升值,正确的方法就是大幅提高汇率以抑制通胀。1995年,东亚奇迹经济体的货币均已在多年高通胀后升值。华尔街的共识导致对上述国家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增加。最后,升值压力实际是个泡沫。
  2000年,互联网革命激发了华尔街的想象:这一革命性的技术将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事实确实如此。但是,那些狂热买进互联网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数十亿元。2000年的互联网热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许多分析人士吹捧网络公司,认为他们会收获这场革命的所有硕果。尽管这些公司实际推动了革命的发生,但是他们之间的竞争引起价格走低,从而使消费者,而非这些公司本身获益更多。这早已为以往所有的技术革新所揭示。
  金融创新以衍生工具和其他金融产品的形式出现,宣称这会降低交易风险,减小融资成本。人们信任这些创新产品,导致对其需求增加,并不断提升杠杆率,引发了信贷泡沫。几年来,信贷泡沫使经济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破产率。可见的风险的降低更增加了人们的信心,认为衍生产品确实降低了风险,从而增加了对这些产品的需求。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其实是个泡沫。
  既然华尔街在过去20年间最重要的主张都是错的,那么这次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主张是否也错了呢?表面看来,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观点不证自明。像任何一种商品一样,货币的价值取决于供求。当供求不匹配时,外汇储备就会上升或下降。中国的外汇储备在过去五年里已大幅攀升,也就是说,对人民币的需求大于供给。表面看人民币估值过低。
  但是,历史上,货币升值压力作为泡沫的例证也所在多有。有人可能会指出,中国贸易顺差巨大,占了外汇储备增加值的一半左右,“热钱”带来的压力可能只占一半,因此不可能构成泡沫。我惊讶的是,中国竟然还有贸易顺差,尽管顺差正在减少。考虑到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中国经济过热,贸易逆差的可能性应该更大。我认为,目前的顺差更多源于扭曲的国内物价体系,而非低估的货币。
  首先,高房价是中产阶级消费的主要障碍。在成熟经济体中,从财富的相对效应看,房价上涨是促进消费的,因为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拥有自己的房产。在中国,财富的相对效应很有限,因为对中产阶级而言,信贷系统并不能将资本收益货币化。但有些例外,如新婚夫妇就不得不攒钱买房。实际上,房价太高,他们的父母也得存钱来资助他们。因此,中国的房产泡沫抑制了消费,推动了贸易顺差。
  其次,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中产阶级而言还是很高。汽车就很明显。即使是国产车,中国的价格也是世界最高。进口车价要高出100%,位居全球最高价之列。而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仅为经合组织国家的20%—30%,消费水平应该更低。日渐增加的中产阶级促使中国汽车需求一直快速增长。当然,进口也会更高,减少了贸易顺差。
  第三,中国中产阶级的税负太高。中国的收入水平相当低,但却征收国际最高标准的税率,其中边际所得税为45%。而17%的所得税也可使中国跻身世界税率最高的国家之列。因为中国倾向于把税收用于投资,而重税则抑制消费。
  如果中国房价、消费价格、税率下降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还会有贸易顺差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对中国而言,正确的政策就应该是调整价格,而不是调整汇率。
  当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获得成功,它的货币价值应该提高。这种升值可能是提高汇率或是通货膨胀。我担心的是通货膨胀已经发生。中国的实际汇率在过去三年中可能已大幅升值。即使中国报告的通货膨胀率已相对下降,而我们每天却面对物价飞涨。来访的外宾经常惊讶于中国的物价之高。
  我不确信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完全就是泡沫,但很大程度上是这样。与其关注自身的升值压力,不如先去解决热钱和国内价格扭曲的问题。如果人民币仍旧供不应求,汇率就应该浮动。
  许多分析人士辩称,利率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热钱来中国是由于货币升值预期和资产泡沫,而非利率。利率提高,房产的升值预期就会减弱。“热钱”更可能减少而不是增加。
  人民币升值必会引发另一轮狂潮。结果是房地产繁荣短期内还可支持经济,但长远看,后果十分严重。
  浮动汇率的诱惑很强。貌似没有成本。许多人希望美国能从中得到安慰。即使出口商会受到一点损失,国内经济目前则会受益,这貌似一个完美的短期安排。但是,这件事其实做错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有些看上去像免费午餐的东西,长期看代价往往是巨大的。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4 22: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潜意识中,还是认为可以找到一种办法,

以实现 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就业,没有通胀的。


谢对很多经济现象的 因果关系的解读还是不错的。也是值得学习的。当然不是所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7: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买房不如买黄金以及能源股

  房价的走势如何,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最近大家发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与观望之后,最近房地产市场又有了回升的迹象,看房和交易都明显活跃起来。那么,怎样看待未来的楼市,老百姓又该如何投资理财呢?让我们来听听经济学家谢国忠,对于房地产市场的非常观点。
  泡沫是有“感染力”的---房价不可能跌,都是这么想的,在一个火爆的环境里面,大家都觉得挺好的,因为泡沫是有感染力的。人开心的话,一个人有笑脸了,周边的人就会开心一点,大家都在笑的时候你也跟着一起笑。
  楼市“钱”景看忧---现在我看到一年收入就3万块的人都在谈300万的房子,还跟别人推荐,我看这个房子很好,一定会涨的,我觉得这个大脑有问题了。
  中国的房地产再要创新高是很困难的,因为货币政策毕竟是全世界都在收,整个世界资金环境不会那么宽松。这时候热钱要退潮的可能性很大了。热钱会跑,利息会涨。美国加息这个周期,看上去2012年会到百分之四到五的可能性非常大,2012年中国房地产出现很大调整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房产中介过热不正常---很多人都去做房地产中介,因为觉得这个赚钱快,房子几百万,两边收一个百分点就是能够六七万一笔,一天可以做几笔,一想我很快就会发财了,他把这件事情看成一个最容易赚钱的,所以好多人进入这个市场。这个是正常吗?这个是有效地利用了经济资源吗?人力资源吗?
  物业税为什么这样热?---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民间对高房价反应比较强烈,两会的时候谈的比较多,所以提了一些新的概念。物业税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概念,是维持公共服务的。大部分国家都有物业税,但是征收的方式不一定一样。
  美国主要是地方政府征收物业税,不是州政府也不是联邦政府。好的地段房价比较高,他增收来的物业税就比较多,他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比较好,比如说在美国有4%到5%的也有,那是学校比较好的地段。房价高物业税高的话你是有回报的。
  征物业税还不如加息---我们先不说物业税拿来之后是干什么的,它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什么呢?那跟加息是一样的,如果你物业税是2%,就等于加息加了2%。问题在于为什么你不加息呢?如果不想让房价涨的话,那中国最容易的做法就是加息,中国的利息应该马上至少涨三个百分点,这是有效的药。
  我的理财建议---我觉得现在我对能源股票、黄金我觉得比较看好。我觉得今后十年里面都是通胀型的,全世界都是通胀型的,所以这两个领域会有一定的保障,保值比较好,而且保值当中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如果房子已经涨了三倍到四倍了,黄金的价格涨了一倍,那相对来说那黄金更有价值了。房地产是很多要自己住,而且房地产不像股票黄金,它交易也很不容易。如果房子你租出去的租金,我听到很多人都在说,我租出去的房子才这么一点钱,过了两年收回来的时候内装修又要重新装一遍,这个钱还不够,因为住户把地板什么都搞坏了,所以这个就是没有回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07:4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楼市泡沫即将破灭时,我会通知你

  

  现在,保姆们都去买房了,还会有谁?永远不要低估13亿人的力量。在中国,许多人说你应该听擦鞋男孩的意见。事实上,确实会有很多人听他的
  (专栏作家 谢国忠)“我家的保姆刚刚提出辞职,”我在北京的一位朋友最近告诉我,“她急着回家买房子。我建议她借的贷款不要超过七成,这样万一有损失,至少还有缓冲余地。”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听到这样的故事。上海也有几个朋友告诉过我类似的故事。似乎在同一时间,所有的的保姆都杀入了楼市。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请保姆可谓好处多多。中国的保姆可能就是擦鞋男孩的亚洲版。1929年华尔街崩盘前夕,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有一天在擦皮鞋时,发现鞋童也在谈论股市、投资股市,老肯尼迪觉得情势不妙,回去就把股票卖光了。
  另一位朋友最近在海南三亚度假,感到不由自主地要去售楼处看看。每个她认识的人都在那里买了房。似乎不在那里买房,就显的不合群了。
  “你应该买了两套,”精明的售楼小姐建议,“三年后,价格会翻1倍。到时,你卖掉一套,另一套就等于白捡的。”
  一个人怎么能拒绝这样的建议呢?
  在官员腐败案件中,招牌的证据已不再是塞满冰箱的现金、抑或一身名牌有点小名气的女演员做情妇,而是有多少套房子。上海的一位局级官员被抓时,就有24套房子。(注:2007年10月,原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康慧军被“双规”,他和妻子名下的房产多达24处)
  中国正处地产投资狂潮带来的剧烈阵痛中。首先,我想声明,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为一个“泡沫”,并非是在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泡沫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乐观,而乐观离不开经济上的成功。另外,我也不是说价格明天就会下降。泡沫的发展和破灭,有自己的时间表。当它即将破裂时,我会让你知道。
  免费午餐
  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是催生泡沫的主要力量。首先,它迎合了人内心深处对免费午餐的欲望。你要做的仅仅是把钱兑换成人民币。所有华尔街上的专家都会告诉你,你稳赚不赔。这些钱已涌入中国。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故事把中国人的钱留在了国内。美元向来是中国人的资产避风港,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银行有大量的美元存款,理所当然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在海外有美元。但现在,所有的钱回来了。更重要的是,任何收入,合法还是不合法,现在都留在了中国,不出去了。
  要房子,不要现金
  腐败官员为什么会保有房子,而不是现金?按华尔街的说法,人民币将会升值,因此,根本就不应该持有美元。但在楼价飙升时,又何必持有现金呢?腐败的现金到了楼市可以再赚一道钱。贪官们只有在被抓时,才会体会到持有不动产是有坏处的。
  巨量的流动性促使中资银行尽可能地放贷。有一个华尔街传统,中国人学得很快,那就是让公司开支票给自己发奖金。你需要做的仅是报告一个惊人的季度业绩。这是一个比华尔街更容易的游戏:中国政府把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固定住,保持了很宽的利息差。你只需要放贷,利润会自动进来。贷款转坏总得过三年吧?到时,我用不着把奖金还回去,对不对?
  要让泡沫持续,你需要一种力量,让它在有破灭迹像时也能将它稳住。华尔街不断地泵出新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产品,把债务转化为对资产的需求。在中国,地方政府扮演了这一角色。
  寅吃卯粮
  由于利益相关,中国政府已身陷泡沫不能自拔。卖地的钱都到了政府手里。土地价格已上升到了占开发成本的一半。在热点地区,土地成本超过了开发费用——政府要现在就把未来的价格收入拿到手里。
  房子卖掉时,政府收到交易税和利得税。地产开发商向政府交的税超过了自己的收入。地产开发商最终将收入入账时,他们必须将钱再去投入,华尔街分析师会建议他们去买地。由于土地价格升了很多,他们可怜的收入不够,所以他们不得不借钱。他们所有的收入和借钱的利息,都到了政府手里。你能责怪他们助推了楼市价格吗?
  对土地的痴迷是另一个推动因素。不久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最重要的资产永远是土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一句中国老话,这句话没有说明“十万雪花银”去了哪儿。它们去买地了!当然,在城市里,你已经看不到地了,只能看到地上的建筑,但毕竟,建筑也是长在地上的。
  现在,保姆们都去买房了,还会有谁?永远不要低估13亿人的力量。在中国,许多人说你应该听擦鞋男孩的意见。事实上,确实会有很多人听他的。
  欢迎来到中国,这块土地可以让你快速致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0: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国忠:中国天量空房是数量泡沫危机来临的讯号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  
  中国的房产泡沫与其他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前所未有的数量,2010年-2011年将可能形成大量投机库存
  【财新网】(专栏作家 谢国忠)中国到底有多少闲置房?如今这可是个热门话题。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电力部门报告,过去六个月,6450万城市住户的电表读数为零。据此推测,中国现有闲置房可供2亿人居住。另有媒体说,电力部门否认了这一数据。无论如何,首先要获取可靠的数据。不然,就只能“摸黑儿”制定国家政策。
  两种泡沫
  房产市场可以经历房价和数量两种泡沫。近代大多数房产泡沫都是房价泡沫。上世纪80年代,东京房价猛增,供应却没有相应上涨。上世纪90年代,香港房产市场也遭遇类似情况。房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因为一些独特因素限制了供给的反应速度。
  首先,房产建设与政府管制息息相关,与其所在社区关系尤其密切。成熟社区中,通常规定新建楼房不得超过一定高度和密度。因此,这类社区实际上不可能迅速提高供给。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耗时较长。缺乏土地通常与基础设施稀缺有关。基础设施建设很费时间。房价高时,假使资金充足,人们也对基建持谨慎态度,不敢一哄而上,担心费时费力的基建结束后,房价已然回落。因此,即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房产供应也可能无法对涨价作出反应。
  房屋数量泡沫比价格泡沫少见,而且持续时间不长。出现房量泡沫时,供给增加,房价遭遇下行压力。此时仅需增加货币供应,就可稳定房价。房量泡沫有时为建设泡沫,但往往伴随建设周期一起结束。因为一旦供给抬头,房价将急剧回落。
  目前,中国正在遭遇房价泡沫。通过研究分析房价/收入比和房租收入,我们就可以判断,泡沫是否已经产生,程度如何。如果城市里每平方米房屋均价为居民平均月收入的5倍-10倍,房市规模相对家庭总量大得多,高房价就很可能是泡沫。成熟经济体的房价/收入比应在1倍左右。在发展迅速的经济体,比率可能为2倍。中国房产价值都集中在大城市,其房价水平无法通过理性因素来解释。
  中国的房租也正在上涨,而如果真是遍地都是闲置房,两种现象无法互相解释。有人批评房产中介公司哄抬市场。除非市场待租赁房产都集中于一家之手,否则,难以积聚足够的市场力量形成垄断。中国房产中介产业非常分散,因此,这种解释很难成立。
  中国特色的泡沫
  中国的房产泡沫与其他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着前所未有的数量,中国不存在供给不足。城市住房大多可分为单位旧房和私人住房。后者在过去十年突飞猛进,达6000万套。其中,约2000万套由开发商在建。地方政府土地储备大约还能再建2000万-3000万套房屋。大量单位公房拆迁后再开发。在最近一轮再开发热潮之前,单位公房量可能超过100亿平方米。相对于新建住房量,拆迁房数量不可能太大,否则,这些公房对地方政府来说就失去了商业意义。现有住房总量可能在90亿平方米左右。
  除了普通商品房建设,公司和政府机构也自行建房,分配给员工。农村也建设了大量住房。在毗邻大城市的地区,此类住房影响房产供给。如果郊区农田被重新规划为城市用地,官方分类将过去的农房变为城市住房。
  获得城市住房总量的可靠数字实在很难。人均住房面积数据还比较有用。在大部分城市开展的调查显示,平均住房面积为每人28平方米-30平方米。我们不知道这项调查覆盖了多少人口,但是,这些数据肯定不包括农民工。我们不知道这项调查是否将空置房计算在内。我粗略估计了一下,中国城市住房总量约为170亿平方米,误差区间为上下各10%。
  尽管数据不精确,但我们仍可断定,中国不存在绝对住房短缺的情况。如果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所有的中国人,所有农村人口迁到城市都足够。
  掌握投机型(而非其他目的)空房的数量,比掌握住房总体数据重要得多。虽然政府未能公布空房数据,但我认为商品房空房率为25%-30%,比正常市场情况下至少高出100%。这种差异可被视为投机库存,如同有人囤积黄铜,待价而沽。这种投机库存的价值可能占GDP的15%左右。
  更可怕的是,2010年-2011年将可能形成大量投机库存。近期信贷收紧,挤压第二套及第三套房购房者,导致全国交易量崩盘。我从房产中介发现,大多数房产需求被纳入调控范围,即投机购房。可以假设,2010年-2011年,房产供给将接近GDP总量的15%。房产政策调控抑制市场过热,开发商势必囤积供给,作为库存。一旦再次放宽调控,投机行为将卷土重来,可能导致投机库存价值翻番。
  放松现有调控措施的几率很大。部分城市的银行已经逐步放开信贷。地方政府靠房地产增加收入。如果交易量持续走低,他们将陷入财政危机。许多地方政府本已债台高筑。地方政府负债超过收入五倍很普遍。如果收入来源枯竭,地方政府会拖欠债务。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可能放松调控力度。调控放松可能秘而不宣。政府改变心意,虽然短期内可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但是,一旦房产泡沫破灭,问题将接踵而至。
  除商品房空置外,其他类别的房产空置率也居高不下。优势群体或关系户(例如,郊区的农民和可以自行建房的公司的雇员)不受市场约束,将占上风。因此,这方市场的闲置率将比商品房市场更高。虽然这些房产不参与市场竞争,但它们却参与租房市场竞争。它们构成有效供给的一部分。计算房产市场过量时,也应考虑它们的闲置率。
  即使中国的城市空房少于6450万套,也将达到国际标准的一半。这仍相当于城市住房总量的20%,高于台湾高峰期的闲置率。而且,如果放松房产调控政策,空房量将超过城市住房总量的30%。
  中国的房量泡沫的规模的确前所未有。中国住房供给过量并不稀奇。总的来说,过度供给很常见。它反映出资本价格过低。中国经济的结构决定了,供给将迅速增加。然而,闲置率居高不下,而房价还持续走高,真是咄咄怪事。在正常情况下,投机者会因为高闲置率止步不前。目前迹象很明显,房价将陷入困境。以下四个独特的因素或许可以解释中国的特殊情况。
  一、实际利率持续为负,导致对货币需求下降,投机冲动上升。贪婪与对通胀的畏惧联袂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房产投机需求。
  二、大量的灰色收入需要“安全”的庇护所。中国形形色色的灰色收入可能高达GDP的10%左右。面对通胀压力增大,传统的避风港美元贬值的现状,中国红红火火的房产市场正成为灰色收入的理想去处。
  三、中国大众从未经历过全局性房产泡沫。上世纪90年代的“房灾”仅触动了社会中的一小部分。外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当时都未能幸免。从地域角度看,当时泡沫仅波及海南、广东和上海等地。大多数中国人从未听说过中国曾遭受“房灾”。正因毫无畏惧之心,贪婪加倍横行。
  四、投机者们相信,政府不会眼睁睁看着房价回落。他们的判断是对的。由于地方政府完全依赖房地产收入,因此,它们将不遗余力的给高房价加油打气。但是,他们的“政府万能论”用错了地方。市场终究比政府大。政府行为只能延缓而不会消除市场力量。尽管如此,正是由于看穿了地方政府的心态,投机者对市场下行并无顾忌。因此,随着无休止供应信贷,投机需求也水涨船高。
  “急就章”式的政策要不得
  中国的房产调控政策仍像是急就章。含有购房者歧视内容的政策执行起来很复杂,而且导致市场过于反复无常。如果迫于压力改变政策,这将进一步煽动投机者。过量情况将呈成倍增长。最终做调整,无疑痛苦得多。提高利率是逐步降温投机需求的最好政策,并可避免市场波动。
  可持续的政策必须从解决政府财政问题着手。方法是扩大其他收入来源,抑或限制支出。地方政府均采用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战略,必然四处寻找收入来源。这种搜罗通常导致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除非采取措施限制投资型增长的方针,否则,中国房产市场无法正常运转。开征房产税对增加收入作用显著。在大多数国家,房产税属于地税,为地方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中国应当采取相同模式。这样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但是,相对于提高收入,更需限制开支。因为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能够代替房地产。
  中国亟需连贯的房产战略,而非对投机行为不时发起不可持续的打击。大量房屋闲置应当鞭策政策制定者采取行动。很明显,这是危机来临的讯号。时不我待。如果放宽目前的政策,而不建立连贯的政策框架,最终的“房灾”必将阻滞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现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国极有可能重蹈其覆辙。■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全文详见2010年08月02日出版的2010年第31期《新世纪》周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4: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的一切苦难来自对房地产的迷恋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香港梦想内地客会来买楼,加上不负责任的低利率,令其楼市充满泡沫;高楼价是影响香港竞争力的根本障碍

  【财新网】(专栏作家谢国忠)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香港经济便停滞了。过去13年里,香港人均的名义GDP(即未经通胀调整)上升了百分之十几。但因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跌了五分之一,而香港的生活用品大多来自内地,生活成本其实由人民币决定,因此,说香港经济“停滞”其实已算客气。事实上,若都用人民币衡量,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人的生活标准降的比日本人多。

  此外,若没有中央的支持,香港的经济表现还要差许多。例如,香港实行零关税,内地客人去香港购买奢侈品,这是香港经济的一大亮点。但是,大陆其实完全可以取消奢侈品的进口关税,因为大陆并没有相应的竞争行业。大陆的高关税仅是帮助把需求导向了香港。

  香港股市是另一个经济亮点。它其实只是中国股市的国际板。上海其实可以很轻松地抢它的生意,只要把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提高到5000亿美元。没有中央的支持,很难想象香港的经济会是今天的样子。

  香港所有的苦难,可归咎于它对房地产的迷恋。经过1997年的泡沫破灭,照理说,香港应当能够永远戒掉对房地产的痴迷。日本就是这样的。然而事实恰好相反。香港人最新的梦想,似乎就是等一个土土的大陆佬来敲他的门,掏出几百万美元来买他的公寓,然后他的下半辈子就有着落了。这样的梦想,加上低利率,支持着香港楼价,令其比1997年的高峰期仅低了十分之一。

  “香港的房地产是无价的,”当地一名炒房老手告诉我, “这就像一个宋朝花瓶或毕加索的画,内地有13亿人等着收藏它们,你说标什么价好呢?”

  内地人提着成袋的现金到香港买楼,这样耸人听闻的故事在香港时有耳闻,但支持这个城市泡沫的真正原因是债务。这是老生常谈了。相比其经济增速,香港的债务上升速度是前者的三倍。事实上,香港私人部门的杠杆率甚至比1997年更高。经过1997年的崩盘,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杠杆率拉的如此之高,这也算是香港特色。

  香港金融业完全不负责任的行为助长了泡沫。普通的按揭贷款与香港银行同业拆息挂钩,还不到1%。只要利率提高至3%,许多借款人就会陷入麻烦。难道这样的金融产品比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要强?香港政府如何能容忍这样的金融产品?一旦泡沫破裂,香港政府又将被迫通过限制供应来支撑楼价。每经过一轮这样的周期,香港经济就会变得更小。

  另一方面,内地城市则在不断追求规模最大化。目前的楼市泡沫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融资,让其最大化地促进发展。当泡沫破裂,它们会任由房价下跌,吸引新的资金接盘。

  相反,每经过一轮周期,内地城市就变得更大。广州和深圳的人口都将超过2000万。北京和上海会是前者的两倍。香港的人口仅700万,要在中国的超级大城市中脱颖而出何其难矣。

  香港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部分原因是人们对未来充满乐观。名义GDP和工资以两位数的增速上升,楼价上升更快。人们说,楼价比收入上升领先了若干年,应该提前用收入买楼,这也能自圆其说。相比之下,目前的泡沫是一场闹剧。未来10年,工资不会迅速上升,香港的根本挑战是来自北部的竞争压力。过去10年,尽管香港经济停滞,上海快速增长,但香港的平均工资仍然是上海的2.5倍。

  如前所述,香港的竞争对手已不再是上海,而是像广州和深圳这样的邻居。香港如果不改变增长战略,它有可能失去在粤语世界的领先地位。

  高楼价是影响香港竞争力的根本障碍。它的住宅市值可能超过GDP的4倍,而仅仅一半人口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余居住在政府的“公屋”,或政府补贴带福利性质的“居屋”。香港经济以房地产为中心,在全世界独此一家。

  中央对香港的政策优惠,其实以抑制上海为代价。但这样的政策能持续多久?上海人口仅占全国的1.6%,而上缴的财政收入是全国各省份中最多的。另一方面,香港贡献的财政收入是零。忽视最能干的儿子,补贴最懒的儿子,这样的局面能持续多久?

  香港必须以地产政策平衡数量和价格,保持相关性。首先,政府应该制止疯狂的按揭产品,否则下一次衰退到来时,政府会吃尽苦头。对于高风险的抵押贷款,应要求银行作出更高的拨备。

  其次,香港政府目前的主要收入来自卖地,应考虑物业税,以此取代前者。税率可以从百分之二开始,最终达到百分之五。这样一来,政府可降低支持地价的动力。考虑到香港人口老化,福利开支上升,这样的政策无可避免。

  第三,香港目前的商业集中在维多利亚港周围的狭小地带,政府应规划替代性的更大的商业中心。新址可考虑设在大屿山。香港投资建设港珠澳大桥要花一笔巨款,若无战略扩张,花这笔巨资不值当。

  香港人梦想把房地产卖给内地投资客,到头来这可能也就是一场梦而已。人口老化,经济不振,仰仗中央,香港正痛苦地滑向边缘化。该醒醒了。■

  (谢国忠是财新传媒特约经济学家;本文的英文版首先发表在《南华早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0: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胀全球化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33期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16日

  全球化的作用导致刺激政策首先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而后通胀将通过贸易、货币市场以及通胀预期,转而冲击发达经济体

  谢国忠

  冰火两重天

  美国接二连三报出惨淡的经济数据。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人士又在谈论通缩。前三个月,美国CPI指数下滑,更加验证了这种论调。美联储目前面临重新恢复“量化宽松”(QE)的压力。由于预测美联储将重拾QE政策(俗称QE2),美元汇率迅速从最近的高位下跌10%。国债和货币市场价格已经体现了 QE2预期。美联储调低了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估。美联储决定,将其持有的抵押债券所获得的大量收益投资买国债。这不能算真正的QE2,因为没有注入额外的量化宽松额度,只是保持过去流动性注入的水平。但是,市场对此却想象无限。

  欧洲最近的经济令人吃惊地看涨。这不足为奇。首先,欧洲短期问题没有美国严重。房产泡沫仅限于爱尔兰和西班牙。其次,主权债务危机也仅限于南欧小国,而且也没有美国各州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严重。同时,平均预算赤字肯定也比美国低。再者,欧元贬值,刺激出口国经济增长,比如德国。虽然欧洲长期问题仍很严重,但比起美国和日本眼前的问题要轻得多。这就是欧元最近表现良好的原因。

  然而,未来一年内,欧洲经济情况可能恶化。欧元已经开始反弹,不再有利于扩大出口。欧洲紧缩财政,也将对内需造成负面影响。欧洲的就业形势已经很糟糕。美国的就业数据比过去差,但仍比欧洲强。美国的私人部门仍在创造就业。而欧洲的私人部门的失业数量仍在增加。

  同样,日本经济形势虽有好转,但仍很虚弱。日本的名义GDP已经止住下跌。但是,如果日元持续保持坚挺,名义GDP仍会下滑。由于出口强劲,日本就业已趋稳定。不过,日元持续坚挺将导致出口下降,就业率将因此重新下滑。日本急需控制债务增长。因此,如果经济好转,日本可能会增加消费税,以冲抵财政赤字。此举将阻滞经济增长。日本经济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其经济无法健康发展。

  发达国家经济噩耗层出不穷,主要货币汇率也在其牵引下波动。希腊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急剧贬值。目前,美国就业低迷,房产市场再度走低,导致美元大幅下跌。下一个可能轮到日元。

  反观世界的另一半,通胀横扫新兴经济体。石油价格再次攀升到每桶80美元。铜价涨到每吨7000美元,接近危机前的峰值水平。农产品价格也跳空向上。印度正遭受两位数的通胀。整个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达到5%。因为担心通胀进一步加速,房产市场更加过热,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最近纷纷提高利率。中国已经采取措施,控制房产市场过热。同时,中国的通胀仍较温和。但是,由于经济数据与老百姓切身感受差距较大,可能无法抵御加息的压力。通胀和资产泡沫是目前新兴经济体普遍担忧的问题。

  主流是通胀

  我的看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是通胀,而非通缩。由于担心出现通缩,发达经济体的央行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加剧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通胀将通过贸易、货币市场以及通胀预期,转而冲击发达经济体。

  目前,全球化趋势和各国政策失误相互影响。全球化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刺激政策的有效性。贸易及FDI占全球GDP总量的一半。国内刺激政策可以通过贸易流向别国。但是,需求增长引发的投资出现在何处更为重要。只要有需求,跨国公司在哪里投资都行。这就切断了刺激需求的政策和投资反应之间的地缘联系。投资对就业增长至为关键,惟有就业才能比刺激政策更好维持需求的增长。本质上,需求来自本地,但供给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关于刺激政策的陈旧假设不再成立的原因。

  上述分析对于小型开放经济体屡试不爽。典型的宏观经济教科书研究的是小型开放经济体和大型封闭经济体的极端案例。前者,刺激政策外流过多,完全失效。后者,刺激作用极少外流,因此最有效。真实世界的经济体介乎两者之间。

  跨国公司引领的全球化使得大型经济体的行为更像理论中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美联储或欧洲央行努力刺激经济增长时,实际上也在刺激全球经济增长。刺激政策会流向成本较低、银行系统健康的地方。如果相信这个道理,那么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目前的措施,是在加速新兴经济体产生通胀和资产泡沫,而非刺激本国经济增长。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储蓄及贷款危机上演过同一幕。美联储将利率削减为3%,帮助银行业复苏。低利率促使西方国家银行大量放贷给东南亚国家,导致后者的房产泡沫愈演愈烈。后来,美国收紧货币政策,资本被抽回,亚洲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当今的情形是规模更大,影响更广。新兴经济体的规模是发达经济体的2倍,贸易总量比当时的全球贸易总量翻了一番。投资和金融资本在全世界流通更加顺畅。我猜测,美联储目前的政策可能会导致全球经济扭曲。后果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比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得多的灾难。

  如今和上世纪90年代最大的差异在于,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对刺激政策的反应不同。尽管投入了数以万亿的美元刺激经济, 2009年中期之后的一年中,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大幅反弹,但是,发达经济体实际上并未出现就业增长。可以说,全球金融危机的后果吞噬了相当一块刺激政策本应具有的效果。目前,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热,这表明刺激政策在别处起作用了。

  刺激政策并未对症下药

  想要刺激政策作用于发达经济体,需要大幅提高新兴经济体的成本,高到跨国公司回到发达经济体,重新带来生产力的地步。但这不太可能。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工资是新兴经济体的10倍左右。新兴经济体的人口数为发达经济体的5倍。

  刺激政策更可能会随着通胀终结而停止。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大幅增加货币供给,并未导致通胀,原因有三:一、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这些国家的银行系统。在银行业完全恢复正常之前,它会减缓货币流通速度,相当于短期内收缩货币供给;二、需求疲软迫使供应商无法涨价;三、正如前文所述,跨国公司还是投资于新兴经济体。

  前两种因素是暂时的。当这两种因素消失时,很多人都说,各国央行会有时间在通胀到来之前回收货币。这种假设很大胆。注入全球经济的资金数额如此之大,想要资金回笼势比登天。也就是说,央行回天无术。

  如果两项因素仍然存在,通胀仍会通过新兴经济体发生。尽管全球经济和需求都受到了抑制,但是,石油价格目前仍突破了每桶80美元。这比2008 年危机时的低油价翻了一番以上。有人会说,涨价的原因是供应短缺。我很怀疑这种说法。通胀预期可能是关键推力。目前,产油国家不像以前那样愿意从地下开采石油,换成纸币。同等条件下,需要上调石油价格,才能够动员产油国家开采同样数量的石油。但货币政策越宽松,这一目标价格也水涨船高。

  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过热,劳动力成本随之上升。全球贸易的价值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支撑价格。有种说法是,大多数工厂的劳动力成本仅占最终成本的五分之一。但占最终成本一半以上的部件也是由其他工厂的劳动力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服务也存在显著的劳动力成本。新兴经济体出口货物的劳动力成本总和可能超过货物最终成本的三分之一。如果劳动力成本每年增长20%-30%,会成为严重的通胀诱因。

  就美国而言,如其制造业价格下滑,逐渐与中国的成本持平,那泡沫就会破灭。中国正进入工资增长期。中国商品的出口价格可能会上涨。因此,美国不会重蹈日本之覆辙。而且,美国拥有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因此美元疲软。美元不太可能会成为通缩之源。供应商以压缩利润空间为代价,削减成本,因此,会产生暂时性通缩,但不会长久。

  经济疲软并不意味着通缩。通胀最终还是货币现象。如果通胀从新兴经济体蔓延至发达经济体,通胀预期也可能成为诱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尽管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动者仍要求加薪,弥补通胀带来的损失。未来十年,如果美联储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工资-价格”交替上升在所难免。

  全球化的现实是,像欧洲、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会遭受低增长和高失业率双重打击。刺激经济并未对症下药。迷信刺激会导致刺激过量,首先将导致新兴经济体出现通胀,产生泡沫。随后,发达经济体也将步其后尘。错误的政策处方会将全球经济陷入不必要的震荡,或使其停滞发展,也可能在新兴经济体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伯南克先生,醒醒吧,别再对刺激政策执迷不悟。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6 20:14 , Processed in 0.01451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