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6-17
关于中国人的慈善问题,香港人有句话叫“捐款疲劳症”。因为港澳地区几乎每年都有还几次捐款运动。因为国内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有好几次。已经几十年了。不过,每年都是捐款少不了。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慈善的关系。只是因为香港人付得起捐得起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跟别的人一样慈善。这个看了汶川大地震以后的全国的慈善情况就很清楚。当然中国的慈善文化是“救急不救穷”。
当然国内慈善方面需要体制的改革。英国,美国,香港的体制是捐给“慈善机构,宗教机构,学校”的捐款都可以当作交税的额度。例如,一个人一年的税额是一亿的话,交给学校一亿的捐款以后就不要交税了。当然政府的税额是少了。都进去学校的建设那里去了。这些政府对买房的贷款也有优惠政策的。例如,每个月利息的付款是一万元的话,都可以从收入那里减掉。很多纳税的年轻人都利用这个优惠买房。
关于巴菲特慈善基金活动,美国,英国和香港的法律是富人死了以后他的财产的60%都要交给政府的,即遗产税。即巴菲特不组织自己的慈善基金的话,60%都是他的遗产税。所以他组织的富人的50%都捐出来的运动其实是对着政府干的好事。美国的富人捐不捐出来都得给政府60%。当然那些富人死以前好好组织遗产问题的话,就不用交出60%的遗产税给政府。巴菲特组织慈善基金也是一种办法。
我觉得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慈善就是搞得越来越好,为人民服务的越好就是最大的慈善。例如,目前雇佣一万个员工的话,以后发展成十万个员工的企业。十万个员工的话,发展成一百万员工的企业,服务质量更改善那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好的慈善途径。
关于私人大学和学校,北大本来就是私人大学。光复会的第一任会长北大之父蔡元培跟几位同志们一起组织的大学。他的思路是振兴中华首先需要人才的理念。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英国的鲁索等都是当时的北大老师。毛主席的丈人杨教授也是当时的老师。毛主席是通过杨教授找到图书馆的管理员的工作的。那些大人才们都后来变成真的振兴中华的栋梁。后来北大也变成国家的大学,慢慢失去了私人大学时代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精神。这方面也是市场经济的铁律,谁出钱得听谁的。
英美的大学的历史也差不多。牛津剑桥本来都是教会办的私人学校。复兴时期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天堂。可惜国家掌管以后都变成生产政客们和官僚们的天堂。英国的没落和那些大学的没落都是同步的。所以搞好高级私人大学和学校也是振兴一个国家的必经之路。当然那些很多洋垃圾跑到中国来扮什么高级学校的事情是目前要提防的地方。厦门的华侨大学是很出名的。质量也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