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568|回复: 0

[转贴] 欧洲危机应对举措令欧元渐成融资套利新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8 14: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投资者担心亚洲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欧元却出现了不寻常的走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欧洲应对危机的措施对欧元产生的影响。

一般来说,市场情绪不稳定时欧元会大幅下跌。早在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前,欧元就已被视为风险比美元更大的货币;市场还认为,不论是欧洲还是其他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都会导致欧元下跌。

但眼下,虽然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中国正不断出现实质性的经济减速迹象,但欧元走势却保持稳定,依然稳守在1.32美元上方。

分析师们表示,这是因为在希腊债务危机之后,欧元在外汇市场的作用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欧洲政策制定者采取的相关措施所产生的一种副作用,这些措施原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本地区经济和银行系统陷入困境。市场认为,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维持超低利率的时间将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更长,此外,为抑制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央行还向金融系统注入了数万亿欧元的低息资金。

低利率加上欧洲充裕的流动性,令欧元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套利工具,大有取代美元作为目前第一大融资套利货币地位的趋势。

在去年晚些时候欧债危机肆虐的黑暗日子里,欧元全线下滑,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对债务危机的担忧,同时也是因为投资者抛出欧元以买入新兴市场资产和与大宗商品有关的资产。

但此一时彼一时。分析师们表示,如今新兴市场经济体正不断遭受质疑,投资开始退出这类风险资产并重新买入欧元了。这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在市况不佳时,也可以买入欧元!


花旗集团(Citigroup)驻伦敦的外汇分析师Valentin Marinov表示,许多投资者利用欧洲央行过去数月采取货币宽松措施的机会,把欧元当作融资货币来买入澳元和新西兰元。

Marinov称,当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打击市场人气时,欧元的表现似乎完全符合融资货币的特点,即兑风险相关型货币大幅上涨;这种格局近期估计还会延续。

以往,投资者在买入澳元和新西兰元等大宗商品货币时,一般会选择美元和日圆作为融资货币,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弃这种选择。但欧元也在逐步成为投资者融资货币的一种选择。

霸菱资产管理(Baring Asset Management)的固定收益及外汇投资经理Dagmar Dvorak表示,美元和日圆将继续扮演融资货币的角色,但欧元无疑也在加入这一阵营。该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476亿美元。

她还称,目前欧洲利率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最大,这是投资者考虑用欧元作为融资货币的原因之一。

只有当欧洲央行考虑上调利率时,上述逻辑才会被打破,但目前几乎无人认为欧洲央行会加息。

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驻伦敦的外汇策略师Aditya Bagaria表示,短期内欧洲央行收紧政策或回笼流动性的风险极小,这意味着欧元仍可能继续充当顺手的融资工具。

在场外交易的外汇市场上,很难说那些廉价借来的欧元资金究竟流向了何处。不过据交易员的报告显示,有非常大的一部分流向了墨西哥比索(能够间接从美国经济复苏中受益的首选货币)或韩圆。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oyal Bank of Scotland)驻伦敦的外汇即期交易全球主管James Pearson表示,投资者希望投资新兴市场的相关产品,特别是亚洲和部分拉美地区,他们可以借入欧元、美元、英镑或瑞士法郎为此类交易融资。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较高的增长率也意味着,投资者投资这些市场的理由依然充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称,今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预计整体增长5.4%,远高于美国、日本、英国和欧元区等发达经济体1.2%的预期增幅。

虽然投资者因为担心新兴市场放缓而暂时推迟了对这些地区的投资,但在此类投资中,欧元仍是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融资货币选择。

全球最大债券基金管理公司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驻欧洲外汇业务主管Thomas Kressin表示,他们仍愿意使用欧元作为融资货币,但对总体风险持谨慎态度,所以最近并未大举卖出欧元并买入新兴市场货币。

Clare Connagha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19 19:14 , Processed in 0.01153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