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2195|回复: 0

邓小平时代:开放的国家与开放的社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7 16: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小平的开放,从广义上说并不仅意味着对国外的开放,引进知识、经验、技术和资本。还意味着对内的开放,即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把机构、组织、个人从僵化的环境、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激活社会发展的自身动力。

主笔/李伟


《邓小平时代》

1月18日,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著作《邓小平时代》由三联书店引进,在国内正式发行。这本书是对邓小平一生的完整回顾,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全景式描述。自201 1年发行英文版后,它便获奖不断,好评颇多。现在它终于回到了故事的发生地,与“邓小平时代”的亿万亲历者会面。

尽管邓小平去世已近16年,但他的影响力始终没有消退。中国新一代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随即考察了广东,重走了邓小平的南巡之路,表明了继续深入改革开放的决心。20年前邓小平南巡并发表“南方谈话”,这是他最后的政治谢幕,也是个人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最后推动。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仍走在邓小平所开辟的道路上。就像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所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今天的中国,仍然处在邓小平时代。所以,这部以邓小平时代为主题的书能够告诉读者中国的发展道路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我们所亲历的中国改革时代的昨天和今天。”

傅高义先生2000年退休后,开始准备本书的写作,历经10年才告完成。研究与写作的初衷,如他在前言中所说:“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做点儿什么最有益于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的发展呢?……亚洲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而对中国的现代历程造成最大影响的人是邓小平。此外,深入分析邓小平的人生和事业,可以揭示近年来塑造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

他在书中记述了那些“对理解今天的中国最为关键的问题”,包括1978年后中国转型的性质;究竟是哪些力量在推动这场变革,又是哪些力量在抵制这场变革。“上千万的中国人在这场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中扮演了角色,但处在所有变化中心的人物是邓小平。”傅高义运用大量档案资料,采访了众多历史当事人,用鲜活的笔法描绘了30多年前中国的那场历史巨变:如何发生?由谁主导?结果如何?

事实上,邓小平所拉开的这幕历史活剧今天还在上演。他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所以对邓小平的追问,已经超越了傅高义所说的“理解亚洲的发展”。尽管作者心目中的读者“首先是两方读者”,但它同样适合亿万中国读者。因为他们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也是“邓小平时代”的亲身经历者。尤其是对大部分中国年轻人来说,从出生起就处于“邓小平时代”中。阅读邓小平也是对当下中国的解读。


速度源于开放

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亨利,基辛格博士,在他的《论中国》中说:“只有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才能充分体会邓小平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经济长期高速增长。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时间里,中国GDP的增长率一直在10%左右。中国只用了32年时间就超越了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邓小平时代首先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

世界上有13个国家在连续2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保持了7%以上的GDP增长率。这种高速增长是十分罕见的。如果以7%的速度增长,GDP每十年翻一番,以10%的速度增长,GDP每七年翻一番。中国的增长率意味着在20一30年的时间里,收入水平提高了8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增长与发展独立委员会主席迈克尔,斯彭斯教授后来评论说:“在所有实现快速增长的案例中,中国是增长幅度最大的、增长速度最快的。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增长史无前例。”

发展速度,是邓小平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他衡量改革开放的主要指标。邓小平认识到,只有稳定快速的增长才能增强国力,大幅度削减贫困,增进社会的活力,并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曾对美国学者、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戴维·兰普顿说:“20世纪70年代,我父亲环顾周边,看到‘四小龙’(新加坡、韩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发展。它们每年增长百分之八到十,对中国保持着相当大的技术优势。如果我们想超过它们,恢复我们在本地区以至全世界的应有地位,中国必须比它们增长得还快。”

1984年,世界银行派遣以林重庚为团长,艾德里安,伍德为副团长的经济考察团,来中国进行考察。这是世界银行继1980年对中国进行第一次考察后的第二次考察。邓小平希望这个国际经济学家团队,能够对中国的发展速度进行一次客观的论证。

他对世界银行访华团表示, 中国刚刚决定启动一个发展规划,要在1980-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后来这个目标又发展为,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切实际,而邓小平最关心的问题是,要实现目标中国需要怎样的发展速度?是否可行?他既希望经济尽可能快速增长,又要避免“大跃进”的危险。所以他要听听外人的意见。

1985年题为《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选择》的报告提交给了政府,对翻两番的目标的可行性表示认可。

但世界银行的专家的态度既乐观又谨慎。他们计算发现,改革开放之初,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大概是中国的10倍,而且今后大概每年还将递增至少2%,也许3%,中国要茌2050年赶上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必须每年递增至少5.5%,也许6.5%。“这种高速增长,在其他国家尚属罕见。1960一1982年,除了几个盛产石油的小国以外,只有两个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人均收入每年递增率达5%,韩国每年递增6.6%,希腊每年递增5.2%。从全面来说,只有日本一个国家,毋庸置疑地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地位赶上了发达国家。”

那么,中国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秘密在哪里?迈克尔·斯彭斯教授的答案是“开放”,尤其是对外的经济、贸易、技术的开放。这使中国从一个世界边缘的国家,逐渐成为主流和中心。

斯彭斯教授专门解释说:“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全球经济的广泛合作。开放是必要的。开放能够带来两方面的益处,对于保持7%至10%的增长速度必不可少。”

这两方面的益处,就是中国充分利用了全球经济提供的“知识”和“需求”。在中国逐渐形成的开放的经济模式中,知识、技术、专业技能、管理经验被引入,“这种从外部引入的知识会导致一个经济体的生产潜力的快速提升”。此外,中国从“全球性的需求”中率先获得了增长的机会,重新参与国际分工,并维持了制造业的优势。“这种需求相对于早期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显得巨大而富有弹性。”

斯彭斯认为,纵观所有高速发展的案例,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它们得益于全球经济的不断开放。而开放策略,才是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石。

开放策略,使中国沉睡中的各种优势被陆续唤醒。尽管廉价的劳动力被认为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因素,但更深入的分析表明,由开放带来的知识扩展才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基础。开放带来「各种经验、技术与知识,同时降低了中国人的学习成本。早已存在的要素成本优势、显著降低的制度费用以及中国人力资本的迅速积储,共同成就了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就像斯彭斯所说的:“中国经济改革最让人印象深刻且重要的一点就是承认学习的重要性,而且学习和开放要结合起来……迄今为止,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最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这种开放不是表现为技术经济意义上的贸易流和资金流,而是表现在对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与之相伴的学习速度上。”

邓小平的反思

在中国领导人中,邓小平的最大特点就是“眼睛向外”,思想开放,有着强烈的国家竞争意识,强烈的发展差距感。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如何认识落后的原因?如何改变这一落后就要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些思考伴随了他晚期的政治生涯,当他在1977年复出后,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方法不断尝试,寻找破解难题的方法。

当时的邓小平不仅面对着一个极其贫困落后的中国,同时处于一个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世界中。在中国陷入混乱、停滞的十余年中,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黄金发展周期,人均GDP增长2.9%,中国虽然保持了平均水平,但是周边的日本、“亚洲四小龙”都大大高于平均增长率。

1870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的2.5%,1950年下降到1.8%,1973年下降到0.6%,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低点。这是闭关自守的最直接代价。195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5%,1957年上升到了5.5%,而后就出现了下降。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仍为4.5%,又回到了1950年的比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3-28 19:42 , Processed in 0.0119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