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3373|回复: 7

“公务员热”背后的改革命题(人民时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21 18:4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范正伟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21日   05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 b_20131021_1-05.htm

当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再动辄把“安全感”放在嘴边、想着在“铁饭碗”里寻求安稳,我们的社会才会活力奔涌

又到了考公务员的时间。报考时间过半,热度依然不减。即便录取比例“千里挑一”,但公务员依然是就业选择中的大热门。

年轻人为什么“热衷”考公务员?应当肯定,有的青年人怀揣理想、报效国家,有的毕业生愿意投身政府部门、服务社会大众,甚至还有中国传统社会里对“仕途”的认同感。也要看到,这种“公务员热”的背后,还有人看中的是其他,比如有人期盼“学而优则仕”,有人认为“找个稳定工作比什么都强”,有人畅想着“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

收入稳定、工作清闲、福利待遇好……对公务员的想象,究竟是事实还是迷思?言人人殊,但已经有一种围城效应:没进城的人想象着各种好处,刚进城的人却感慨落差太大,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多“油水”,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清闲。看似光鲜的职业外表下,经历着越来越大的考核、竞争、舆论压力,恐怕是许多新任公务员们的共同感受。

尽管上班炒股、玩游戏之类的消息仍会见诸报端,但公务员责任大、任务重,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为关键的是,少数人“只要有了权,就会有钱”的不良预期,随着民主政治的推进、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恐怕越来越不那么容易实现。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宣誓,对多名省部级高官的查处,都在说明,中央领导强调的“为官发财,应当两道”并非虚言。而一些人的那种忍一时清贫、等将来变现的设想,只会把公职生涯变成一次危险旅行。

事实上,争相竞考公务员中,有追求理想信念的价值取向,亦有各种实际利益的隐性期待。如果是为后者,那么“公务员热”就值得深思:是不是政府权力过大了,是不是隐性福利太多了?这正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改革方向,反对“四风”转作风,坚持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削权放权转变职能,让属于资本的回归市场,属于权力的回归法治。“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明确表态,必然对公务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推进,“铁饭碗”的打破也只是时间问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忽略了公务员的本来含义,而去追求高薪福利或权力快感,这条路在将来注定充满风险。不要相信一成不变,改革开放不过30多年,其间的进步变化有多少?也不必迷恋“铁饭碗”,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处吃一辈子的饭,而是在处处都有饭吃。

也要看到,眼下的“公务员热”虽然有些盲从,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现实逻辑。正如论者指出的,青年报考公务员未必是寻求安逸,而是一种寻求社会保障的“恐慌性”报考;未必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规划,更多考虑的是社会保障和社会认可度。就此而言,如果社会保障能够早日均等化,让人们不再因为身份而焦虑;如果就业创业环境能够更加优化,让人们对市场竞争有更多信心,“公务员热”才会真正降温。

在这个意义上,对“公务员热”的关注与反思,本身就是一个改革命题。当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再动辄把“安全感”放在嘴边、想着在“铁饭碗”里寻求安稳,我们的社会才会活力奔涌;当我们中的优秀人才,除了一部分人做公务员,更多的人选择在市场竞争中创造财富,这或许是人们对职业和事业理想的一种正常的认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3-10-23 07: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务员热和地产热,其实是一个稳定社会的衍生品之一。在动荡的社会,当公务员,买房子是愚蠢的投资之一。当然谈不上什么热。例如,长期比较稳定的英美日也差不多。素质高的公务员都是那些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和东大早稻田的高材生的天下。稳定的社会的铁饭碗和高福利是主要原因。当政客最多是第二选择。搞生意和投资和科研的风险大。所以很多都不是很愿意冒这个险。可惜这些冒险家才是推动社会的科技和生产力进步的一群人。

当然有才华的都去当公务员是汉文化的古老的传统之一。社会开始稳定了再一次发挥古老的文化传统毫不稀奇。可是这也是为了以后的衰落铺路的一个社会的进化周期的现象而已。也可以说富不过三代和朝代不过三百年的进化过程的一个衍生品。英美日也是差不多的现象。太阳底下没有任何新鲜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8: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midas 发表于 2013-10-23 07:59
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务员热和地产热,其实是一个稳定社会的衍生品之一。在动荡的社会,当公务员,买房子是 ...

谢谢老师的指教。
当今公务员的工资其实很低的,至少在广西,正当的公务员收入,一个厅长的工资收入,连小学没毕业的出租车司机收入都不如。这样的现象,其实比比皆是。

一些关键部门的职位,虽然工资低,却很多人去参与。包括很多富豪的子女都参与。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就是看中的是公务员的权利。
同样发包一个工程,给A和给B都是一样的。选择A或选择B,这个选择权就在公务员的手上。
虽然工资收入很低,但他却有选择权。选择权的背后,就是巨额的赢家和输家。

重庆的雷政富虽然是清廉的,他的确没有贪污。但是,只要他当第一把手的地方,他弟弟的公司全部承包了市政工程,从默默无闻,到亿万富豪,都是伴随着雷政富升迁而发展。雷政富下台了,他弟弟的公司立即撤离。

同样的重庆的季市长,他或许是清廉的,但是他却利用手中的权利,大拆南京,并将工程发包给跟他一起南京的公司。
薄熙来或许没有贪污多少钱,但是他却可以随意拍板将亿万工程发包给大连实德的徐明。

这个才是考公务员热背后的经济因素。

同样的道理,海外大公司热衷聘用中国官员的子女,以及纽约市长BLOOMBERG,一分钱都不要,免费为纽约市民服务,其中的背后,一定是看重了政治官员的手中的权利,这个权利的重要性是体现在工资薪水以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3 09: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平气和 发表于 2013-10-23 08:41
谢谢老师的指教。
当今公务员的工资其实很低的,至少在广西,正当的公务员收入,一个厅长的工资收入,连 ...

谢谢花兄。

应该是“权力”而非“权利”,后者是一个法律概念。


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你在一处吃一辈子的饭,而是在处处都有饭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15: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考20年报考人数涨344倍
从1994年4400人增至2014年152万人,报考人数连续6年突破百万;竞争比例涨近8倍

2013年11月07日  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11/07/content_476317.htm



新京报讯 2014年国考本月进入倒计时,报名确认今日结束,笔试将于23日进行。新京报记者统计,这场被称作“中国第一考”的考试,报名人数已由1994年的4400人,增至此次的152万人,20年间涨了344倍。竞争比例也由1994年的9∶1,提高至2014年的77∶1。

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确立及完善,国考从无到有,从早期的几百个岗位小范围试点,到近年每年招录1万个职位左右;报名人数也从最初的数千,稳定为连续6年突破百万。

国考热始于2003年

“经过20年的实践与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符合国情、适应发展阶段、体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的中国特色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说。

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并组织了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数据显示,当年的国考提供了30余个国家机关的490个名额,最终4400人正式报考,相当于9个人争考一个职位。

全民国考的热度自2003年开始显现。2002年报名人数为6万余人,2003年猛增到12万余人。那一年,正是高校扩招后首批毕业生的就业之年。2006年共有54万人报考,当年原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一名负责人概括称“中央和国家机关招考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的格局”,报考者多数是应届毕业生。

自2007年至2010年,报名人数一路飙升,从74万一路上升到2010年审核通过人数144.3万。随后,经历了2011年141.5万和2012年130万的小幅下降之后,2013年又首次突破了150万。

本月,2014年国考已进入倒计时。至报名截止时,超152万报名人员通过资格审核。这意味着,这场“中国第一考”的报考人数比20年前涨了344倍。

2014年招录19538人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确立及完善,每年的招录职位、人数也总体呈现扩大之势。2003年,招录人数为5475人;2006年破万,达到10282人;2013年最多,为20879人。

竞争比例也是水涨船高。今年,全国69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与之相应地,2014年国考竞争比例也达到了77∶1。数据显示,国考竞争比例自2001年一路攀升至2011年,从报名人数和实招人数来看,2001年不足10∶1,2011年则达到了92.5∶1。

2012年,招录职位和人数略有扩大,报名审核通过人数减少了11.5万人,竞争比例也随之下降到72∶1。2013年,招录职位增加了2000余个,也使得报名审核通过人数“水涨船高”,首次突破了150万人,竞争比例仍为72∶1。

2014年招录11729个职位、人数达19538人,比2013年的12927个职位、20879人有所下降。不过,由于审核通过人数超过了去年的150万人,因此报名考录比超过了去年、前年的水平,达到了近3年的新高。这也意味着,国考自2012年略有降温之后,2014年再度升温。和20年前相比,国考竞争比例涨了近8倍。

焦点1

笔试题目

命题愈发注重实际操作性

中公教育机构首席公务员考试研究与辅导专家李永新,是最早涉足公务员考试培训辅导领域的人士之一。

据其介绍,原来考察的知识层面多一些,慢慢地,命题开始转向能力层面。比如早期行政能力测试中,比较侧重纯数学、纯逻辑的考察;而近年命题会出现对观点的赞同或否定等,相当于对考生的理解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2000年起,第一次在行政能力测试之外增加了申论的考察,“申论主题的选择基本都结合了大政方针。”李永新表示,考察的形式也愈发注重实操性,与政府机关实务更加贴近。

“原来基本上是议论文范畴。”他表示,随着命题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申论试题已不再是简单的议论文,而是逐步转为实用公文,比如写通知、编者按等;再后来,试题还会考察考生对某个身份的界定和把握,比如限定考生是某部门的某职位工作人员,如何在某个特定情境下草拟一份公文。

焦点2

职位热度

中央部委海关国税最火

近4年来的最热职位诞生于2013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南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招录1人,吸引了9411人报考,堪称“万里挑一”。此外,2011年,“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技能与科技处主任科员”的竞争比例也达到4961∶1;2012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的竞争比例为3992∶1。

不过,李永新表示,实际上很多看似很火的职位只是“虚热”,这些职位受到的青睐并非体现考生的自主选择,而是职位本身的要求比较宽松,限制较少,更多考生符合报考要求。

他分析,从近年来看,考生对于职位的倾向性没有太明显的变化,比较受考生青睐的部门包括中组部、中宣部等中央部委,“每年中央部委的竞争比都远超过平均数。”此外,像海关、国税等和审批相关的部门比较火,竞争比较高,“再有就是一些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

焦点3

报考人群

社会在职人员不断加入“大军”

新一期培训班开班时,有公考培训机构的教师注意到,参加培训的考生中应届生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社会在职人员比例上升,一些上档次的轿车悄然停在教室外边。

据李永新介绍,由于国考将报考人员年龄限定为18至35周岁,因此从年龄结构上看,数年没有明显变化,22至28岁是历年参加考试的“生力军”。不过总体而言,应届生的比例不断在下降。

以参加中公教育公考培训人员的身份看,2002年、2003年时绝大部分是应届生,占80%;2007年这一比例下降到70%。近两年间,应届生的比重进一步下滑到60%。

李永新说,今年公考培训人员中只有58%是应届毕业生,另外42%是社会在职人员,这一比例也折射了国考参考群体的身份变化。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招录政策的调整,比如近年越发注重对基层经历的要求。另外,也同更多社会在职人员初次就业不理想、希望再择业、并将公务员列入备选相关。

■ 追访

公务员考试为何越来越热?

“近年来国考的热度,主要同就业难、经济发展形势有关。”李永新表示,未来几年国考仍会维持在一定的热度范围内。

尹蔚民曾这样解释“公务员热”的原因:首先是长期以来公务员报考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家都相信这个制度;其次,统一招考,客观上形成了报考人员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的状况;再次,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不少行业竞争激烈,而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

尹蔚民指出,对于“千人报考一个职位”的现象,是由于职位比较有吸引力、招录条件比较宽松、报名时有一定盲目性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有一部分职位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按照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一共有37个招录职位的报名比例超过1000∶1,最热的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招录2人,最终有14384人报名,竞争比为7192∶1。同时,有106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国家公务员局表示,这些职位大多数为艰苦边远地区职位或特殊专业职位。

■ 对话

“人才挤官场对社会创新不利”

新京报:你如何看待公务员热?

竹立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今年国考的热度又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究其原因,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本,官员特权也为这种官本位思想带来了进一步影响。另外,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职业的稳固程度也高于其他行业。

新京报:不过也能看出公务员热是渐起的,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并不明显。

竹立家:我们这一代人是上世纪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当时就没有“公务员热”的问题。我们这一代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科研、教育机构。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不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权力对市场的介入加深,官本位思想又出现了回潮,催生了公务员热。

新京报:你认为这是一种健康的现象吗?

竹立家: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高端人才都去当官,成为风气,对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是没有好处的。

新京报:诺奖获得者埃德蒙菲尔普斯说,年轻人挤做公务员,是浪费教育成本。

竹立家:是的。公务员实际是这样一种职业,它需要依法行政,强调程序性,对创造性是一种约束,而像企业、科研、经营这些领域都是强调创新性的。人才挤官场,对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活力是不利的。

■ 讲述·三代人的国考故事

报纸发公告 部委门口张大榜

时间:1991年 人物:“50后”公务员 背景:各大部委开始试点考试录用公务员

“你为什么选择农业部?”“我了解农村,我在郊区工作过很多年。”已临近退休的“50后”农业部公务员刘辉(化名)还清晰地记得发生在22年前、他接受农业部招录补充工作人员面试时的对话。

1989年,中组部、人事部下发的《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称,按照机构改革和干部结构调整的原则要求,县及县以上各级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必须先在行政机关内部调整,确实解决不了的,需要通过考试补充,以把好“进口关”。随后,考试录用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的形式开始在各大部委试点。

1991年5月,38岁的教师刘辉刚从京郊一所学校辞职,他从报纸上看到了各部委招录补充工作人员的职位公告。刘辉记得,当时考入部委要闯三道关,首先是接受统一笔试,“就是普通的数学题、知识考察题目。”

统一笔试结束后,各部委还要给通过者自行出题,进行第二轮针对性更强的笔试,刘辉参加的农业部笔试就考了几道和农村政策相关的题目。随后是面试,刘辉当时是“面试关”中年龄最大的一名。三道关闯过后,刘辉按照通知的时间来到农业部的门口,在贴出的一张大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当年考公务员图的不是待遇,就是为了事业上能有所发展。”刘辉回忆,他成为公务员后,工资待遇只有每月1000元,没什么其他福利。由于家远,他住过地下室,住过招待所,后来住进了单位的集体宿舍,6个人挤三居室。曾和他一起住过宿舍的室友中,不少人已成了局级官员。

全班集体“裸考” 当时流行去外企

时间:1999年 人物:“70后”创业者 背景: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已建立,但国考尚未成为“热考”

1994年6月,原人事部下发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这被认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199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建设部等30余个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开始招考公务员,以此带动全国。此后,国考一套程序经过摸索,基本确立。

“以前非常好考,所有人都是裸考上阵。”据1999年毕业于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的李林(化名)介绍,由于专业设置的特点,毕业当年他们全班52名同学都参加了公务员考试。

李林记得,大家也没上什么培训班,全是无准备状态上阵,靠平日的知识储备答题。但很多人最终都没有选择当公务员。李林说,当时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是多元的,像国企、外企、出国、考研等,都排在公务员之前。

据了解,2001年的考录比为9.63∶1,2002年至2004年虽然有所提高,但都是十几人中取一人,并未热得烫手。李林说,当年的大学生不存在“千军万马挤国考”的现象,参加国考的主要还是一些学生干部。

“不经历国考 人生不完整”

时间:今年 人物:“90后”大学生 背景:国考已成为很多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首选

就在半个多月前,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生小程到国家公务员局网站上下载了一张庞大的表格,表头的一行字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4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试试看,碰运气,就当多一个机会。”小程这样解释自己报名参加2014年国考的态度。她说,如今同学之间流传着一句话,没考过公务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记者从部分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获悉,近年,参加培训的报考人员数量增加了数十倍。中公教育表示,2006年报名培训的考生不足1万人,而近两年每年达到了三四十万,其中不少考生都是反复参加考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6: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金饭碗”美国成“冷饭”:美公务员占比创新低

2014年03月11日  来源:华尔街见闻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229



古人早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说法。公务员是时下中国千军万马竞逐的“金饭碗”,而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的公务员就业比例却跌入了本世纪最低谷,全球两大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几天前,也就是上周五公布今年2月美国非农报告后,《纽约时报》的首席金融记者Floyd Norris特别提到,就业远超预期的2月报告还有个遗憾之处:美国的公务员人数仅占全国就业者总人数的15.9%,这是2001年以来最低比例。

和五年前相比,美国的公务员队伍减少了将近100万人。更严重的是,在政府用工减少的同时,美国国内还有数百万有能力找到工作的失业在家。

不过,Norris还看到了一线希望,他预计这种公共部门就业下滑的势头可能要走到尽头。今年2月,美国政府用工增长1.3万人,比去年3月少9000人。

所以,Norris预计,可能这个月美国公务员人数就会出现同比增长。

西半球美国的专家还在为国内公务员越来越少担心,东半球中国的公务员热已经迈上新台阶。

今天的《中国经营报》报道称,“中国第一考”——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由1994年的4400人增至2014年的152万人,20年间涨了344倍。录取比例也由1994年的9∶1,提高至2014年的77∶1。

耐人寻味的是,今年2月,《光明日报》刊发一篇名为《关于公务员工资的10个问题》的文章,以十个问题的形式为广大公务员“抱不平”,文章主要提出以下十个观点:

1、过去10年公务员工资没涨过,从2003到2013,公务员工资原地踏步。

2、公务员热高烧不退跟公务员工资关系不大。

3、公务员没有“隐性福利”。

4、一些外企、央企甚至私企不仅职工工资较高,而且有业绩提成,年终奖几万元、几十万元。公务员则是死工资,没有年终奖。

5、退休金高的公务员相当有限。

6、公务员的住房福利早已取消。

7、公务员从事复杂工作,工资理应比农民工高。

8、公务员是“整个社会创造经济价值的必要保障”。

9、“很多政府部门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公务员加班加点还没有加班费的情况普遍存在”。

10、大多数公务员是“优秀人才甚至是拔尖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1 17: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fugue 发表于 2014-3-11 16:56
中国“金饭碗”美国成“冷饭”:美公务员占比创新低

2014年03月11日  来源:华尔街见闻

看样子为公务员涨工资做舆论效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2: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12 03:28 , Processed in 0.01557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