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投资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Midas上证50ETF+商品期权+期货+股票现货指导服务网站公众微信平台
查看: 1786|回复: 2

[数据资料] 商品牛市下CPI的另类解读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7 23: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1%,这是近11年来的月度新高。中国是否已开始进入“高通胀”时期?这是当前投资者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  CPI是衡量通胀的关键指标
  高通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了突出描述其严重性,基于以下考虑,分析所选用的指标是消费者价格指数,即总体性的、没有经过季节性调整的CPI。
  有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此后两者所处的高度有了明显不同,CPI的变化更富有代表性和前瞻性。世界各国央行的决策中在考虑通胀因素时,普遍更看重CPI。在实际货币政策方面,当PPI的升值看起来还不太显著,而CPI的升值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时,央行的选择多以加息为主。可靠性和时间性的矛盾,是实际决策和投资中经常面临的选择难题之一。当通胀的严重性显著增加时,有必要突出其变化的趋势性。
  如果说CPI和PPI的选择,是决定是否加息,那么CPI和核心CPI的再选择,则是决定加息的大小。在实际投资中,除非是直接投资债券,否则应该排除多余的、可能给判断通胀主要变化方向带来不必要干扰的相关因素。而且在1913年以前,美国没有对核心CPI进行过统计,而CPI的考察时间则始于1871年。
  对于CPI,又分为非季节性调整(第一次统计公布的初值)和季节性调整(第二次统计公布的修正值)两种。对于季节性因素带来的干扰,可以用时间平均的方法来加以消除。CPI的上升过程和严重程度是考察的重点,相关定义有:月率(%)、当月月值较上月的百分增加率(环比)、年均率(%)、当年12个月月率的算术平均。
  高通胀是商品牛市的必然产物
  对于130多年来美国CPI的变化过程,结合1900年—1920年、1933年—1953年和1971年—1980年的前三次商品大牛市,可以看出:1871年—1920年,年均率大于0.5的情况共出现过11次,其中4次出现在1871年—1899年,7次出现在1900年—1920年;1921年—1953年,年均率大于0.4的情况共出现过6次,全部出现在1933年—1953年;1954年—1980年,年均率大于0.5的情况共出现过7次,其中1次出现在1954年—1970年,其余6次出现在1971年—1980年。此外还发现,CPI年均率5年均值第一次出现连续6年的上升,发生在1915年—1920年,第一次出现连续8年的上升,发生在1941年—1948年,第一次出现连续17年的上升,发生在1965年—1981年。
  CPI年均率高值出现的主要集中度和持续上升发生的时间,均处于商品牛市期间,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因此可以认为,严重通胀是商品牛市的必然产物。
  前三次商品牛市中的CPI变化特征
  1900年—1920年:CPI年均率的前7年均值为0.16,最高不超过0.50;中间7年的均值是0.14,呈下降状;后7年的均值是0.80,显著提高。同时在1916年—1919年期间,CPI年均率连续4年保持在1.00之上,而在之前1871年—1899年近30年的时间里,超过1.00的情况只有2次,分别是1879年和1899年。由此可以判断,通胀水平呈逐渐抬高之势。
  1933年—1953年:CPI年均率的前7年均值是0.08,最高不超过0.25;中间7年的均值是0.52,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在1946年达到1.41这样一个高值;后7年的均值是0.27。整体来看,通胀水平呈两头小、中间大且后期比前期大的特征。
  1971年—1980年:CPI年均率的前3年均值是0.42,起点比较高;中间4年的均值是0.62,继续上升,1974年为0.95,接近1.00;后3年的均值接近1.00,为0.92,上升加剧。当时美国面临的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通胀,CPI年均率在这10年间的均值为0.65,远远高于之前两次商品牛市时期的水平(0.37、0.29),而且其5年均值已连续10年上升。
  在这三次商品牛市期间,CPI年均率的具体变化过程不尽相同,但较之前长期的历史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最终表明严重通胀来临。同时,在这个有反复而总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的过程中,CPI年均率都发生过一次看似短暂的“跳跃”,如1909年的0.84、1941年的0.79和1974年的0.97。也就是说,当CPI年均率在长期、缓慢的上升过程中发生第一次显著升高后,又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看起来似乎是高通胀下降甚至消失了,但实际上是严重通胀马上就要来临。所以,CPI年均率的这种“跳跃”,是衡量通胀总体变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信号。
当前美国CPI:被延缓了的高通胀
  2002年,整体商品价格(CRB指数)开始持续上升,商品市场由此步入历史上的新一轮牛市,至2007年连续6年上涨,涨幅超过250%。2002年—2007年,美国CPI年均率分别是0.2、0.16、0.27、0.28、0.21和0.33,距离0.4以上的历史高值区域还有一定距离。这说明,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美国经济增长对严重通胀的抵抗能力较以往增强了。
  当然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应该引起重视:70年代,正是由于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轮通胀周期,催生了如原油这样的商品期货市场,随后,1972年外汇期货、1975年利率期货和1982年股指期货分别诞生,人们有了相对于政府干预对经济伤害更小、更有效的市场工具。自此,各类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品工具被逐渐广泛使用。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分别有超过92%、85%、25%和12%的公司运用衍生品工具来管理利率、外汇、商品和股票的价格风险。因此,在这6年的商品牛市中,即使原油这种最重要的工业原料的价格上涨超过8倍,实体经济所受到的、以及再传导到金融市场上的损害,都较以往的商品牛市低了很多。终端消费的汽油价格涨幅远小于原油价格涨幅,就是这种效应的一个典型体现。
  但是,衍生品工具所规避的价格风险,仅仅是指价格的当前风险,并不能彻底消除价格的长期风险。以商品期货为例,在原油价格从10—40—80美元的上升过程中,在40美元时,成品油加工企业通过套保操作,可以提前锁定今后一段时间的实际购买价,以减少损失。但是,再完美的套保措施也不可能让企业再买到10美元的低价油,所以,汽油价格的涨幅虽然相对小了,但在整个原油价格的上升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在提高。随着原油价格的进一步走高,最终必然导致汽油价格涨幅扩大、消费减少,成品油加工企业的损失也必将有所增加。相同道理,股票、外汇、利率等金融市场也面临同样的状况。也就是说,衍生品工具对整体经济的避险功能是有限的。
  因此,虽然当前美国CPI的年均率还不算过高,但在商品牛市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美国所面临的全面、持续、严重的通胀最终还是无法避免。
  成就全球共享 风险全球分担
  2007年7月,当国内CPI同比上涨近年来首次超过5%时,人们对其上涨的持续性还抱有一定的怀疑,因为当时核心CPI和PPI并不高。到了2008年1月,相继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CPI的2007年年均率为1991年以来的最大,16年来第一次大于0.3,并是最接近0.4以上历史高值区域的一个年度,美国CPI变化的多个特征表明其通胀的长期上升潜力开始体现。欧元区2007年的CPI年率上升3.1%,刷新纪录高点,连续第4次高于欧洲央行目标水平2%。与此同时,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CPI也继续保持高位。在全球化时代,经济成就全球共享,高通胀的风险也应全球分担,中国很难置身事外,所以,对于国内CPI的长期上升潜力,要从全局和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笑桑
发表于 2008-2-29 07: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通胀是商品牛市的必然产物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9 13: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说倒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4-5-18 00:10 , Processed in 0.0118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