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道具 举报
我个人觉得现在中国的佛教,对信徒而言变成了一种消费,对庙堂而言变成了一种敛财的手段。虽然我也信佛教, ... nanandbao 发表于 2012-1-5 23:14
任何宗教都是人写出来的东西。本来的目的都是为了教化民众,为了稳定社会的团结和和睦,教人家做好人 ... midas 发表于 2012-1-6 08:32
释迦牟尼之前,古印度的宗教也是很多的,也有很多是修行很深功底的,比如禅坐,并不是释迦牟尼发明的,是其 ... zhoudan 发表于 2012-1-6 11:18
【汉传佛教的「另类性」】 ◆首先,我们看佛教在汉地的早期发展: 【初入】两晋南北朝以前,佛教在汉地基本没有被世人所认识,也很少被人提及。 【格义】两晋南北朝时的佛教,属于格义佛教,即以道解佛时期,因为很多佛教的概念,找不到直接对应的中文词汇,所以,在理解上,往往是以道家的名词概念的意思套在被翻译的佛经上,这种“格义”对后世世俗理解佛教义理的负面影响极大。 ◆三大贡献人物: 【鸠摩罗什大师】 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不同,南传与藏传,是直接来源于印度。而汉传佛教多是转道于当时的大食及其他西域各国而来,早期来汉地传法的僧人,很少有印度人,例如康僧会、康僧凯等即是康居国僧人,汉传佛教早期佛经也多是经过中间传法国转译的佛经,所以经中很多内容译文不确,例如“弥勒”、“观音”都是错译,以至于南北朝时,出现了因为“观音”之名的比较大的争论。而南传佛教则直接以巴利语传法,基本没有进行文字转换工作,而藏地的翻译则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甚至对翻译的每个用词都要严格规定,凡可能导致传统用词理解,而造成对经论内容误读的,甚至可能创造新的词汇加以应用,在藏地,个人译经甚至是要杀头的,翻译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得到了保证。 鸠摩罗什大师的主要贡献是:在翻译经论时,为避免出现以中国传统的词汇,导致对经论内容的误读,而创造了大量的新的词汇,这不得不使读者,在一片空白的前提下,重新对经论中的词汇概念的意思进行从头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鸠摩罗什大师是第一个把汉传佛教,从“以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套解佛教方式”拉回到了“用佛教思维自己原有的内容理解佛教经论”。中国人用佛教名词原有的意思理解佛教内容的时期,应该说,是从但鸠摩罗什大师在译经时,有从鸠摩罗什大师真正开始的。 【智顗大师】 汉传佛教早期传入时,是各派一并传入,在印度的当时,佛教派别间的观点分歧,在当时的中国是不知道的,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来观察,两个理论都是佛教,但内容有矛盾,是一种不应该的事情,但在印度这很正常。所以,中国人用自己的传统思维,认定这种矛盾一个有个合理的解释,最终达到矛盾双方同时成立,但又不会受矛盾对立的影响。举个例子:空性在二谛解说中,胜义谛无任何承许,世俗谛可以假立实有。两者是分说的,但在中国,并没有这种分说的思维,要么同时成立,要么同时不成立。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以后的汉传佛教界的主要方向,便是对佛教分歧理论的圆融。这种大规模的圆融工作在印度佛教界可能会感觉不可理解,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是很天经地义的。天台宗就是在这种圆融工作中出现的第一个汉传佛教自己的宗派。 有很多人认为圆融理论是正确而高明的,有人也认为这脱离了印度佛教的传统;这种好与坏,高与低的判断没有意义。印度人通过辩论来破掉对立观点,中国人通过圆融来混合对立观点,是基于两种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好与坏、高与低的区别。中国汉传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在圆融上是成功的,这也为汉传佛教在没有政治介入的情况下,在社会各阶层的信仰中,保持高度稳定与持久奠定了异常扎实的前提。不管对智者大师及天台宗的理论的判断如何,其在汉传佛教发展上的贡献之大要,可以远远弥补其任何可能的不足。更何况天台宗的圆融理论是非常精辟而准确的,既没有丝毫脱离佛陀本旨,又达到了圆满解释不同分歧,同时又能在同一层面同时处理与表述各宗派核心的目的。 【玄奘大师】 汉传佛教早期传入时,主要是大乘早期思想及小乘的有部思想,印度佛教始终没有全面进入汉地,甚至没有一个宗派全面进入汉地,所以汉传佛教基本是在各宗派都涉及一些,但又没有深入到核心与全面的情况下,自己探索着发展起来的。很多完整的宗派内容,因为经论不全,内容不完整,不得不导致汉地自己去通过修证与思维补充全面。而恰是因为这部分自己理解的内容分歧,导致了对不同经论的理解不同与混乱。由于这种混乱,再加上很多佛经转译自非印度文献,唐初出现了向印度本土求法高潮,其中三藏法师玄奘大师的西行对汉传佛教的贡献尤其突出。但玄奘大师求法,恰是唯识理论在印度佛教中盛行的时期,而唯识理论并没有始终成为印度佛教的核心主体理论,所以,玄奘大师求学而带回的内容,相对于当时的佛教唯识理论,是比较全面的,但相对于当时印度佛教的整体理论,则过于偏重于一个非长期主流的一宗一派,虽然其带回的经论原典也有其他宗派内容,但基本没有翻译,在后来的会昌法难中,也全部散佚。 另外,玄奘大师所引入的印度佛教原典的内容,也并没有被汉地所完全接受,其中尤其以唯识的基础因明,在汉地几乎无人问津。中国人很不喜欢,也不擅长严谨而细密的逻辑思维,再加上会昌法难以后,更无人传承因明,以至于后学者甚至都没有听到过唯识的基础“因明”这个词。 但不管怎么说,玄奘大师开创了从佛教的原始发源地,直接大规模学习佛教的实例,此前与此后,这样的大规模的直接向印度求法及原典的翻译,在汉地是没有的。 ◆重要转折点【会昌法难】 从鸠摩罗什大师到唐武宗会昌法难,一共三百年左右,整个汉地佛教,真正以佛教的概念、思维方式理解佛教内容的时代,也仅仅这三百年左右。 会昌法难,几乎导致汉传佛教经论与僧人荡然无存,到宋代,大量的经论需要从日本倒着回传,由于理论上已经不完善,中间又有一段缺少对佛教理解的僧人,所以,汉传佛教界不得不重新回到两晋南北朝的“格义”方式,不足的及不能理解的,只能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补充,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儒释合流现象,元清两朝,力压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明末虽然出现了藕益大师等人,但也是昙花一现。汉传佛教始终没有恢复会昌以前的情况。 会昌法难到底导致了汉传佛教什么变化—— 1、直观的似是而非,代替了严谨的逻辑性:会昌以前的佛教主要仍遵循着印度佛教的理解方式,对某个问题的证明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性,而会昌以后的佛教,开始以所谓“不修是修”、“生活无处不禅定”一类的似是而非的直观抽象作为理解佛教的主体方式。这种思维主体在印度佛教中是没有的,甚至是非常受排斥的。 2、三教合一:佛教原来的理论,与儒、道是完全对立的,格义佛教时期,虽然道与佛的矛盾没有显现太多,便佛门的离世修行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分歧极大,甚至演变出了一些高僧直接反对儒家思想介入佛门,而在帝王面前险受杀戮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宋代出现变化,宋代佛教经过一次全面在汉地毁灭殆尽,恢复起来,一无理论,二无传人;理解佛教理论上,大批儒生介入,导致儒家思想渗入汉传佛教,而宋代道、佛间的分歧开始显现比以前明显。此后,民间始终分不清三家思想的区别,再加上雍正下旨三教合一,从此政府介入加民间不懂,真正导致了后世所谓三教合一无有分别的误导。 3、中国特色的佛教:会昌法难导致的结果是在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区,佛教在中国几乎彻底毁失殆尽数年。会昌以后,汉传佛教与其说是恢复,不如说是发明,因为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上,重新建立一个只知道名称的一个文化体系。两个最简单的的例子——净土宗念佛,在会昌以前都是要定中念佛的,而会昌以后提出什么时候念都可以的新理论。禅宗在会昌以前,是要以理论为扎实的基础,以禅定为修行方式的宗派,会昌以后,出现了所谓完全脱离文字,甚至没有打坐,纯搞玄之又玄的“是此非此”的似是而非一类的文字游戏式的禅宗。 ◆恢复艰难 近代汉传佛教高僧们力图恢复,但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有: 1、经论不全:我们以汉传大藏经与其他大藏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汉地所传大藏最全为《龙藏》,比日本版的《大正藏》稍少一些,大致一千多函,仅是藏文大藏的六分之一。具体到类别上,也可见一斑:因明论典,汉地仅由玄奘大师译出两部,宋代虽又有《释量》译出,但后来因无人过问而流失不存,藏文大藏中仅依印度原典所译即有八十余部,还不包括注释及藏地高僧自著本。 2、修学制度不规范:汉地修行与印度、藏地等佛教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地区的修行是制度性的,而汉地是具体体个人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考虑是否正确,自己感觉正确即可。这有点象专业学习班与业余爱好者的区别。 3、“格义”严重:通俗的说,就是用自己传统的思维习惯,硬套在经论理解上,曲解佛教理论。 4、人才不足:经过会昌法难以后,汉传佛教始终没有恢复,清末民初虽然因为国际文化交流,很多高僧已经看出这种情况,并努力致力于恢复汉传佛教,但起步未半,就遇到建国初十年的动乱,再一次几乎从根上彻底使汉传佛教消亡,现在汉传佛教高僧在内地,几乎是零星难见,目前汉传的主体,基本都在台湾佛教界,内地的真正懂佛教,并从事佛教宣讲的人几乎没有。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
转帖一高人的研究: M9999 发表于 2012-1-6 12:36
【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佛教,三者的区别引看印度文化思想的内容总述】 首先说明一下,奥修的思想是有可讨论之处的,但其所讲的宗教及自己的身份,是另一回事。 我们先从来源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其来源是商羯罗的吠檀多思想,属于印度教派 ·奥修——————耆那教思想 ·佛教——————佛陀思想 虽然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都声称过自己的思想与佛教没有差异性,但实际上,这三者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三种差异巨大的思想。 【印度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了解印度文化,首先是承认轮回,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套,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人会轮回?怎么证明人会轮回?等等问题。 在印度,这些不需要问,轮回就是存在的,不需要理由,全民都相信,从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代一代的传下的教育,就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没有人为些进行论证,也不需要提出怀疑,就象中国人总讲“天道无常、法网恢恢”一样,谁也没想过要证明道是什么,怎么回事。 印度的哲学是以宗教面貌出现的,印度没有哲学,只有宗教,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你不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就象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如果没有哲学内容,它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一样。这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数千年来的习惯思维模式。 印度的所有思想,最终的目的几乎无例的都是指向同一个——解决轮回问题。这是印度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在表现上最明显的差异。一种不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思想,在印度,与废品没有区别。 西方人看重科学,中国人看重思辩,这是取得自己思想的方法的主要内容。印度人的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主干是——瑜伽,正是这种方法,导致了印度文化的思想结论与论证方法,与西方及中国的差异分歧。例如:无论科学证明了原子是什么,那不属于真实的,只有在瑜伽的禅定中,本人亲自看到了原子的状态,那才属于真实内容。瑜伽不是催眠术,没有深入到修行者内部及自己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人,是不能理解瑜伽或禅定是什么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此类人对瑜伽与禅定的解释,与废纸无异,连扔它进垃圾筒的动作都是一种多余。 【从印度思想的两大类别观察】 在印度,思想界分两大类: 一类是正统学派,以《吠陀》为中心信仰的内容,其中成型的主流就是吠檀多思想,这也是印度教的思想支撑内容,也是印度历史上的主流及绝对多数派和民众的信仰内容。其他的还有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等。晚期出现的锡克教在理论上也是认同此思想的。 另一类是非正统学派,包括三大类: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另外还有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思想,但在奥罗频多及辨喜以后,基本都被视等同于吠檀多思想。 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根本差异点、也是最大分歧点——梵我思想。即梵是否是存在的,梵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几乎与中国人的道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与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伊斯兰教的阿拉描述也极为类似。 正统思想一致承认梵的存在,尽管在商羯罗的作品中也讲了空的问题,甚至对空的描述,有很多直接引用了佛教论典(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整部原文,但空,并不影响梵的存在。 后来出现的锡克教,希望整合这些类似性的思想,更认为梵、上帝、真主、仍到中国的道、西方所说的世界的本源(如精神、物质)等等,是同一个实在本体,仅是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局限及角度的不同,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不同描述。 非正统学派的一致思想是——彻底否定梵的存在。无论在其他方面解释的如何相近,甚至是完全一致,但梵的问题,是没有商讨余地的。 【从非正统学派内部观察】 非正统学派中的三大派别的根本差异是——我是否存在。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自性本体」。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1、是人称代词;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正统学派对我的观点多是“梵我不一不异”,用比喻而言,梵如大海,我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从一滴水单独的溅出而论,水滴与大海是异,但从水滴的来源及最后的归宿而论,水滴与大海是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达到解脱,此论很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论。 其中顺世论是印度唯一的彻底唯物论,是彻底否定“我”的存在的,也就彻底否定了所谓梵我合一的解脱的存在。注意:印度的顺论论唯物主义,与西方唯物论不同,其中一部分在承认唯物的同时也承认轮回的。 耆那教则承认“我”的存在,但解脱不是我回归于梵,而是达到我的独立、永恒、绝对、清净、自在与快乐。这种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大仅次于吠檀多。 佛教与顺世论一样否定我,但佛教不否定轮回的存在与解脱的存在,佛教在印度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被印度人接受,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不存在灵魂,人如何轮回,没有了自我,是什么在解脱的空性理论。注意:我们中国汉地一般所了解的佛教思想,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有极大差异的,与其说一般人理解的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佛教,不如说,这种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教。 【简结】 从以上的不同与差异点的了解,我们再来看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的文化作品与一些人的思想作品,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它所说的是什么了。【克里希那穆提、奥修、佛教,三者的区别引看印度文化思想的内容总述】 首先说明一下,奥修的思想是有可讨论之处的,但其所讲的宗教及自己的身份,是另一回事。 我们先从来源分类。 ·克里希那穆提——其来源是商羯罗的吠檀多思想,属于印度教派 ·奥修——————耆那教思想 ·佛教——————佛陀思想 虽然克里希那穆提和奥修都声称过自己的思想与佛教没有差异性,但实际上,这三者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三种差异巨大的思想。 【印度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了解印度文化,首先是承认轮回,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套,我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人会轮回?怎么证明人会轮回?等等问题。 在印度,这些不需要问,轮回就是存在的,不需要理由,全民都相信,从高层到普通民众一代一代的传下的教育,就是如此,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传统观念,没有人为些进行论证,也不需要提出怀疑,就象中国人总讲“天道无常、法网恢恢”一样,谁也没想过要证明道是什么,怎么回事。 印度的哲学是以宗教面貌出现的,印度没有哲学,只有宗教,任何一种思想,如果你不以宗教的形式出现,它是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就象在中国,任何一种宗教,如果没有哲学内容,它是不会被人接受的一样。这不需要理由,是一种数千年来的习惯思维模式。 印度的所有思想,最终的目的几乎无例的都是指向同一个——解决轮回问题。这是印度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在表现上最明显的差异。一种不能帮助解脱轮回的思想,在印度,与废品没有区别。 西方人看重科学,中国人看重思辩,这是取得自己思想的方法的主要内容。印度人的思想所依靠的主要方法主干是——瑜伽,正是这种方法,导致了印度文化的思想结论与论证方法,与西方及中国的差异分歧。例如:无论科学证明了原子是什么,那不属于真实的,只有在瑜伽的禅定中,本人亲自看到了原子的状态,那才属于真实内容。瑜伽不是催眠术,没有深入到修行者内部及自己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人,是不能理解瑜伽或禅定是什么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此类人对瑜伽与禅定的解释,与废纸无异,连扔它进垃圾筒的动作都是一种多余。 【从印度思想的两大类别观察】 在印度,思想界分两大类: 一类是正统学派,以《吠陀》为中心信仰的内容,其中成型的主流就是吠檀多思想,这也是印度教的思想支撑内容,也是印度历史上的主流及绝对多数派和民众的信仰内容。其他的还有数论派、胜论派、正理派等。晚期出现的锡克教在理论上也是认同此思想的。 另一类是非正统学派,包括三大类:顺世论、耆那教、佛教。 另外还有后来进入印度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思想,但在奥罗频多及辨喜以后,基本都被视等同于吠檀多思想。 正统思想与非正统思想的根本差异点、也是最大分歧点——梵我思想。即梵是否是存在的,梵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几乎与中国人的道的描述是一模一样的,与基督教的圣经描述、伊斯兰教的阿拉描述也极为类似。 正统思想一致承认梵的存在,尽管在商羯罗的作品中也讲了空的问题,甚至对空的描述,有很多直接引用了佛教论典(如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整部原文,但空,并不影响梵的存在。 后来出现的锡克教,希望整合这些类似性的思想,更认为梵、上帝、真主、仍到中国的道、西方所说的世界的本源(如精神、物质)等等,是同一个实在本体,仅是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局限及角度的不同,而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的不同描述。 非正统学派的一致思想是——彻底否定梵的存在。无论在其他方面解释的如何相近,甚至是完全一致,但梵的问题,是没有商讨余地的。 【从非正统学派内部观察】 非正统学派中的三大派别的根本差异是——我是否存在。 印度语中的「我」,音译「阿特曼」,原意指呼吸,大约三千年前的『吠陀』时代具备「灵魂」的意思。汉译过去多译做「我」;现代介绍性的书籍多直译为「灵魂」;哲学界多译作「自性」或「本体」,俄国佛学家舍尔巴茨基译为「自性本体」。在印度,从古至今,「我」这个词有两种用法:1、是人称代词;2、是指灵魂、自性、本体;实际这些内容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 正统学派对我的观点多是“梵我不一不异”,用比喻而言,梵如大海,我如大海里的一滴水。从一滴水单独的溅出而论,水滴与大海是异,但从水滴的来源及最后的归宿而论,水滴与大海是一。最终的目的就是梵我合一,达到解脱,此论很类似于中国人讲的天人合一论。 其中顺世论是印度唯一的彻底唯物论,是彻底否定“我”的存在的,也就彻底否定了所谓梵我合一的解脱的存在。注意:印度的顺论论唯物主义,与西方唯物论不同,其中一部分在承认唯物的同时也承认轮回的。 耆那教则承认“我”的存在,但解脱不是我回归于梵,而是达到我的独立、永恒、绝对、清净、自在与快乐。这种思想在印度历史上的强大仅次于吠檀多。 佛教与顺世论一样否定我,但佛教不否定轮回的存在与解脱的存在,佛教在印度绝大多数时间里,不被印度人接受,原因就是人们无法理解不存在灵魂,人如何轮回,没有了自我,是什么在解脱的空性理论。注意:我们中国汉地一般所了解的佛教思想,与印度的佛教思想是有极大差异的,与其说一般人理解的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佛教,不如说,这种汉地佛教思想,更象印度教。 【简结】 从以上的不同与差异点的了解,我们再来看现在所能看到的印度的文化作品与一些人的思想作品,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分辨出,它所说的是什么了。
教在经中,不在寺庙。寺庙的世俗化经营,的确有很多负面影响,从业者以此为营生,早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就知 ... zhoudan 发表于 2012-1-6 11:14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中华投资网
GMT+8, 2025-5-14 02:24 , Processed in 0.0124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